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曾说过:“《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一般社会到底是怎样凉薄苦人的”这里暂且不议.我只是试着谈一谈对苦人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统编版《教师教学用书》对孔乙己个性特征的阐述,值得商榷。根据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孔乙己的个性特征是:抗拒社会凉薄,维护自我尊严,讲诚信有爱心,同时又有明显的性格缺陷。  相似文献   

3.
云海 《云南教育》2001,(14):14-15
理解和掌握教材 ,一方面是从整体上把握全套、全册教材的结构、编者思路 ,一方面是认真吃透和掌握单篇教材。这里特别强调教材和课文的区别。课文指选入教材的一篇篇文章 ,教材不仅包含课文 ,还包含着为理解课文或指导学习课文的插图、编者所设计的“思考·练习”等。如第二册第三课《泉水·小溪》这篇教材 ,从教材来说就包含“课文、插图、韵文后面的词语、‘思考·练习’、生字条”五部分 ,“课文”只指那篇韵文。再如第六册第九课《飞机遇险的时候》 ,这篇教材就包含着四个部分 :课文、插图、生字条、“思考·练习”。课文是教材的主体 ,…  相似文献   

4.
在文本中感知形象,从形象中触摸社会生活,应当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难点所在,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早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写作思想。所谓“为时”,就是说文艺创作必须能反映时代现实,并为时代现实服务;所谓“为事”,就是说文艺作品必须写社会、写人民生活的具体事实,从而达到反映现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现代文学的旗手一鲁迅先生。他的作品《彷徨》、《呐喊》成为我们新文学的奠基。受到国内外文坛的高度评价。在他描写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作品中《孔乙己》当推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鲁迅先生在塑造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时,对服饰细节描写的巧妙运用,更可谓是独具匠心,彰显出文学巨匠惊魂惊梦的悲剧美笔法。  相似文献   

6.
孔乙己对自己的人生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不重蹈孔乙己人生悲剧的覆辙,我们应在孔乙己身上吸取怎样的人生教训呢?  相似文献   

7.
8.
鲁迅思想极其驳杂,如何让学生在一节课内窥探鲁迅思想,关键词教学法可能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的教学生涯是伴随“课例点评”成长的.我1996年参加工作,“课例点评”也于1996年创设.拜读优秀的教学设计。聆听名家的精辟点评,是我每月的必修课.纵观十年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的栏目更替,“课例点评”以她特有的魅力独树一帜,成为《中数参》的品牌栏目,她以朴素的课堂教学实际,居高临下的点评理念,为广大一线教师开辟了钻研教材教法的实用园地.但玉不掩瑕,在众多的课例点评中,仍有一些脱离实际,不够完美的课例或点评,我不揣浅陋,分别从课例设计与例后点评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课例点评”之“美丽错误”,只期望“课例点评”栏目越办越好.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教《孔乙己》时,我再次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小说的无穷魅力:语言老辣沉稳,人物鲜明丰满,主题深刻犀利。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完成这一场变革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设。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实现,课堂则是师生交往的主要空间。特级教师于永正所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现撷取这一节课中的几个片断,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备课《孔雀东南飞》之时,看着教师教学用书中对于焦仲卿的“软弱无能、死守孝道”的评价,心中总感沉重,一种不平之情不由而生。在我的眼里焦仲卿完全不应该是上述的那些评价。  相似文献   

13.
花开中间法是一种将传统的从头讲到尾的教学顺序改变为以中间某个段落或某个句子为切入点,并勾连课文前后内容,使教学状态形成花开向外之势的教学法.运用花开中间法教学,必须注意结构的跳跃性和内容的承启性,并重点关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有“这朵花”的存在;二是要以深预习为前提;三是要注意“花意”的指向;四是要突出花开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孔乙己》是教科书中的经典作品,在艺术布局上,不但使用了“我”为主线、固定场景、虚实相生的手法,而且还把人物放在一片笑声中,在强烈对比中表现社会的悲凉,唤起和激发读者的斗志。另外在细节安排方面也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学生真正领略了文中艺术,将会油然而生对语文学习的憧憬和向往。  相似文献   

15.
读小说,很大程度上就是读人。要想读懂一个人,就必须了解这个人乃至周围人的心理。而一篇优秀的小说,它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部分往往是不多的,这就需要我们能从大量的人物外在表现中,读出人物心理。基于此种思考,我们尝试阅读了《孔乙己》,发现了不少新鲜却又叫人心痛的东西,其中就包括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门口的时间不同往常。  相似文献   

16.
余小刚 《四川教育》2007,(11):19-21
许多时候,我们在追问:语文教学激动人心的魅力在哪里?是课堂上昂扬的氛围吗?是,但不完全是;是师生滴水不漏的问答与对话吗?是,不完全是;是学生念出那些"成熟"的语言"作品"吗?是,也不完全是。新课程让课堂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让语文内涵更加丰富,有一点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学生语文的创造。  相似文献   

17.
赵正奇 《商洛学院学报》2010,24(3):F0003-F0003
果戈里说过,喜剧是一种艺术,引起笑的矛盾,应是社会生活矛盾的必然反映.<孔乙己>全文有十二处写到"笑",有附和的欢笑,有随便的众人哄笑,有旁人的说笑,更有幸灾乐祸的嘲笑.在不断爆发出来的笑声中,孔乙己的迂腐没落的悲剧性格得以深刻揭示,写出了他周围群众的冷漠麻木.我们讨论欣赏笑的艺术,把握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对于理解鲁迅的战斗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闫海东 《学语文》2004,(3):37-37
“手”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行为动作和表情达意常须利用“手”这一特殊的肢体。在各类字典中 ,涉及“手”的字为数很多 ,而文学作品描写人物 ,借“手”写人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段。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 ,对孔乙己“手”的描写更是独具匠心 ,明写与暗写的有机结合 ,凸现了孔乙己的悲剧性格 ,展现了社会人生百态 ,成为丰富故事情节、揭示作品主题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谈明处写“手”。第一次 :当孔乙己面对酒客的嘲弄付酒钱时 ,“便排出九文大钱” ,以出手的优雅来掩饰受人嘲笑的不安和一文钱都不少的爱面子心理。第二次 :“…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下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课例逐一分析。一、切合文章主题的导入师:同学们,初次见到吉老师吧?  相似文献   

20.
立足场域,在阅读中感知体验,这是小说阅读鉴赏的基本要求。教师执行教学方案时,要注意精选场景、进入场景、利用场景、延伸场景,引导学生感知情节烟火气息,认识人物情态百味,体会人间世故炎凉,理解主题社会意义,自然进入到阅读学习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