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苏轼思想旷达,但其中包含更多的则是矛盾和痛苦,后者的份量比前者更重,且有时正是因为有了前者,后者才更明显、更沉重,因而总体表现为时旷时悲、旷中含悲、旷更见悲、悲多旷少的情形。而苏轼思想之矛盾和旷达又各自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黄州,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期;他一生中,思想最为复杂矛盾的,也在这一时期。儒、释、道在他的思想感情、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上都有一定的体现。好在苏轼并不是一个过渡沉湎于个人情感的作家,他天生的乐观情绪帮助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相似文献   

3.
苏轼诗词中,可以感受到深刻的困惑和矛盾。苏轼的矛盾在于三教合一未完全整合成功,恰是时代所赐。  相似文献   

4.
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赤壁赋》是苏轼的名篇,集中体现了苏轼的思想变化。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他因失意被贬所产生的思想矛盾:一方面消极悲观,曹操“固一时之雄,而今安哉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一方面是旷达乐观,听任自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整篇文章,作者先悲后喜,由悲转喜,虽政治失意,但却能力排苦闷,达到精神上的解…  相似文献   

6.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的形式有很多。茅盾的《春蚕》的矛盾冲突表现为喜与悲,丁玲的《果树园》矛盾冲突表现为表与里。小说中所设计的矛盾冲突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也是为了引人入胜,同时更好地表达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苏轼诗琐谈     
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苏轼,在诗、词、散文等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然他以豪迈奔放的词风誉满文坛,但他把写诗当作日常功课,多方向前代诗人李白、杜甫、韩愈等大家学习,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他的作品里,诗占有将近一半的份量,比之散文和词,苏轼诗的题材更广阔,风格也更多样.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格,是在广泛的文化关系中体现其价值的。人与自然(物)、社会(他人)及其身心之间的关系,容纳了人生活动的全部内容。苏轼处在专制体制进一步强化的历史时代,作为一个既具有典型的艺术气质、又坚持用文艺干预生活,既努力超然于物、又始终执着于现实人生理想追求的文学艺术家和政治实践家,他的人格思想,既重视生活的智慧与灵动,又体现了“群居不倚、独立不惧”的高气伟节,既探寻着“寓意于物”、游心物外的“达物”人生观,又坚持着“不逃世之事”、凡事不分巨  相似文献   

9.
庶族地主阶级的政治立场,儒家美学的经典教义,斑驳复杂的世界观,魏晋自由解放意识和审美风神,生活际遇和人生价值取向的转变,多重复合的人格力量等的制约和支配,是苏拭文艺美学思想的成困。其主要现点和见解有三:功利性和美感性的统一;艺术美源于和高于生活美;美是文艺作品要素中的最要点。苏轼的文艺美学思想是新颖和富于创造性的,是丰富和系统的,对后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苏轼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而且在思想文化史、艺术史、学术文化研究等多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治学思想及治学态度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将从苏轼治学的特点、方法及其形成原因等方面对其治学思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苏轼作为宋代文艺理论创新的探索者,扬弃前辈观点,以自己丰厚的艺术创作为根基,提出了一系列卓有建树的苏门文艺见解,在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了身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的观念和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早在《周易》时代,即萌芽出“损上益下,民悦无疆”(《易·益》)的思想,揭示出在上的统治者重民必须在利益分配上予以体现,在下者从统治者那里获得适当利益,那么老百姓就会高兴、拥戴之。故《周易正义》疏解其意说:“既居上者能自损以益下,则下民欢悦无复疆限。”相反,如果统治者根本不管百姓死活,一味掠夺聚敛财富,老百姓无以聊生,必然走上反抗之路。故《尚书·蔡仲之命》有言:“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因此,历代明智的统治者。不得不适当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以显示其“德政”,善于“养民”。(《尚书·大禹谟》:“禹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无论重民还是以民为本,取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利益如何分配。自然,自有阶级社会始,统治者总想从被统治者那里攫取更多的财富供其享乐,但恰恰因为顾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依存关系(古  相似文献   

13.
分析苏轼贬谪时期文学作品,将其表现出的隐逸思想分为三个境界:从"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到"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再到"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这是一个逐渐解脱的过程,尽管这三种心境在许多时期交融一体,但占主流的仍然是"旷达"。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草书思想,既有对魏晋和唐代草书的反观和思考,又有宋代历史张时代思潮听影响,加之其对草书深刻听体验和感悟,故而在中国书法理论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自出新意:草书的生命;技道两进:草书的境界;散淡闲适:草书的心态。苏轼的草书思想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5.
北宋文豪苏轼对教育问题甚为关注。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出教育目标及学习途径方式的见解,主张学校应通过严格的教育以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并就科举考试提出经义与诗赋兼容,以科举为主又兼采察举推荐的方式以及依法取士等调整措施。他的教育思想所蕴涵的因素不仅丰富了宋代教育理论素材,而且对当代教育具有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研究探讨艺术本质问题的,是宋代的苏轼。苏轼对于文艺本质的深识卓见,主要表现在对“精”与“理”在文艺中的地位的认识;对文艺美学特点的揭示;首次明确提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见解;“刚柔变化本出于一”的审美理想辩证观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不仅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而且在思想文化史、艺术史、学术文化研究等多方面也颇有建树。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治学思想及治学态度的影响不可忽视。本文将从苏轼治学的特点、方法及其形成原因等方面对其治学思想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苏轼超然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面临坎坷曲折的仕途遭遇,没有沉沦,在各个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是积极进取的“兼济天下”儒家思想和“超然物外”的“超然”思想影响了他,使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并取得文学创作上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苏轼对教育问题甚为关注,他倡导兴学设教,注重教化的作用,但并不过分夸大学校的功能;论证学与道的关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学校教育应通过严格、有序的教学保障人才的规格质量,以此为选拔人才提供资源,并就科举考试提出一些具体的标准。苏轼丰富而独到的教育思想所蕴涵的理念精神不仅充实了古代教育理论素材,而且对现代教育仍然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苏轼作为书法"宋四大家"之首,其成就十分显著。他的书法美学核心思想是尚自然。在其书法美学思想体系的构建中,"自然"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不断扩展,包含着本与末、道与艺、人品与书品等本体论范畴和创作论上的无意于佳、放意自适状态以及风格论上的自然平淡。他的书法成就正是他书法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