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克思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于:1.关于意识形态的存在问题: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且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上层建筑”而存在;而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尽管没有历史(指的是意识形态一般,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但却永恒存在,而且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社会结构而存在;2.关于意识形态的意义或功能问题:马克思认为,在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扮演的是“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在全部人类历史中,则承担着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角色;阿尔都塞则认为,意识形态以其“物质性”特征发挥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作用,而在全部人类社会历史中,意识形态则承担着主体建构者的角色,即意识形态的功能,就是将“个体召唤为主体”。  相似文献   

2.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是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其主旨有:整合和协调经济生活中的内外诸关系;节约制度安排的交易费用,激励和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可以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亦是我国目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亟待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是直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其主旨有:整合和协调经济生活中的内外诸关系;节约制度安排的交易费用;激励和约束经济主体的行为;可以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如何发挥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亦是我国目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亟待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结构主义代表人物,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在哲学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作为一种关系体系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结构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物质性而存在的意识形态,作为主体建构者的意识形态.通过这四个观点,阿尔都塞实际上已经涉及了意识形态的存在、基本特征、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基本问题.它们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宝贵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周初“德承天命”思想发展至春秋时期,形成了以“德”为核心、复杂的道德判断体系,并作为春秋时期社会意识形态的普遍现象,规范、约束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左传》中所见春秋时期的道德判断,对“德”之地位、内涵、价值和功能,从认识与实践上都体现出了高度的自觉。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自法国大革命时期特拉西创立以来就争议不断,一直是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辩论的焦点。对西方学术界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近几十年关于意识形态社会功能、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的终结、意识形态与科学关系、苏联解体的意识形态原因等问题进行梳理,强调全面、辩证认识意识形态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批判“意识形态中心论”、“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鲁迅后期文艺思想的特定角度论述了鲁迅文艺意识形态观的特征。鲁迅一方面批判了文艺的“人性论”、“自由论”和“性灵说”等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从文艺的功利性、阶级性、政治倾向性等方面阐述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又不同于将文艺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庸俗化的文艺观点。鲁迅的文艺意识形态观以较高的逻辑起点和辩证思维,阐述了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既反映又反作用于一定政治与经济的能动作用;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反映的特定的经济政治内涵——中国革命及社会生活有着切合实际的正确理解;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国民精神等中介环节和文艺本身的特殊规律。鲁迅文艺意识形态观对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正确把握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艺特征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文学形式为切入点,以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为理论起点分析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文化现象,是伊格尔顿文学观念的理论核心。在伊格尔顿看来,现代文学话语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它的生成及转变与西方社会和历史的变化有着内在的社会关联,这种关联不是体现在文学内容上,而是体现在文学形式上。打破文学的自律性幻想,引入文化研究的思想,进而在深层次上突破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是伊格尔顿文学观的现实指向。作为“左”派理论的重要代表,伊格尔顿的文学观念具有鲜明的反本质主义色彩,但也体现着这种“左”派理论的泛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批判意识形态“虚假性”、“欺骗性”和研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的精神生产现象时揭示了“思想的生产与分配”的规律。列宁和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再一般地谈论意识形态虚假性,而是强调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及其实现战略。马克思、列宁及葛兰西在意识形态批判、建构过程中揭示的阶级社会和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发展现实来看,意识形态并没有走向终结,它依然行走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解可能更多的是纠结于科学与虚假之分,事实上,现实的发展迫使我们用更为开阔的视野来考量.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和拓展,把每个国家(不同制度)都纳入到这股不可阻挡的洪流之中.经济发展促使观念的不断调整和更新,制度差异下政策措施的趋同并不意味着作为表征经济基础的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的趋同,更不意味着意识形态斗争的消解.从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转移,将意识形态扩展至包括阶级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过程,揭示出上层建筑和社会个体之间的统治、对立乃至争夺的动态关系.谁掌握了大众,谁就掌握了话语权,意识形态的现实走向也符合这种理论作用的实质.当然,日常化、微观化的转变并不是意识形态与过去决裂,只是意识形态作用的延伸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时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简要考察,在辨析“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式”以及“意识形态的形式”等概念的基础上,需要重新审视文学与意识彤态的关系。文学不能简单说是一种“意识形态”,更不能说是“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复杂的张力关系。文学是在多维层面同时展开的精神文化现象,行走在现世的现实性和精神的超越性之间,是一种多元决定的“社会意识形式”。用“审美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2.
从新历史主义文论的观点来看古代东北亚国家,高丽王朝基本上是以"诗学意识形态"支配其社会生活的。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不仅仅是生活和情感的反映,也直接进入了社会生活,文学文本介入生活而不仅仅反映生活。由于十分推崇汉字书写,高丽王朝的诗学意识形态具有与西方拼音文字完全不同的"书写中心主义"追求,体现了明显的东方文化特色。其后的朝鲜王朝也营建了自己的诗学意识形态,但其文化上最有成就的"性理学"却是以散文为主导文体的。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教育的文化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使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联,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教育作为文化形成和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中介应负有文化责任而备受关注。国际竞争的加剧,文化产业的发展,教育服务贸易的扩大,我国的社会生产还不发达,教育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使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诸多文化失范问题。我国教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应然的文化责任主要有:1.当代教育首要的文化责任就是引领社会文化紧随时代潮流,形成占主导地位的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和谐文化;2.发扬国民教育的培养功能,养成国民的“文化自觉”意识,形成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3.从知识取向向人文关怀和科学文化取向转型,培养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建设人才;4.进行文化教育,形成体现和谐社会价值观念和教育本性的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4.
从现代性的知识语境来看,古典诗歌品评包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义项.作为一种总体性的感性品评形态,古典诗歌品评的意识形态诉求主要表征为三个方面.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论反映、对于社会人生的价值论评判与对于生活秩序的实践论建构构成了古典诗歌品评主要的意识形态功能维度.这三者的谱系共在关系构成了古典诗歌的意识形态品评框架  相似文献   

15.
文化产品生产选择的社会关联与约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品的意义是社会关系的建构,在文化产品服务对象差异的基点上所进行的"高雅"与"通俗"的区分,实际上是意识形态构建的一个产物,它所履行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已把两个具有形式对立的要素整合进总体性的经济生活之中。在文化产品生产的社会约束基点上可以看到,所有的文化产品既是商业化的文化存在,又是真实的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是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领域,与非日常生活领域处于社会的不同层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阶级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理论诉求。社会转型期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分离及相关理论的缺失,和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下意识形态的渗透与反渗透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现象的反身性质,意识形态等社会科学理论是有缺陷的知识。虽然意识形态是有缺陷的知识,但它能产生积极有用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是一种"创造性谬误"。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也是"易扩散谬误",意识形态总是将一时一地有效的东西普遍化、永恒化,以至于远离生活现实,变成谬误。索罗斯认为,开放社会是意识形态的纠偏机制。  相似文献   

18.
称为“文艺学第一原理”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不符合文学实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纯审美论”及文学“非意识形态化”的主张,在事实上并无二致。唯物史观的“意识形态”概念,不是与“物质形态”相对应的,也不是表示社会意识形式中的一个分支或种类。它表示的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社会意识的整体样态,其意义在于表明意识形式的社会与阶级性质。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学可以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但不等于意识形态本身。  相似文献   

19.
论白居易中隐的特质、渊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隐是中国传统隐逸观念的重大转折,是大、小隐之间的折衷与调和,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道统与政统的矛盾纠葛在中唐社会政治文化作用下的独特产物。中隐随着白居易仕宦生涯的黜陟而日渐显豁,它以闲散官、地方官为隐,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吏隐。白居易中隐的处世法则与生活哲学对后世文人特别是宋人的出处进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