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当前档案学科发展出现的“去档案化”趋势,本文从本硕课程设置、硕博学位论文以及社科基金立项等方面展开说明,并着重从学科研究、国家政策以及从业资质等角度分析导致该趋势产生的原因,试图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期减缓或消除当前档案学科发展存在的“去档案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张淑芳 《东南传播》2010,(11):111-113
财经新闻往往因为专业性强、术语晦涩而疏远了许多本该阅读财经新闻的读者,因此,有必要将财经新闻中的专业知识术语进行“去专业化”处理,使之贴近读者、走进公众。通俗化、相关化、简明化是对财经新闻进行“去专业化”处理的基本技巧。  相似文献   

3.
“去图书馆化”现象的文化原因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种种“去图书馆化”现象,从图虚名文化、面子文化、民治文化匮乏、随大流文化等层面进行了解读,提出建立务实文化、自信文化、展示文化、匹夫有责文化等进步文化,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影视片的一种类型,动画是由美术和影视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它是以视觉影像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内容,以美术造型规律为手段来营造情境,兼具造型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去电影化”与“电影化”双重视角,对比了中日动画电影的差异,探讨了中国动画艺术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有所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5.
目前日益繁荣的电视节目在“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引导下.“听电视讲那过去的事情”越演越烈。四川电视台更是把四川卫视定位成“故事”频道——“四川卫视.故事从这里展开”。目前“故事”获得了焕发光彩的全新契机.它颇有点突如其来地坐上了中国电视节目创作领域的醒目席位。不仅影响电视节目生产的模式,并且成为中国电视节目生存的有效手段.甚至内在地影响到电视节目美学新质的形成。欣喜之余.应该看到,节目从一个极端正走向另一个极端:20 分钟左右的节目.数次被人为割裂开来;“故弄悬虚”的“钩子”、不断减慢的节奏、不厌其烦的“情景再现”、“真实再现”充斥荧屏;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说评书、说相声、讲方  相似文献   

6.
贯金艳 《大观周刊》2011,(39):141-141
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出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综合渗透性进行了理性思考,并总结三点操作策略:1.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拓展;2.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与“生活化”;3.教学方法的“活动化”与“实践化”。  相似文献   

7.
深度媒介化进程中,数字媒介已然下沉为整个社会的“操作系统”并浸透在社会的结构之中,将一系列断裂的、分割的要素按照传播的逻辑和法则整合成新的组织体系和聚合性承载空间。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互联网发展、微粒化社会的涌现,从横向裂变到纵向聚变的价值新方式以及Web3.0的“确权”,都成为深度媒介化进程中涌现出的新现象。与此同时,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与现代社会的风险互嵌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难题。本文认为,在深度媒介化的今天,我们可以基于“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以“复杂性范式”“、去中心化自治”(DAO)和“游戏化范式”的治理机制进行社会治理,这既是当下以及未来社会治理的重要切入点,也是传统社会解构后通往未来“自组织”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8.
孙婧 《新闻界》2022,(12):75-90
本文对“媒介化”研究的基本共识——媒介的“去本质化”进行探讨,并以此为起点,对三种研究视角的分野——制度主义视角、社会建构视角、技术/物质视角进行梳理与分析。三者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对“媒介是什么”的不同解答。制度主义视角下,媒介被视为独立或半独立的社会制度,媒介化即媒介制度性地“他律”着其他社会机构或系统的过程;社会建构视角下,媒介是一种能够改变交流模式的情境,媒介化即人类通过媒介嵌入日常生活世界与建构现实的过程;在技术/物质视角下,媒介是一种基础设施,媒介化可以被视为一场运动,通过这场运动,媒介技术及相关技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实践与空间都变成要在物理/物质层面去适应媒介的存在。本文认为,中国语境下的媒介化研究可遵循两条主要路径:一是围绕三种视角的交叉融合本土化研究;二是围绕媒介化的研究困境与学术启发进行辩证性的考察,以期寻找我国传播学研究的主体性,积极回应传播学中的“中国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彤  田崇军 《传媒》2022,(16):26-29
2020年底,按照中宣部的部署和要求,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完成基础建设,实现全覆盖。挂牌只是开始,运行才是真正考验。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民族地区15个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证考察调研,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了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存在的多点发力大而全、多头指挥不通畅、理念缺失显瓶颈、人才引留用成困局等四大融合困境,并据此提出应深耕区域沃土,打造“在地化”优质内容;嵌入社区网络,做好“在地化”社会服务;依托校地共建,拓展“在地化”人才培养;依托网络平台,拓宽“在地化”传播渠道;聚焦乡村振兴,塑造“在地化”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0.
1993年以来.以频率专业化为特征的广播改革方兴未艾.广播业的这种变革,从内容上讲,是从传统意义上以新闻为主的综合内容走向单一的专业化频率的变革.从对象上讲.是由“大众化”.“广众化”向“窄众化”.“分众化”的转变.可以说.广播的“窄播化”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07,(27):10-10
在陈水扁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所谓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申请书遭退的同时,台湾教育部最近提出更改教科书中5000个与中国相关的不适合用词,全面“去中国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思想史研究的"去熟悉化"一概念,指出新闻史研究中至少有以下几种相互联系的"熟悉化"策略,一为后见之明,以历史的结果来倒推历史的原因。二是系统化和逻辑化。三是以"选集"代替"全集",这些策略的结果导致新闻史研究的单一重复。因此需要对新闻史"去熟悉化",本文相应提出去熟悉化的策略,一是无知之幕。二是情境意识。三是重视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3.
"泛媒化"不仅造成了舆论生态的改变,也带来了思维方式的革新.作为媒体融合的关键性要素,"媒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和使命.本文从"媒体"角度切入,分别以"媒介化""再媒介化""去媒介化"来探析媒体融合的技术逻辑、内容逻辑和认知逻辑.研究认为,媒体融合是以"媒介化"为其前导和基础的,没有"媒介化"作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分析档案学本硕专业课程设置、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以及档案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等现象及其成因入手,认为"去档案化"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并运用两分法的辩证原则,分析其具有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对待"去档案化"现象的正确态度和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吴志荣 《图书馆杂志》2021,(1):20-26,66
"去机构化"即"去图书馆化",这种思维出现的初期推动了图书馆学的发展,而随着这种思维的逐步扩展,对我国图书馆学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得我国图书馆学研究出现了"泛化"和"弱化"等现象。文章阐述了"去机构化"思维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我国图书馆学的影响。同时追本溯源,提出认清图书馆学的使命,是当今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电视新闻故事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莹 《新闻传播》2010,(6):104-105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种让主人公自己去表现的手法,用在新闻写作上,就叫“新闻故事化”。  相似文献   

17.
许博 《传媒》2022,(22):91-93
媒介场域深刻影响着戏曲艺术传播的结构、形态与特征。戏曲传播的发展历经了从地域空间向大众媒介场域、网络社交场域、智能虚拟场域的三度迁移,并呈现出“身体技术化”“受众社群化”“结构与权力去中心化”的三大特征。梳理戏曲传播的场域变迁历程并掌握其核心特征,有助于把握不同媒介生态下戏曲艺术高质量传播的路径与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晶 《东南传播》2011,(6):47-49
"去时间化"的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dGeertz)在阐释巴厘人的文化经验时明确提出来的.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JamesW.Carey,1934-2006)汲取了格尔茨的"去时间化"观念,并把它引介到传播学研究中.本文尝试阐释"去时间化"概念的内涵,分析其在不同媒介传播中的具体体现,并指...  相似文献   

19.
在受众的新闻需求日益增长、要求越来越高、传媒市场日益“买方化”的今天.新闻报道要更好地服务受众.让受众接受.唤起受众的情感.新闻记者就必须在采写过程中更加用心.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正在颠覆传统的新闻叙述模式。把平面媒体新闻事实包装成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的“新闻故事化”潮流正在风靡传媒界。  相似文献   

20.
兰松 《档案管理》2012,(5):29-31
中国档案学是在总结我国档案工作实践基础上,汲取行政学和管理学理论而产生,借力西学理论和信息类、计算机类、历史类等学科而发展的,具有极强可塑性。进入后保管范式以来,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出现明显的"去档案化"趋势。文章从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视觉分析"去档案化"现象的存在,并基于多维视角来探析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