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夏完淳,生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卒于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初名复,后改为完淳,字存古,号小隐,义号灵胥,也称玉樊,松江(今上海市松江)人。  相似文献   

2.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异常珍贵自己的满腔热血,即使牺牲后也要化为万丈碧涛,淹没敌人,表现了作者拯国救民的奋不顾身的精神。清秋瑾《对酒》:“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  相似文献   

3.
夏完淳不仅是彪炳千秋的抗清英雄,还是诗词赋成就斐然的文坛名家.受到晚明复古文学思潮与地域、父师文风影响,他的辞赋追踪汉魏六朝,重视比兴寄托,辞藻骈俪,意象优美,忧患意识强烈.国破家亡的锥心之痛和荆棘密布的抗清之路等,加深了其辞赋的家国之恨、命运之悲和无奈之感,从而提升了其辞赋的思想性和抒情性,突破了他自己乃至明末文坛的...  相似文献   

4.
辽金时期的渤海遗民文人承继渤海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崇儒尊正的特质。在宗派流变中,渤海遗民由宗唐转而学宋,最终兼取两家之长,树立了自我风格。但渤海遗民也处在自我民族认同和被迫民族同化的极大苦痛中,在超越痛苦中形成悲凉秀美同构的趣味,渤海遗民文学也因此成为辽金文学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5.
张岚岚 《文教资料》2009,(19):19-21
夏完淳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其父夏允彝的培养下,夏完淳交游甚广,和许多贤士相往来,为人与创作均深受其影响.综观其生平,其交游历程即其文学创作不断发展的历程,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梳理他的交游活动与文学创作,对呈现明末江南文坛的构成与风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诗人徐嘉炎、夏完淳和钱不识合称“三神童”,因他们都在少年时即有文名,故并称。其中夏完淳最突出。他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最高,而且表现了忠烈爱国的民族气节。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松江华亭(今上海市)人。明末坚持抗清的著名文学家。自幼聪慧异常,五岁知书史,九岁善诗赋和古文,十一二岁即议国事。  相似文献   

7.
公元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次年清兵大举南下,攻陷南京。当时才15岁的夏完淳投笔从戎,在太湖一带作战,屡败清兵。1647年,他潜回沦陷后的家乡活动,不幸被捕,押往南京受审。提审他的是清延派往江南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洪承畴。  相似文献   

8.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游生活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社会斗争十分激烈的南宋时代。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反对侵略、反对投降的正义斗争,强烈要求收复失地,渴望实现祖国的重新统一。  相似文献   

9.
屈原爱国论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个伟大爱国诗人,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前期大家基本上都同意这一看法。但数年前有些同志提出:“不能象以往那样用爱国去讲屈原。”归纳起来,其理由有三:一曰:屈原爱的不是整个中国,他爱的楚国只是相当于现代中国的一个省,因此只能说他爱乡土,不能说他爱国。二曰: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并没有“国”的观念,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后来事魏,又  相似文献   

10.
[原词]卜算子夏完淳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十二玉阑干,风有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指点迷津]夏完淳(1631-1647),明末抗清英雄,著名诗人。原名复,字存古,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9岁能文,有“神童”之称。15岁追随父亲夏允彝从事抗清活动。兵败被俘,不为威逼利诱所动,在南京英勇就义,年仅17岁。  相似文献   

11.
本就应用的定义加以论辨,并就应用的具体的特征-较强的功利目的性、应用的普泛性、内容的实在性、写作的服从被动性、模式的刻板性、完稿的时限性等、作出概括并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特质论     
与文学文体并列的狭义文章,其特征可概括为:再现客观现实的本真性;反映主客观的直接性、明确性;篇章结构、语言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人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随着成人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成人教育理论上的贫困显得愈加突出。这种贫困主要表现在成人教育理论研究中,整个理论体系缺乏独创性。这种理论落后于实践的现象,影响了我国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从理论上对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地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周邦彦作为北宋著名词人,其词作一直是研究中的重点,而其他文学作品则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本文对周邦彦的诗文从内容题材、艺术风格、思想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全面了解、评价周邦彦的生平、思想以及创作。  相似文献   

15.
一个作家风格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研究作家风格形成的渊源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图探讨杜牧诗文的家世渊源、文学渊源与思想渊源三个方面,进而弄清其创作过程的复杂性,更好地把握其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孔融诗文的用典入手,通过分析其作品典故的用法、理清用典文学手法的发展脉络来探讨孔融的文学观念及汉末经学的衰微,并及其用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杜牧的诗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又以儒家思想为主。他常年精心研读儒家经典,深得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他的基本思想,具体表现为尊儒忠君思想、忧患意识、经邦治国思想、"经世致用"的创作思想等。  相似文献   

18.
作为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杜牧的诗文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又以儒家思想为主。他常年精心研读儒家经典,深得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他的基本思想,具体表现为尊儒忠君思想、忧患意识、经邦治国思想、"经世致用"的创作思想等。  相似文献   

19.
张治曾任明代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其诗文创作主要表现了忠君爱民、弘道立德的思想,言之有物,一改明代台阁体的浮华文风,值得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灿烂星河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伟大的文学家,他们差不多同时又是杰出的语言大师,在掌握和运用语言工具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独步的见解,至今读来,仍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古人谈论诗文语言涉及到哪些具体内容呢?本篇试择要分述如下:“意能遣辞”,“情见乎词”。古人对语言和思想二者间的关系有较为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思想不能离开语言而存在,而语言的运用又总是要为文章的命意所制约,“二者相倚,不可或离”,“意立而词从之以生,词具而意缘之以显”。①这里是说,立意和用辞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