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代际收入流动性反映了经济社会中机会均等的状况,因此,关注和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用CHNS的1989—2009年数据,运用优化估计方法并剔除偏差因素,通过建立模型实证估算2009年中国代际收入弹性,其结果整体约为0.6,城市和农村分别为0.8和0.5。该结果表明,与已有国家的相关研究结果相比,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偏高,中国的家庭因素对子代收入的影响仍然很大。进一步地,从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几个方面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内在传递机制,其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中国的代际收入传递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资本的影响也很显著。有鉴于此,一方面,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力度,采用多种途径增加民众在享受医疗保健和接受教育等公共资源方面的公正和公平性,另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劳动力流动的壁垒,以及职业隔离和行业垄断等格局,从而提高社会效率,提高动态的机会均等和收入公平。  相似文献   

2.
代际贫困是贫困代际转移的产出,是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表现。本文基于CHNS数据对我国代际贫困表现和特点进行了统计描述,发现按照2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我国的代际贫困现象比较严重。其次,建立计量模型揭示了贫困代际转移的概率,代际收入弹性约为0.8,表明我国的社会流动性低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教育是影响代际收入流动的关键自致性因素。本文基于CHIP数据,运用反事实分解法,测算教育在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中的现实作用与潜力作用,并刻画这两种作用的年代变化趋势。本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逐代提高,并未呈现出阶层固化的发展趋势;整体而言,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现实作用约为9.07%,但在理想条件下,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潜力作用可以达到22.8%;随着年代的推移,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现实作用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而潜力作用以及这两种作用的差距均呈现出逐代扩大的趋势。以上结论表明,教育在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中的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借助教育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仍然隐藏着巨大的潜力。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应进一步通过调整公共教育政策提高教育的公平程度,并继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以提高人力资本的劳动力市场回报率。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有关代际收入流动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就教育与代际收入关系的实证研究而言,现有研究在方法上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使用断代分析法或倍差分析法对国家教育制度或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第二类研究使用中间变量法或代际系数分解法,探究不同的教育获得变量对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第三类研究基于经济学基本理论建立数据模型,并使用经验数据对模型拟合,对教育与代际收入关系进行了丰富且有趣的探讨.各国实证研究均显示教育确实对代际收入流动性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西方国家研究显示:第一,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净效应在30%-40%左右,而我国少数几项研究显示教育的解释力度在10%左右;第二,教育对收入流动性的解释力度存在时间、地区、性别、收入、职业等多方面的差异;第三,不同阶段的教育促进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不同,早期教育的作用大于高等教育;第四,延长教育年限和延迟分流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教育扩张和教育机会增加则不必然带来代际收入流动的提升.未来研究可将重点放在基于中国现实背景的研究以及国际比较研究,而计量模型的完善及对教育获得变量的详尽考察对于提高研究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4》的数据,对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通过收入代际继承性和流动性指数、收入代际弹性系数等指标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代际流动的特点,运用通径分析技术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教育促进收入代际流动的功能,分析教育的这一功能随中国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所呈现出的变化趋势,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原因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居民收入代际存在较为明显的传递效应,多数子女依然滞留在与父亲相同的收入组群;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代际流动机制,有助于促进弱势群体的子女实现经济社会地位的跃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代际流动的功能;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教育促进收入代际流动,改善整个社会收入公平状况的功能也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6.
促进教育公平是改善代际收入流动性并最终推动社会公平的主要动力.结合CHIP(2013)数据的整理结果,对城乡代际收入进行OLS回归和分位数回归检验发现:城镇代际收入弹性系数与代际教育弹性系数均高于农村;教育对农村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改善效果比城镇更为明显;高学家庭的代际收入流动性显著高于低学历家庭.在城乡教育差距和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一个社会最可怕的是社会流动性低、社会结构被固化,这必将造成动态的不平等,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的停滞.具体来讲,社会流动性指的是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它是上一代人的收入、教育和地位等因素对下一代人收入、教育和地位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程度越高,社会流动性就越低.通俗地说,社会流动性低,就是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社会流动性强,就是所谓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社会流动性的测度方式是收入、教育和地位在代际之间的相关系数,它的取值在-1到1之间,合理的社会流动性意味着代际相关系数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是代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这就意味着如果上一代是穷人,那么下一代就变成富人;上一代是富人,下一代就变成穷人,这是通过大规模的财富剥夺(比如革命和战争导致了代际之间的过度和无常的变化,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才可能实现的代际变化.正常社会的代际相关系数都是在0和1之间,由于有各种因素影响代际之间的传承,比如基因、自然环境等,所以相关系数应该高于0;但如果代际相关系数趋于1,社会结构就会彻底地固化,父辈的收入、教育和地位会完全决定子辈的收入、教育和地位.  相似文献   

8.
收入代际转移衡量的是个人收入在多大程度上由其父辈的收入决定,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机会平等程度。本文应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的代际数据计算了教育、健康投资和职业对代际收入相关性的贡献率。比较一致的结果是:职业的贡献率最高,教育次之,健康再次之。进一步的组群分析表明:三条可观测传递路径对低收入家庭的解释力度更强,教育的重要性在加强,父子收入相关性的分析更具典型性。其政策含义是劳动力市场的公平进入和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有利于促进代际流动性。  相似文献   

9.
1978—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居民消费率呈下降趋势。分析认为,中国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及劳动力需求与经济增长的不同步性是造成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而居民消费率的下降趋势便是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和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2005年在全国12个省市进行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就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教育与代际流动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量实证研究。论文首先运用国际上通用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验证方法探讨中国职业和行业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其次,通过代际继承性指数和代际流动性指数等指标分析中国城镇居民职业、行业和收入代际流动的状况及其所呈现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特征;第三,运用通径分析技术、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探讨教育在促进代际流动及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收入代际流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in urban China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ese Urban Household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Survey (CHUHEES)—2004” by Institute of Economics of Educ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 It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of Chinese urban household through such indices as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inheritance and mobili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elasticity, exploring the role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through pathanalysis and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It also analyzes the changing tendency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market reform in China and trie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explanations for the empirical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re is rather obvious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transmission in urban China, and most children still resort in the same income group with their fathers. As a kind of important mechanism of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education is instrumental to promote children of disadvantage group to upgrade of their economic status, showing its strong functions to promote intergenerational upward mobility.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marketization together with appropriate social policy, the role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intergenerational income mobility and social equity is getting stronger.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iaoyu Yanjiu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7, (5): 3–14  相似文献   

12.
农产品物流对农民增收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91—2007年的农产品物流相关数据,在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运用FGLS估计方法实证分析农产品物流发展对农民增收的总体效应。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产品物流额对农民收入的弹性为0.467,说明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对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但却相对缺乏弹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物流发展缓慢、物流成本和农产品损耗较高、农产品增值能力弱。因此,提高农民的物流意识,推进农产品包装和流通加工,发展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导的第三方物流,引入供应链管理理念和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宁夏1978—2012年的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状态空间模型,对宁夏城镇居民的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及其变迁过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以1995年为界限的两段式均衡关系。状态空间模型刻画的时变边际消费倾向显示:始于1991年的边际消费倾向震荡式持续降低是1995年后消费与收入均衡关系发生变迁的原因。实证结论启示,要解决宁夏城镇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不仅需要制定短期政策,更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居民的教育差距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代际传递效应,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就必须缩小教育差距。政府对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分担机制不合理、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失衡、教育体制的缺陷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教育差距的扩大。要发挥教育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必须大力解决教育不公问题,加快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文章借助Gini系数测定了2004-2011年间我国12个省区的再分配政策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当前再分配政策的效应十分不理想,还存在极大的改善空间。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文章选取政策变量与这12个省区跨时间段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PCSE面板回归,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政策来促进我国再分配政策效应的提升,从而促进我国收入再分配公平与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扶贫工作实现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的历史性跨越背景下,相对贫困的代际传递成为制约社会公平和经济稳定的重要因素,深度解析教育在其中的阻断作用可为新时期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微观数据,首先采用代际收入转移矩阵考察我国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现状,其次运用Probit模型检验不同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摆脱相对贫困的影响,最后对教育的阻断效应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有接近五分之二的相对贫困由父代传递给子代。(2)不同受教育程度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存在显著差异,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才可以促进子代摆脱相对贫困,高等教育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3)在地区异质性方面,高等教育对西部地区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最大,东北部和中部次之,东部最小。高中教育仅对西部地区子代摆脱相对贫困作用显著。在城乡异质性方面,高等教育对农村子代相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效应高于城镇,高中教育促进农村子代摆脱相对贫困的效果不显著。因此,在相对贫困治理中,要高度重视教育在阻断相对贫困代际传递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育的“靶向扶贫”功能。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88年—2006年中美联合进行的7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农村家庭收入数据,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收入流动性的经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2003年-2005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流动性要高于1988年-1999年,且以1996年为分界点收入流动性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三阶段趋势;收入流动性可有力地促进中国农村居民长期收入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18.
利用我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得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通过构造F统计量选择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从弹性角度分析,东部地区弹性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  相似文献   

19.
在回顾消费外部性与习惯形成理论基础上,选择1994-2009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收入、消费外部性与习惯形成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不仅受当期个人收入因素决定,而且受消费习惯形成与城镇居民消费外部性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支出收入弹性大(2.540),人均可支配收入仍是其旅游消费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村居民旅游消费有显著的不可逆性(0.486),消费习惯形成的"棘轮效应"明显;城镇居民旅游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有显著的外部性"示范效应"(1.675)。最后提出了相关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