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我校中文系于雪棠老师所著的《〈周易〉与中国上古文学》一书,近日已由北师大出版社出版。该书从文学的角度揭示了《周易》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奠基意义,并在深度和广度上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2.
《周易·说卦》中的卦象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包含意象、结构、功能、性格等原型,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原型结构。将这种原型类型与西方由荣格和弗莱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原型理论加以比较,特别是将《周易·说卦》中抽象出的能够表现四季八方的八卦图与弗莱的四阶段原型图式作对比,我们能够得出二者存在的相通性,而《周易·说卦》有更为丰富的语义及功能,它对西方原型理论产生了启示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散发着不朽的的光芒.它涉及历史、哲学,科学、宗教等内容,可谓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但是人们普遍认为《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因而是迷信的产物.事实上,迷信是它的形式,卜筮是它的手段,预测未来是它的任  相似文献   

4.
《周易》为中国文字,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源头,西周以下各学术文学流派无不受《周易》之影响。探讨《周易》的内在思维特色,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学创作、文论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虽然《周易》是一部神秘的书,但我们大致都会同意它是根据商周时代占卜记录编成的一部古书。因此《周易》所反映的社会历史也大到致可以认为是殷商和西周的历史。其中有二三十条卦爻辞记录当时狩猎活动和畜牧业的情况,郭沫若先生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曾经列举了《易经》中数十条有关渔猎和畜牧业的记录,闻一多先生《〈周易〉义证类纂》也对渔猎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题跋是一定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产物,也是一定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记录。六朝是题跋的胎息和萌芽时期。今天我们所可知道的,旧题王羲之的《书卫夫人〈笔阵图〉后》而外,顾恺之《清夜游西园图》也有梁代诸王的跋尾。但后者早已失传,因此《书卫夫人〈笔阵图〉后》就是硕果仅存了。这篇跋文中所述“意在笔前”的书法理论及有关用笔、点画方法,正是魏晋南北朝时代辉煌的书法成就的产物和记录。没有钟、王等名家辈出,不  相似文献   

7.
孙玉石先生是著名的鲁迅与中国新诗研究专家,80年代初的《〈野草〉研究》在《野草》乃至鲁迅研究史上都具有总结性与开拓性的意义,90年代中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野草〉重释》则再度把《野草》研究引向深入,并在研究中注入了一种科学实证精神。80年代初他开始了中国新诗的研究历程,出版了《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诗歌艺术》等颇具影响的专著,奠定了在中国新诗研究的领先地位。注重历史、文化与审美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并力图沟通西方文学传统民族化和中国古典文学现代化,构成了其诗歌研究的特有风格  相似文献   

8.
"六经"之首的《周易》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过去对于《周易》的研究多集中于两汉魏晋发展起来的象数、义理两支流。近年来,关于《周易》与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日渐丰硕,本文意在整理关于《周易》与中国文学研究文献和学术成果,对这一研究课题作全面地综述。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创新,则中国创新!编叨编侃:本刊被中国科协正式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指定读本指定宣传媒体”,著名科学家周光召院士光临我社,并亲自为本刊题词。同时,纤纤也为我们举办的相关活动提出这个宣传口号,并因此荣获“课堂内外一季度金头奖”。●科学也不是万能的,如果人们盲目崇拜科学的力量,那我们岂不又掉进了又一个迷信的泥潭?我们爱科学,但我们不迷信科学。编叨编侃:阿Sir在谈及科技创新时,回顾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之路,并反思了现代科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他说,我们既不迷信已有的科学成果,更不要迷信所谓的科学权威,这才是…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论著阅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化论著阅读"作了这样的说明: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论语〉选读》课堂教学也应向这个方向积极探索和努力。但是,由于《〈论语〉选读》的特殊性,学生在阅读中碰到了孔子的种种"矛盾"的思想,从而生发"困惑"。但我认为,"矛盾"和"困惑"并不影响学生对文化论著的阅读;相反,看到"矛盾"、生发"困惑"正是思维空间得以拓展、科学精神得以培养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学术史上,研治群经的著述以《易》学为最多、最杂。今天,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科学地探索《周易》经传的大义,是《易》学研究界的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本校易学研究所黄寿祺,张善文合撰的《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凡十卷五十二万字,正是一部对《周易》进行全面研讨的新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经典科学、现代科学(重点从物理学)角度对《周易》的大科学观进行了论述,并通过《周易》理论的巨大包客性和众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大师对中国《周易》理论的评价,阐明了这一传统中国自然哲学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及对现代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巨大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六经”之首,是我国古代含有哲学思想的占卜书,其中保存了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孔子更以其绝人之资,晚而喜《易》,读《易》而韦编三绝,对《易经》作了全面、深入的阐发,写出了《易传》。为《易经》的研究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易经》、《易传》合称《周易》。近代学者们研究发现,《周易》与数学、历史学、文学、天文学、物候学、遗传学、中医学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广泛地传播到国际科技知识界,启迪出许多新思想、新技术、新课题。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李大钊、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也都曾从《周易》中得到过启示。  相似文献   

14.
《周易》所包含的一整套整体观念、系统思想、序列思想、模糊原理、互补学说、均衡原理以及社会伦常观念等,对于传统中国文化、哲学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我们民族思维的形成,都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时至今日,仍有人一听到《易经》就冒然说它是一部卜筮迷信书,就和占卜算命挂起钩来,这是无知的误解。事实上,现在研究《易经》早已超出卜筮的范围。在我国历史上《易》对文史哲方面的贡献无可争论,在对当今我国乃至世  相似文献   

15.
《周易》是中国精神文化之源泉。在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周易》对于解决中国当下问题和应对西方文化逼迫的意义,即“现代化”或“现代性”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现代性的根本是“第一实体”即人之个体精神,所以文章研究的重点是《周易》与人之个体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群博士的最新力作《左丘明与〈左传〉》一书严格遵循了学术质量、文化品位和普及大众相结合的撰写原则,力图运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左丘明的生平和《左传》一书的思想倾向、创作特色和文化价值,阐述《左传》这部上古文化典籍对中国经学、史学、文学、军事学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以使读者对左丘明其人其书有一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悲剧”这一美学概念最早由西方介绍到中国并被运用于文学研究,是从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开始的.王国维在大量吸收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并对其进行继承和改造,形成新的悲剧美学思想.主要从人生痛苦本质的描绘——“真”、无用之用的审美观——“善”、彻头彻尾的悲剧——“美”三方面分析《〈红楼梦〉评论》中的王国维悲剧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方向东教授师从徐复、钱玄、张芷先生等学习古籍整理与研究,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贾谊集〉汇校集解》。后来又相继出版了《〈鬼谷子〉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庄子〉今解》(广陵书社,2004)、《〈周易禅解〉校注》(广陵书社,2006)、《〈大学·中庸〉注评》(凤凰出版社,2006)、《孙诒让训诂研究》(中华书局,2007)、《〈老子〉注说》(高等教育,2008)等文献整理与研究著作,发表过有关《周易》、  相似文献   

19.
刘生良《〈庄子〉文学研究》是一部集前贤研究之大成,又见攻坚开拓之功的力作。它以整体推进的开阔气象、纵深发掘的可喜突破、富于历史感的前瞻后顾,辅以在比较中揭示个性特征的方法,实践了对《庄子》进行文学研究的重要目标,在当今崇尚“文化”阐释、哲理思考、边缘探索的文学研究风潮中殊为难得。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本文首先探讨了建国后几十年中国文学的外译本在西方遭受冷遇的原因,认为这主要不能归因于我们的官方赞助人、意识形态和翻译策略,而是因为当时译入语文化尚无对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的迫切需要。笔者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西文化交流日益深入,西方社会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正在被译成外语,西方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开始趋向异化,这正是因应了西方读者对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和文学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待。笔者认为,中国文学要真正走出去,也应该着眼于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