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异向~佩德罗·梅耶尔摄影艺术展》不久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出的是佩德罗·梅耶尔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110幅摄影作品;展览结束,佩德罗·梅耶尔将其全部捐赠中国美术馆。  相似文献   

2.
<正>鲍斯维尔生气地踢了椅子一脚,发现没人注意到他的这一举动,又狠狠地踢了一下,其实心里又害怕约翰逊博士会责备他的无礼。都怪那个用心险恶的赛雷尔夫人,把他的位置安排在离约翰逊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全伦敦谁不知道,他吃饭时一定要紧邻博士而坐?赛雷尔夫人的恶作剧让客人们心里乐开了花,都等着看好戏。鲍斯维尔干脆不吃饭了,把椅子拖到约翰逊的后面,气鼓鼓地坐下来。博士一开口说话,他立马把脑袋伸到约翰逊的肩上。同桌的女作家芳妮·伯尼写道:"鲍斯维尔瞪大了眼睛,仿佛有什么东西蛰疼了他。他张大嘴巴,下巴快砸到地板上了,唯恐漏掉了博士说的任  相似文献   

3.
外媒导读     
《世界文化》2014,(1):56-56,F0003
<正>"晚清碎影:汤姆森眼中的香港与华南(1868-1872)"展览在香港举办1862年,苏格兰摄影师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1837-1921)首次游历亚洲,并开办了一家专业照相馆。汤姆森深深地被当地文化所感染,并在1868至1872年间游历了广东、福建、北京以及华东和华北地区,然后南下长江流域,行程近8000公里。香港海事博物馆此次展出的作品除了他此行所拍摄的影像,还有许多早期在香港拍摄,之前从未展览过的作品。此次展览将持续到2014年2月。(编译自"香港海事博物馆"网站)  相似文献   

4.
<正>弗拉季米尔·谢苗诺维奇·维索茨基(1938—1980)在俄罗斯有着多重身份:他是世人熟知的演员和文笔潇洒的散文家,又是20世纪60、70年代令人敬仰、才华横溢的行吟诗人。尽管他的歌曲传诵于大街小巷,但事实上,由于一直得不到官方的公开出版,这些歌曲的流传靠的只是听众们通过录音机的一次次转录实现的。维索茨基一生创作了约六百首弹唱诗歌,他的作品没有录音棚的优质条件,  相似文献   

5.
英国辞典编纂家及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博士(Dr.Samuel Johnson,1709—1784)是利奇菲尔德的一个书商的儿子,他从小在书堆中长大。他是最著名的英国作家之一,但有不少人写出了比他更优秀的作品。使我们对约翰逊有所了解是由于他的朋友詹姆斯·鲍斯韦尔为他写了一本传记。鲍斯韦尔  相似文献   

6.
于涛 《世界文化》2012,(9):31-32
威廉·德·库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也最多产的艺术家之一。纽约现代博物馆近期对他长达70多年的艺术生涯进行了全面回顾,囊括了他1926年移居美国之前在荷兰创作的早期作品直到20世纪80年代少量的晚期抽象作品。其最著名的、里程碑式的作品都在其中,如《粉红天使》《挖掘》及第三个女人系列。甚至很少见的17平方尺的戏剧舞台背景作品《迷宫》也出现在这次展览中。德库宁的作品主题可分为生物抽象画、黑白构图、人物形象画、行动抽象画、风景画及静物画。他将抽象和具象模式结合起来,创作出生物抽象画,即抽象的人物轮廓加上拼接起来的身体部位。20世纪40年代,德库宁开始尝试单纯运用黑白色彩作画。20世纪60年代早期,艺术家的调色板开始变幻成明快的洛可可式的粉、黄、蓝色调,以描绘他在长岛的所见所感。  相似文献   

7.
爱·三色     
张瑞 《世界文化》2010,(8):16-19
被誉为“电影哲学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影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波兰导演。他鼎盛时期的作品《蓝·白·红》三部曲,是其积淀着全部生命感悟与思想精髓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汽车是交通工具,也是美国人的“代理人”。因为汽车表明了他们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什么样的人。驾驶汽车更是一门“表演艺术”,既能体现个性,又能重塑自我。约翰逊:雨夜渡河如果你想谈论总统与汽车,最好还是从林登·约翰逊讲起。与有关他所有的传说一样,林登·约翰逊的汽车故事也超出了常人所能想象的极限。这也体现了他超出常规的个性:无所畏惧、爱炫耀、爱打趣、偶尔还有些施虐倾向。有一次,他曾领着一群造访他在得克萨斯州牧场的客人在狂风暴雨中渡河。那是在1960年,当时约翰逊是参议院多数党领袖…  相似文献   

9.
<正>奥斯卡·王尔德,爱尔兰作家、诗人、剧作家,英国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他于19世纪80年代创作了多种形式的作品,其后成为19世纪90年代早期伦敦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如今以其短诗、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及戏剧作品闻名,他的牢狱生涯和早逝也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一)理查德·艾尔曼的《王尔德传》,近来所读的一部大书,其中的一段脚注引起了我的兴趣。王尔德系狱时,给狱方先后开了三份书单,监狱拿去向内政部请示,后者都批准了,只要书的总价不超过分  相似文献   

10.
爱·三色     
被誉为"电影哲学家"的基耶斯洛夫斯基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世界影坛上最具影响力的波兰导演.他鼎盛时期的作品<蓝·白·红>三部曲,是其积淀着全部生命感悟与思想精髓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刘怡涛的名字,现在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外国,刘情涛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正日益受到人们瞩目,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了。刘治涛的大名我早就在报刊上读到过了,与他本人见面相识是1995年11月在英国伦敦。他应苏格兰——中国友好协会的特别邀请,并得到英国著名的威廉·格兰特(威士忌酒)公司的慷慨赞助,携带100多幅作品前来英国访问和举办个人画展。他的作品先后在格拉斯哥和伦敦展出;展览分别由格拉斯哥市长和中国驻英国大使主持揭幕剪彩。展览十分成功。他的工笔花鸟画以其清新俊美的独特风格,博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12.
由意大利加鲁佐视觉艺术协会、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主办、北京中展丹青展览有限公司、上海城明会展经营有限公司承办的“物质的微妙能量——意大利当代雕塑回顾展”于1月16日~2月23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展出。展览汇集了31位艺术家50余件(组)雕塑作品。此次展览以“物质的微妙能量”为创意主题,展出作品从上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初,时间跨度长达40年,反映了意大利当代雕塑走向“轻灵”的历史趋势。通过作品,观众可以感受到雕塑家们在“轻盈”的艺术理念下,  相似文献   

13.
在圣弗朗西斯科举办的《马尔克·夏加尔生平作品回顾画展》显示出不可抗拒的魅力,使这位画家重新赢得世人的尊敬。生平有时候,金钱并不能使人更受欢迎。1985年,马尔克·夏加尔逝世,享年97岁。他一生都是郊区居民欣赏的才子。他在作品中展现的现代主义没有眼泪,不像立体主义中那样令人头疼,也不像抽象派中那样如同空中楼阁一般。对那些中产阶级的犹太人而言,马尔克·夏加尔为他们描绘了他们祖先生活的那个世界,马尔克·夏加尔具有那个失落而迷人的世界中诗人般的气质。到20世纪60年代,《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的诞生标志着马尔克·夏加尔创作达…  相似文献   

14.
<正>纽约艺术博物馆近期集中展出了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1953—1967年这一重要创作时期的作品。作为沃霍尔艺术生涯中的标志性作品,创作于1962年的《坎贝尔浓汤罐头》成为这次展览的焦点,它由32幅描绘同一品牌罐头的单品构成。沃霍尔运用复制和再现策略创作美国商品文化主题的作品,而汤罐头主题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突破。随后他就发展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平面丝网印刷技术,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乔治·克拉姆(1929-)在他创作达到鼎盛时期的20世纪70年代,写下了几部最成熟的作品,《远古童声》(Ancient Voice of children)是其中之一。1970年应伊丽沙白·库利其基金会之约,克拉姆在很短时间内创作出了这首“光辉灿烂,惊心动魄,个性极为鲜明”(音乐评论家哈罗德·勋伯格语)的著名作品。  相似文献   

16.
《世界文化》2012,(3):62
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1955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在杜塞尔多夫长大,父亲是一名商业摄影师。耳濡目染,中学时,他就掌握了商业摄影的技巧,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在他后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广告视觉语言和明亮色彩。上个世纪80年代初,安德烈亚斯在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受到了良好的摄影教育,师从伯恩·贝歇夫妇(Bernd and Hilla Becher),并受到老师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骊 《世界文化》2021,(5):57-59
在四十年的时间里,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莫斯科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和第一个公共图书馆(莫斯科鲁缅采夫博物馆)的读者.在这里,他创作出了许多作品;和哲学家,当时是阅览室值班员的Н·Ф·费奥多罗夫(1828-1903)在交谈中度过了许多快乐时光;邂逅了宗教哲学家、诗人、政论家В·С·索洛维约夫...  相似文献   

18.
崔惠 《世界文化》2010,(8):10-11
<正>詹姆士·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那贯穿着"意识流"思想的作品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耀眼的光环背后,有位终生未嫁、几十年来鼎力支持他的伟大女性:哈丽雅特·维沃尔。  相似文献   

19.
安德烈·马尔罗(1901—1976)是法国现代杰出作家兼国务活动家,他一生传奇式地活跃在文坛和政坛。马尔罗与中国有三大重要关系:一是使他成名的两部早年作品都以中国革命为题材;二是他晚年是外国有地位的高级知识分子中见到毛泽东主席的第一人;三是在欧美方面,他对中国的看法有一定影响力。马尔罗不是坐在书斋中一心著书的职业作家,他一生充满了冒险精神。青年时期,他在大学里研究考古学,并对东方艺术,特别是高棉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20年代末,马尔罗出走印度支那,参与了“青年安南”的革命活动。在远东,他曾和当时一些越南、中国、苏联的革命者有过频繁的接触。1925年至1927年,马尔罗在中国广州居留,亲眼看到了蓬勃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种非传统的公共艺术展,第三届北方艺术节今夏在挪威北部的勒斯特岛举行,吸引了不少喜欢进行户外特定场地创作的艺术家参展。今年的展览更加侧重装置和雕塑作品,以凸显户外环境的创作体验,这也是常被忽视却最为基本的街头艺术精髓——自由表达。展览组织者表示这次展览将大范围吸收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以保持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