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次课例大家评活动中,我刊共征集到关于“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课例设计稿50多篇(具体名单附后),在此特遴选其中四篇有代表性的课例予以刊发,供大家参考研究.欢迎广大读者对刊发的四篇课例展开点评.点评可以是针对单个课例的点评,也可以是对四个或某几个课例的综合点评,点评截稿日期为2009年10月1日,刊出时间为2009年第11期.  相似文献   

2.
授课时间为2009年3月2日.本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虽然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但思维比较活跃,学习积极性较高,特别是对小组学习的长期采用,学生敢于参与课堂问题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同学进行交流,从而形成民主、和谐的课堂.  相似文献   

3.
轴对称图形(第1课时)课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授课时间为2008年10月,授课班级学生有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如与轴对称同属图形变换的平移、全等三角形、垂直平分线等.八年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所增强,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及分析能力,也积累了一些探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但多数学生仍做不到对典型的生活现象主动的进行数学化思考,这需要教师的引领.  相似文献   

4.
知识梳理 “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是两个易混的概念,学习时应注意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案。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另外还要了解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掌握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铜山县毛庄中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目前正在学习相关的先进教学经验,并已初见成效.笔者所执教的八年级(1)班学生,各学习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已基本能够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乐于尝试,勇于展示.[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1)认知分析: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研究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经验与方法,明确了一次函数的概念,初步获得了“画图——看图——说话”这一主线活动的经验与体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就是本节课的“生长点”,它的正向迁移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促进学生了解成比例线段的概念,体验成比例线段在实际生活中及相似图形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次“课例点评特别策划”是我刊第二次开展的“命题式”课例设计及其点评征集活动.选题“一次函数的图象(1课时)”公布后,一线老师积极响应,截至2007年8月10日,共收到课例设计稿35篇.本期我们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4篇予以发表,供大家研究并点评.在此,我们特对所有供稿的老师(名单见文末)表示诚挚的谢意! 课例设计的点评务必客观、翔实,观点鲜明,言简意赅,可以针对某一个课例展开,也可以是针对四个课例的综合性点评.截稿日期为2007年10月31日,欢迎广大教师、教研员积极参与撰稿.  相似文献   

9.
单元整体设计指的是以单元知识结构为载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单元整体上设计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构建学生数学探究平台的数学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经历单元知识的整体形成过程,和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证明猜想,学会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专家思考和研究数学的学科思想方法,同时有利于节约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
老师:前面我们学过了函数图象和一次函数的概念,下面请看大屏幕,屏幕中显示的是一炷燃烧的香在不同时间段的照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1.[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1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2)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课前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数学的审美元素.渗透数学的文化内涵,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编者的话 “课例点评”是广大读者喜爱的栏目,为了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家,我们前期特推出了“课例点评——2006特别策划”——于本刊第4期刊登了两个选题,并征集相关设计.其中选题1: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的四个课例设计在本刊第6期刊出后,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教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截止8月15日(原定截稿日期),我们共收到其点评稿近40篇.点评有对四个课例的综合赏析,也有对单个课例的深入品读.多角度、多层面地剖析了四个课例的亮点和缺憾.限于版面,我们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全文刊发,其他文章选登部分内容,供大家探讨、交流.考虑到来稿现状和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原定第9期刊出全部点评,现将版面扩充,分第9、第10两期刊出,本期刊登对单个课例的点评.感谢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和参与!“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第一课时)”课例设计的相关点评将在第11期刊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本课授课时间为2006年11月16日,我校虽是江苏省重点中学,首批四星高中,但近年来初中招生均以电脑派位摇号进行,因而授课班级学生学习方式、习惯、能力等均具有一般性.  相似文献   

15.
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平移、旋转、轴反射等探索过程,体会利用观察、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 (2)能熟练应用边角边定理进行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8年课例点评特别策划”选题“验证勾股定理(1课时)”在本刊第5期公布后,受到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截至2008年7月10日,共收到课例设计稿四十余篇.经过我刊编委会的反复审定,并兼顾不同版本教材特色,遴选以下四篇课例予以刊发(其他供稿人名单附后),供大家研究、点评.  相似文献   

17.
1 授课内容 苏科版七年级(下)第十一章第3节“探索全等三角形条件(一)”。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某区骨干教师评比时,观摩了课题为“勾股定理(第1课时)”(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册)的同课异构课,大多数参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都在努力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力争让课堂出彩。但是,在探究勾股定理的环节中,也有一些教师的教学或过于着急,或有失真实。由此,关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治学与...  相似文献   

19.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涉及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教学的起点不只是关注知识、从知识的逻辑出发,还应该关注现实、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关注所面对的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数学知识具有过程和对象的双重特性。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就是自然合理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感性经验的积累,对感性经验进行数学描述、数学观察、数学实验、数学想像等直观思维操作,做出数学概括,然后对得到的结论进行逻辑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数学突出地表现出它的实践性和逻辑性;数学知识本身是个体建构的数学对象的意义,是对数学对象的个性化的理解,而且往往具有抽象的符号特征,正因为数学知识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因此它具有广泛的应用,知识本身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数学需要直观的感性经验作为心理支撑点,但数学的本质是理性的,没有理性的思考就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直观的感性经验的积累活动和理性的数学思考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怎样实现数学感性认识活动和理性认识活动的有机结合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数学课堂实施案例中窥视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