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上山采枇杷,枇杷园里刚开花……”“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小孩儿,小孩儿,上井台儿,摔了个跟头捡了个钱儿。又打醋,又买盐儿,又娶媳妇又过年儿。”“一场秋风一场凉,一场白露一场霜,严霜单打独根草,蚂蚱死在草根上。”……读着这些琅琅上口的童谣,你会感到一股股湿漉漉的乡野淳风扑面而来,带着鲜翠欲滴的田园风光和温暖明亮的乡土情怀。如果你的心被都市的喧嚣吵  相似文献   

2.
罗燕 《民生周刊》2021,(5):68-69
"今年在北京过年的人多,往年这时候路上已经没人了。只要父母身体好,在哪儿过年都一样。""在北京过年?""是的。""今年在北京过年的人多,往年这时候路上已经没人了。只要父母身体好,在哪儿过年都一样。"春节前一天傍晚,我上了于师傅的出租车,他帮我安置好大包小包后,开始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3.
《民生周刊》2020,(2):7-7
虽说现在的年味儿淡了,那是因为人们有着更多的物质追求、精神追求,而不再仅仅靠过年几天来"弥补",但过年毕竟是每一位国人一年的期待。又到年关,大街小巷、村村镇镇,处处喜庆。从采购的年货,就能看出中国年喜庆的"进化"。关键词:粮票、肉票、布票在物资还是相对匮乏的年代,过年吃好、穿好是一家大小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4.
"没有一种感觉比得上回家过年",霎那间,我潸然泪下。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总是踏着皑皑白雪过年。虽然天气很冷,小手冻得通红,可还是盼望过年,过年意味着有新衣服和好吃的东西,还有父母和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带着童年过春节的记忆,我已经度过了生命中的二十几个春秋。变了的是时间,不变的还是春节回家过年。  相似文献   

5.
疯狂的年关     
吴倩 《报林求索》2012,(2):156-156
<正>老总们的"过年百态",反映出部分行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尽管年关难过,但越在寒冬,越需要为下一个春天种一颗种子。  相似文献   

6.
鼠年春节前夕,中央媒体编发两篇我写的小言论:一篇发在中国石油报(2008.1.31)的"毛毛雨"专栏,题为《新年该恭喜啥》;另一篇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新鲜早世界"专栏,猪年大年三十早6点播报的《过年三说》。两篇拙稿都在"黄金时间"编发,我琢磨沾了"新"和"快"的光。  相似文献   

7.
关玲 《记者摇篮》2004,(9):22-23
目前少儿电视节目存在不少弊端,一是少儿节目“成人化”中国少儿电视的实践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少儿节目成人化”成为我国少儿节目的通病之一。许多少儿节目的编导,对儿童所需、所想并不真正了解,只是片面地从成人的角度出发来设计、编导节目;主持人则故意装成小孩儿样儿,说小孩儿话,以为这样便能吸引孩子。致使少儿节目言语夸张、动作做作,严重脱离少年儿童的实际。二是节目内  相似文献   

8.
听父辈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人们就说,现在过年不像过年了.到现今都市人过年,简化到只剩三件事,放鞭炮,看电视,吃饭,于是觉得"没意思","年味不浓".这证实一个问题,当传统农耕社会转型过渡为工业社会时,一旦失去民俗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四千多年历史形成的传统节日就不复存在了.没有民俗文化的支撑,传统节日就失去精神意义,缺乏生气,在剥落了民俗文化元素后,就蜕变为一个单纯的时间符号了.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历史上战乱动荡,割据频生,在"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言","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农经济封闭社会条件下,能够形成一日不差、"普天同庆"的春节,且数千年传衍不息,没有民俗文化支持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正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人过年的餐桌上除了鱼肉鸡鸭外,点心也是必不可少的。汤圆、糕团、八宝饭都是上海人最喜欢的糕点。汤圆是一般上海家庭里过年时都要吃的东西,外形圆润、口味香糯,寓意着家庭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而蒸糕因为有糕的发声便讨上了步步登高的口彩;飘散着猪油香味的八宝饭更是让人回想起了当年自己动手拌饭的情景。在那个年代,春节里"吃"成了老百姓们最大的事。本地圆子和宁波汤圆江南地区盛产水稻,形成了上海人吃口偏糯的饮食习惯。汤圆、糕团和八宝饭等,都是上海人最喜欢的糕点品种。软糯而甜美的圆子,是大家过年最喜爱、也必吃的点心之一。  相似文献   

10.
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年7天春节长假结束上班的第一天,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往往就是"这个年过得没什么意思,年味太淡了!"而大多数人见面连过年时最应该说的"过年好"也省了。其实,就是在长假里,和亲友聚会时,包括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年味淡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成为大多数人的同感呢?  相似文献   

11.
小孩子是突然变成大人的,还是随着时间慢慢成长为大人的呢?今年过年回家,明显感觉自己的心境发生了一些变化. 儿时,总是倒数着过年的日子,去超市买各种各样的鞭炮烟花,和哥哥妹妹们一起在院子里放烟花,大年初一早早便起床,兴高采烈地穿上新衣服,跟着爸爸妈妈去亲戚朋友家里"收红包"……那时候,过年是我们一群孩子的狂欢.  相似文献   

12.
<正>金融风暴下,大家过新年的方式会不会发生改变?过去,吸引眼球的是天价年夜饭,出境旅游红火,而现在更流行的是转变观念、节俭过年。越来越多的"省钱达人"不断涌现:"山寨文化"魂断网络  相似文献   

13.
过年读书     
正似乎小时候都有过"过年不读书"的观念,记得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刚认字不久,就会流畅地背一首童谣,歌词至今依然记得一清二楚: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等到秋凉冬已到,收拾书包过新年。"收拾书包过新年"正是宣布过年可以不读书的明证。于是就束书不读,忙乎着吃喝玩乐,走亲戚,逛集市等年事。过了几年,已有十来岁的时候,家长开始约束,要求用些时间读点书。  相似文献   

14.
如何最大化地规避微博新闻的伦理责任缺失问题?曾有微博展示了一段小孩写的作文:“妈妈让我去扔垃圾,我想:万一楼下有个卖小孩儿的怎么办?或者更can。被VCa掉眼睛,被装进一个麻袋里扔进河里yan死。那些小孩儿都是因为自己出门yu难的,我可不要像他们一样。我看到楼梯旁有很多垃圾,随手一扔就走了。虽然这样很不好,但是,我活着回来就好了……”  相似文献   

15.
读者来信     
"尽管大家都说"年味"越来越淡,但中国人的过年情结还是没有变,大部分中国人,即便已在家乡之外的城市安家立业多年,过年也是尽可能回家。"深圳李华"福彩"公信力经不起折腾新疆彩民张福科拿着彩票"中奖号码",却被告知没有中奖(公告的中奖号码是:02060708101113,而张的号码:0206070809101113)。原  相似文献   

16.
福与五福     
正过年期间,城镇乡村千家万户门上都贴上了大大的"福"字;年画、窗花、中国结等春节饰物上,也都或红彤彤或金闪闪的"福"字;年货市场的"福"字,更是五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古往今来,福是中华民族各式人等共同的憧憬与追求。福者,祯祥、顺利、幸运是也。一部《辞海》中,关于"福"的词语多不胜数,如:口福,谓享受美食;眼福,谓看到喜爱的东西;福音,谓喜讯、好的消息;艳福,谓与美女喜结良缘;福地,谓幸  相似文献   

17.
听了个“笑话”,引出个锻炼“笔力”的话题。 某车站检票时,发现一个单身的农村小孩儿检完票慌慌张张往里跑,连票也不知道要。检票员发现是一张下行票,于是急忙叫住他,问他上哪儿去。见他吱吱唔唔说不上来,把他领进了办公室。车站方面猜测这小孩儿可能是在家里挨打后跑出来的。通过耐心负责的反复询问,终于使他说出是哪里人。车站当即打电话联系,这才知道这小孩儿和母亲吵架,一气之下把他母亲掐死后外逃的。这件事很快登了报,但是这样写的:检票员正瞪着警惕的眼检票,忽然发现一个形迹可疑的人。他的手上和车票上都有血,于是断定他是杀人犯,立即把他送到派出所,果然证明他正  相似文献   

18.
回不回家     
《中国新闻周刊》2012,(3):22-23
过年回家。这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选择。套用一下那个风靡一时的句子:当我们谈论回家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我们曾经谈论的是团聚、年夜饭、鞭炮和春晚。而如今,这一切都变了。我们首先必须谈论的是"春运"。这个中国特有的词汇已经成为了纠结的同义语。它变成了当下过年回家路上的一道屏障。  相似文献   

19.
过年,成为打工在外的年轻人一年之中回家的"唯一"理由。金融危机袭向遥远的大城市,古老村寨的农历新年也难免刮起另一种"金融海啸"——人们在等待春节来临和期待来年好运的同时,纷纷议论着山外的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20.
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指示精神,全力做好冬奥、春节期间的煤炭保供工作,华电煤业石泉公司倡导员工就地过年.为使员工能在公司度过一个"安心、暖心、舒心"的新春佳节,石泉公司开展"三心"活动,助力职工就地过年,为员工营造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