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简述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特征 ,分析郭沫若对巴楚文化个性的感悟、认同及对现实文化思想的扬弃和升华 ,揭示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和审美取向对巴楚文化的隐性传承  相似文献   

2.
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的核心。郭沫若及其诗集《女神》体现了个性解放及“五四”时代精神,其中所表现的对生命强力意志的张扬,重估一切价值破坏与创造及其诗作中表现的迷狂与醉境都体现了尼采的这种酒神精神。  相似文献   

3.
1 抗战时期郭沫若倾心探索中华民族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有着丰厚的思想基础。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而又严峻的民族、民主革命战争。抗日与民主互为条件,“民主是抗日的保证”。这样,永久地回响在中华民族近代历史上摆脱殖民主义的樊篱、走出中世纪、实行现代化的主题,便具体落实在为打败日本法西斯而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挣脱封建专制主义的锁链而要求废除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走向民主宪政两大课题上。这两大课题把自五四前新文化运动就已标示的通过何种中介与环节,寻找到融汇中西文化的生长点与增长点的问题凸现出来。亦即:为中华民族所认同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4.
文化精神是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一种文化的精神特质。从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出发,可以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多重解读: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文化精神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也是文化传统,即一种文化的精神特质,或一种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来说,文化精神体现为民族精神,进一步具体为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5.
巴蜀诗人陈子昂之诗独具巴蜀地域特色。其诗中包含了大量的地形、气候、生物等自然方面的"巴蜀意象",以及历史、宗教、交通等人文方面的"巴蜀意象"。这些"巴蜀意象"为陈子昂表达其出仕历程的艰险之叹、侠骨柔情的博爱之心以及怀古昔今的深邃之思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巍 《考试周刊》2012,(70):20-21
在郭沫若的诗歌里,不仅有创新、革命、激情,还有生命、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等等.特别是诗人在诗歌中所体现出的对自然界的崇拜,以及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关照.值得后世研究和效法,本文通过对郭沫若诗歌中的生命和死亡的分析,来展现郭沫若对生命、死亡以及自然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初唐的诗人中,王绩是诗风较为独特的一位,他平淡自然的隐逸诗风难以掩盖心中不平的块垒。通过对其诗作的解读,便可了解他在儒、道两种思想双重影响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8.
巴蜀新生代诗是80年代活跃在中国诗坛上的一枝艺术奇葩。本文论述了巴蜀新生代诗产生的文化背景以及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化意蕴,分析了新生代诗的反叛意识和艺术追求,肯定其重扬文化、理性和重建诗歌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翁万达的诗歌反映出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特定的精神世界:(一)满怀乡土情愫,而忠效家国、兼济天下,情愫与志行相互激励;(二)廉静恬逸的秉性,令其忠君报国、兼济天下的情怀更加纯粹,秉性与情怀互相渗透;(三)积极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后又能审时度势思量退隐,出仕与退隐互为交济。这在本质上与其重视外物、强调实行践履的学术思想倾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巴蜀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期两支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但由于频繁的文化交流,巴蜀文化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大量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葬制、葬俗,出土器物(包括陶器、铜器、礼器组合及漆器)等方面。这种文化影响主要与地缘的濒临、战争的推动、交通的畅通及楚人开明氏的治蜀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闻一多的诗歌表现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容,体现了五四诗歌的主题。然而,在表现这一主题时,两位诗人在审美价值取向和感情抒发方式上又有极大差异。前主张破旧立新,后呼唤传统的复归,前憧憬未来的新社会,后赞美中华五千年明史。本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所处环境、个性气质等方面入手,剖析造成这种审美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元代诗人李孝光写过六百多首诗,他经历了一个从隐居到出仕再到南归的过程。本文试图通过对李孝光诗歌的研究,探究他的创作心态,进而找到破解李孝光心灵世界的一把钥匙,从而还原李孝光的历史原貌,并对其在元代诗坛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3.
14.
巴蜀化是一种明显有别于中原主流化的边缘性区域化。四川名画家李琼久,虽然未必自觉,却实实在在地受益于他的“边缘性”艺术身份。尤其是巴蜀化中的狂放精神,不仅是支撑他攀登艺术高峰的强大内驱力,更是他在艺术史上不混同于人的重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小兵  阳慧 《阅读与鉴赏》2008,(1):22-22,2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的精神历程中始终流淌着一条诗歌的河,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乃至现代新诗。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熠熠生辉。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民族文化。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离不开对诗歌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郭沫若早期诗歌与日本佛教意识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日本佛教的涅榘意识、怜悯众生、以和为贵、内心自悟等意念对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影响很大.郭沫若诗歌中的日本佛教意识与他留学日本并以日本文化为诗歌创作的观照相关,也与他自幼喜爱唐诗相关.  相似文献   

17.
新闻巨子范长江深受巴蜀文化的浸染。其新闻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巴蜀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独闯西北塞上行所体现的创新精神;朴实文风所表现的求实精神;思想行为追求的稳定性与开放性相融合所表现出的奋斗进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吴会蓉 《成都师专学报》2014,(4):F0003-F0003
2014年4月25—27日,由乐山师范学院郭沫若研究中心与西华大学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在蓉召开。来自京、宁、湘、渝、川五省(市)的23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110余名专家出席了此次论坛。  相似文献   

19.
巴蜀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以其土生土长的优势,使李白的诗歌打上了求仙问道、羽化成仙的烙印,渗透着浓厚的佛性禅趣。巴蜀美丽的神话传说、宗教神仙故事的丰富想象力对李白诗歌创作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使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充满了瞬息万变的神奇想象、宏丽多彩的浪漫风格,构成一幅幅绚烂瑰丽的理想图画。  相似文献   

20.
曾方荣 《学语文》2006,(2):30-31
诗是一种主情的文学样式,但诗情不是赤裸裸的、无所依凭的直接抒发,而是要通过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即意象来抒发。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言:“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因此,意象在诗歌的创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诗歌抒情写意的基本单元,是诗歌意境生成的重要手段。正是诗人寄意予象,以象尽意。才形成了诗歌优美的意境。正如闻一多所说,诗歌“如果只在感情的旋涡里沉浮着、旋转着,而没有一个具体的境遇以作知觉的依皈的凭借.这样的诗,结果不是无病呻吟,便是言之无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