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马硕 《当代传播》2021,(2):55-59
凭借电视传播,春节联欢晚会在开播的39年中实现了时空的连接,通过对国家、家庭、个人的凝聚,使观看春晚成为现代中国人参与春节仪式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从近年来春晚收视率下降、观众对春晚颇有微词看,每年耗资巨大的春晚并没有完成从"新民俗"到"新传统"的转换.在中国春节仪式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过程中,春晚不但未能起到强化节日仪...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民俗?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最初人们认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后的生活习俗,渐渐地发现这个内涵不足以涵盖民俗的全部内容,民俗这个概念才有了不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于2005年春节晚会,批评的声音明显少于往年。一方面在常有尖锐之声的网络媒体关于春节晚会的讨论中,网友的评论出现了不少积极评价。对于《千手观音》这个少有的精品节目,出现众口一词的赞扬。另一方面态度向来苛刻的国内主流媒体也出现少有的积极评价。同时中央电视台的电话访问和实时收视调查数据显示的评价,也比去年获得提升。从这三方面看,可见2005年春节晚会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苏州轧神仙民俗活动及相关民间故事传说为例,探讨民俗活动与民间故事的双向互动关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在被人们附会上一定的传奇色彩或宗教意味后,衍生出具有浪漫色彩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神异内核充分发酵导致相关民俗活动的出现。民俗活动具有强大的惯性,在原本的故事传说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被淡忘之后,民俗活动仍然蓬勃发展。民俗内容与时代结合,又会催生出新一批带有时代性的新民间故事,被新的大众广泛接受。  相似文献   

6.
春节电视文艺晚会走到今天.已经形成信息文明时代的一个新的年俗形式.尤其是央视“春晚”20多年来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和十几亿电视观众及全球华人的共同期待。  相似文献   

7.
民间调解仪式通过电视呈现,在传递价值观、社会整合和城市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方面具有较大的作用,本文将以《新老娘舅》节目为例,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对调解类电视节目的仪式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宇倩 《视听》2023,(4):50-53
《雄狮少年》摆脱了国产动画电影中占主要位置的“神话母题”,从民俗仪式活动“舞狮”切入,展现广州农村生活中的风土人情。从电影符号学的理论来看,“舞狮”作为仪式符号具有象征意义,即指向现实中孤胆漂泊却励志奋斗的青年群体。“舞狮”这一仪式在电影中实现了叙事再生产,完成了夸张浪漫与东方写意相结合的影像建构。电影中“舞狮”仪式与受众主体的呼应,构成了自强不息、逆袭追梦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9.
传播仪式与中国文化认同的重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鉴传播仪式观的研究思路,以中国传媒实践活动中的民俗传播与节日(庆典)仪式传播为例,考察和分析中国传媒与文化认同建构之间的意义及关系.理解民俗展现和节日仪式传播意义,就是在仪式中借助各种符号表征方式,以其感召力重建文化的"想象的共同体",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建构中重新发掘现代性意义,从而获得外部世界更多的接纳和认同.  相似文献   

10.
陆地 《视听界》2007,(3):72-74
电视只有百年的历史,中国的春节也只有二千年的历史,而作为联欢或娱乐活动的代名词,晚会的历史则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从起因上考察,晚会的出现是典型的多因一果,至少与农事劳动有关,与迷信祭拜有关,与宗教禁忌有关,甚至与战争有关。因此,晚会的功能也是多元复合的,至少承载着娱乐、文化、政治和经济四种功能。  相似文献   

11.
春节晚会与中秋晚会是中央电视台的两大主题晚会,观众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均居各种综艺晚会类节目前列.本文通过对春节晚会与中秋晚会的运作模式、文化主题和节目形式的比较分析,力求展现二者之间的不同风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媒介仪式的视角,对近年来电视荧幕上出现的影视剧首映庆典节目进行探讨,影视剧首映媒介庆典具有仪式化的表达实践,在想象认同、情感维系和媒介建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文指出影视剧首映媒介庆典是新媒介环境下媒介仪式的新样态,丰富了媒介仪式的学理内涵,具有展示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但同时其发展也进入了脸谱化和商业化的瓶颈。  相似文献   

13.
佤族歌谣折射出绚丽多彩的民俗事象,它从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等方面立体地展现出佤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世界。这里我们探讨了佤族歌谣蕴含的精神民俗与社会民俗事象,包括木鼓崇拜、猎头祭谷、剽牛献祭等佤族宗教信仰及婚恋习俗与丧葬习俗。佤族民俗与佤族歌谣相伴而生,相互印证。佤族歌谣是佤族民俗独特的传承方式,是传递佤族历史文化信息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新时期对博物馆特别是民族民俗博物馆的要求,探讨了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由此探讨了民族民俗文物陈列所具有的特点:1.陈列环境应具有浓厚的民族民俗文化氛围,并体现民族民俗文化的特有个性;2.陈列内容应科学、真实、可靠,并具有代表性;3.陈列形式应多样化和艺术性.应充分表现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艺术;4.观众的广泛参与性。在探讨民族民俗文物陈列特点的基础上。还分析了塑造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完美形象的种种办法和途径.这些办法和途径有:1.明确陈列指导思想;2.“以人为本”,认真调查观众需求;3.要有一批强有力的陈列设计人员队伍和能保证到位的专项资金;4.要有完善的服务功能;5.加强与观众的心灵沟通。全文按照上述思路分析研究,着重体现了“创新”二字,即:民族民俗文物陈列要创新、博物馆思想要创新、市场观念要创新等等。  相似文献   

15.
张举文  桑俊  王继超 《文化遗产》2016,(4):2-18,157
本文通过回顾美国民俗学界有关亚裔民俗研究的历史,追溯亚裔在美国民俗生活中的角色,指出目前面对的挑战,并提出新的理论思考和研究方法。作为《美国民俗学刊》一百多年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亚裔民俗专刊的开篇,本文也界定了亚裔民俗以及与美国民俗的关系等问题。特别提倡了民俗认同的概念,藉此呼吁民俗学研究从以"民族"为前提转向以"民俗"为前提的学术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6.
春节联欢晚会从1984年央视举办第一届起,在全国人民的意识中,便成为一个民俗性的事件,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化盛宴并成为文化娱乐的引领者。尽管有时会出现褒贬不一的评价,但春晚的社会效应是任何文化娱乐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春晚的社会效应主要表现在:对政治事件的涵盖,对经济事项的渗透,对语言文化的导向,对社会舆论的关心,对百姓生活和贫困地区的关注,以及在此基础上改善社会关系、重塑家庭观念等等。  相似文献   

17.
王静 《中国广播》2004,(4):61-62
2004年春节晚会叫了一个很家常喜庆的名字:《欢欢喜喜过大年》。这个题目通俗上口,鲜活生动,饱含着百姓生活的平实和喜悦。  相似文献   

18.
黄立群 《新闻世界》2010,(10):137-138
本文论述了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演艺民俗,并从演艺民俗产业现状分析出发,提出了演艺民俗的市场定位及营销途径等一些切实可行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下,探究了新冠疫情期间综艺节目的改革创新,以及对社会秩序维系、文化意义建构起到的作用。综艺节目的改革体现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对社会现实进行的模仿和解读,意义建构则体现在响应居家隔离号召、引导大众适应生活、致敬战疫英雄方面对社会稳定的维护、共同信仰的坚持以及文化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捧读《当代》杂志2004年第1期,“直言”栏目,照例是李国文的长篇随笔打头阵。李先生近几年来孜孜以求地向故纸堆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