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的教育改革实践及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行知在20世纪20-30年代的教育改革,给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至少有三点启示:1、理论层面:“教育脱离生活,理论脱离实际,学校脱离社会”是当时也是当今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我们必须坚定地走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改革之路;2、实践层面;陶行知教育改革实践昭示我们,教育改革家首先是实干家而不仅仅是宣传家,教育改革面要勇往直前,不抱怨现实;3、精神层面;改革首先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其三是不怕失败。  相似文献   

2.
黄健 《家庭教育》2007,(1X):33-33
“亲子之间”是属于家长们的天地,在这里,我们一起见证孩子成长中的喜怒哀乐,一起感受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亲子之间”随时欢迎家长的来稿,您可以讲讲你家宝宝生动、活泼的小故事;您可以跟我们分享您的育儿心得;您也可以跟我们讲讲你家三代同堂的小故事。我们在这里等待着您的精彩妙。[编按]  相似文献   

3.
浓墨淡彩总相宜———记著名画家李凌云●罗唐当今社会,到处都可以听到“书法家”、“画家”、“艺术家”之类的头衔。有些“家”在社会上名气“如日中天”,但在艺术界却无人知晓、无人肯定;也有些“家”们在社会上默默无闻,但在艺术圈子里却得到充分的肯定。居京多年...  相似文献   

4.
香烟自述     
我们香烟家族的势力强大,足迹可谓遍及五湖四海。“凡有人迹之处,便有香烟袅袅”,这话可一点也不夸张,从声名显赫的国家元首,到城市角落里的凡夫俗子;从腰缠万贯的金融家,到身居茅屋瓦舍的山野农夫,他们都愿意和我们交朋友。  相似文献   

5.
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家,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家,是我们受委屈后的避难所……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我们成长的第一场所,很多人的成功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很多人走向犯罪也是受家庭的影响。请以“家庭”为话题.写一篇章,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以上。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有不少学生在写作时却常常感到无事可写,无感可发,无情可抒;所写作文如喝白开水,平淡无味,平泛之极。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理解,缺乏对生活中小细节小节点的“敏感”反应,并缺乏一种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各种感觉。我们大家看过《红楼梦》,最“小心眼”,多愁善感属于林黛玉,其“冷月葬花魂”的悲悲切切,其“红绡香断”的怅惘,包括寄身舅家的小心翼翼,让多少人感念不已。但也正是她的这种“敏感”,才成就她在大观园中最高的才情,她的诗句是众姐妹中最好的,曹氏在《红》文中有大篇幅的叙写。  相似文献   

7.
初到美国     
初到美国公宇我们旅居美国纽约已有3年了.最近,我简单回顾了一下,感到过去的3年还算顺利,但较平淡。概括点说,我们有工作做,但不够理想;收入逐年有所增加,生活基本有保障,生活质量有所提高;经济不宽裕,但也并不窘困;本着“量入为出,留有余地”的原则处理经...  相似文献   

8.
“活”是艺术的生命,语文课堂艺术也需要“活”。纵观当前一些语文课堂,学生似听非听、似答非答、似练非练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有目标,但落实不够;有训练,但力度不够;有提问,但设计不够:有导读,但指导不够。这样的课堂,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累。如果有人听课那就更累,原因何在?我想跟我们某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有余而“活”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9.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处于这样一些状态:他们中有的经常不能如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只能在“娃娃家”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做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做“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在“建筑工地”里做看门人;有的被同伴任意支配,在游戏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也有的则时常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个人玩或“坐冷板凳”……我们把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愿意参与活动。但却常常受冷落、被支配、遭排斥,不能获得充分游戏权的幼儿,称为“被动型”幼儿。  相似文献   

11.
23岁的徐军在读书时就注册了一家IT公司,坐上了总经理的位置,开始了自己独立创业之路,真可谓“小鬼”当家。但他可不是一般的“小鬼”,而是一个敢想敢做的创业者;当然也不是一般的“家”,而是当一个刚刚起步并且不断成长的家。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该不该设计孩子的未来,就我们家而言,我料想父母的态度并不相同。像我爸爸,是开放式的,提倡个性,鼓励创新,愿意让孩子去经受各种锻炼,甚至于必要的“受苦受难”,他不会给我画什么条条框框;但我妈妈就不一样,她对我就像培育一朵温室的花一样,精心呵护得没话说。家长有家长的看法,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会有自己的看法。家长愿意设计未来,但孩子不一定愿意接受啊,要是他只是表面接受、暂时接受或者根本不肯接受,家长白费心机又有什么用呢?如果家长有百分百的把握,而且又能够让孩子接受,设计设计还说得过去,可事实上…  相似文献   

13.
我们有“有家不能回”的苦恼,也有“家外有家”的喜悦;我们有离开家人的寂寞,也有同室而居的热闹;我们有千奇百怪的“臭脾气”,也有和谐宿舍的大团圆。  相似文献   

14.
叩问九月     
卢炜 《南昌教育》2004,(7):54-54
近日,听家乡的一位朋友说:某农村有兄弟二人,老大家过得贫寒,老二家过得富裕,两家都供着一个智商相同的男孩上小学。老大家“望子成龙”心切,坚持“再穷也要富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仅每月的零花钱就是几百元;老二家虽富,却坚持“再富也要穷孩子”,对孩子严格要求,常对其进行艰苦奋斗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一、“电访”、“校访”不能完全替代家访 家访,即老师到学生家中访问。在过去,它是家校联系的主要方式。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及教育环境的改变,家校联系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如教师与家长进行电话联系,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访”;又如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到学校访问、开办家长学校等,我们可以称之为“校访”。  相似文献   

16.
该谁关门     
关门,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但谁也不愿去做,所以所有的青年人都成了狮子的“美餐”。当我们在笑这些人的懒惰和愚蠢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反思反思我们自己?因为其实我们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类似的毛病。比如,食堂水池边的水龙头,你不关,他也不关,所以有的水池边的自来水总是哗哗地流个不停;公交车站,你不排队,他也不排队,所以门前总是一片混乱。同学们,赶紧关上我们“坏”的思想之“门”吧,因为旁边有一只无形的但更可怕的“狮子”正在准备随时“吞噬”我们!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名剧《怀疑》有一个典型的悬疑剧躯壳:女主角因怀疑男主角神父弗林对黑人少年唐纳德实施了性侵犯而展开了多方面调查,带领我们不断地逼近真相。但它有一个非典型结局:剧本中的中心悬疑始终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样的结构以及故事本身的暧昧,引导我们将它作为一个哲理剧来解读,诱使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沉重的肉身”未必沉重,它能给认知及心灵带来高翔的翅膀;如果“有罪”的肉身带来“高尚”的善行,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对“罪恶”的传统定义,无论这个定义来自宗教还是法律;反过来,既然“高尚”的善行可能源于身体的“罪孽”,我们也有理由怀疑“善行”的圣洁。  相似文献   

18.
谁在思考?     
“老师先问?学生后答?”“老师先问?学生后答。”这答案不仅看似天经地义,实际上我们不也是这么做的吗?让我们回想一下:在我们的语课上,有多少次是我们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台下的“芸芸众生”发问;有多少次是我们端坐在写字台前“点灯熬油”,为课堂如何发问“犯愁”;有多少次是我们环顾教室,为“鸦雀无声”,无人回答而“灰心丧气”;有多少次……  相似文献   

19.
在开展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总有一部分幼儿在游戏时处于这样一些状态:他们中有的经常不能如愿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每次只能在“娃娃家”当孩子、在“幼儿园”里做小朋友、在“公共汽车”上做“乘客”、在“小舞台”下当观众、在“建筑工地”里做看门人;有的被同伴任意支配,在游戏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也有的则时常遭到同伴排斥,只能独自一个人玩或“坐冷板凳”……我们把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活动中愿意参与活动。但却常常受冷落、被支配、遭排斥,不能获得充分游戏权的幼儿,称为“被动型”幼儿。[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毕业照     
我,海拔一收,质量平平,但与相片却有缘。我们家喜欢拍照,开心时拍照,伤心时拍照,有事拍照,没事也拍照,我们家每年都出产一大批照片,于是即使是昨天拍的,也成了“老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