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理论基础,保证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政策依据,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明道路,探讨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农业现代化思想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科学总结,是加快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胡锦涛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把加强农业放在首位,明确了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指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具体途径;在当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胡锦涛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对实现农业现代化、协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文章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所取得的成就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农业政策的制定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而科技推广的成效直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农业现代化经历了机械化、科学化、产业化和信息化四个阶段,文章通过梳理我国农业政策变迁的历程,分析了农业政策、科技驱动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构建科技驱动体系、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毛泽东进行了艰辛探索。这种探索虽然未能由毛泽东本人达到既定目的,但为我们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毛泽东的探索抓住了中国农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不乏良好的开端。探索的代价没有白付,我们今天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正是纠正和避免毛泽东曾经犯过的错误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要在下一世纪中期基本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就中国的生产力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而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在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其过程不可避免地体现为农业的工业化、市场化与集约化,亦即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高等林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初步研究陈榆生,姬介南,张天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林业是农业之母。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农林教育是农业和教育这两个基础、两大战略重点的结合部,办好高等农林教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面向21世纪,高等农林教育如何积...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朱德对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进行了长期的思考和探索。他认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要任务;农业的发展,既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农民如何富裕起来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这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高速度发展的全局,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它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一场极其深刻的伟大革命。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包括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和大地园林化。二是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实现作物、畜禽  相似文献   

10.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确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基础和关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通过发动与领导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这三大运动对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进行了探索,其探索历程艰辛而又曲折。认真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史上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农村是传统社会的基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是以农村现代化为背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以农村现代化支持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进而实现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双重转型”。没有农村现代化不仅不能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2.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3.
王伟  蒙丽 《职业技术》2006,(22):48-48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农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资源约束增强,科技含量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较弱,劳动生产率低,组织化程度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挑战。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应对竞争和挑战的根本出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培育新式农民,从而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2.建设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邓小平农业思想的内涵包括:实事求是是农业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指导、社会主义是农业现代化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是农业现代化的动力源泉、科学技术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因素、适度规模经营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更加繁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完善基础环境、规划目标与任务、突出建设重点、加强措施保障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7.
侍建旻 《教育与职业》2007,(17):167-168
培育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有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高校继续教育应该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新农村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解决“三农问题”。本主要就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新思路、新方针、新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强调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认为中国应走工农业并拳的工业化道路,重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坚信通过合作化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农业的惟一道路,并想通过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来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在这一时期的探索中。毛泽东规划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步骤、途径,其中一些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但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农业现代化的探索留给我们的,不但有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农业与农村经济基础地位的思想,在总结社会主义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践经验基础上,从我国经济发展历史和基本国情出发,遵循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进一步强调和阐发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必须始终巩固和加强农业与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