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些语法现象在古代汉语里很常见,而在现代汉语里却很少使用.正确认识它,对我们阅读古籍,特别是理解汉语语法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上古经典名著《左传》中广泛撷取论据,充分地证明了它使用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赵春红 《现代语文》2006,(12):48-48
有这样一句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和"幼"原本是形容词,但在此分别被用作动词和名词,第一个"老"是动词"尊敬、敬爱"之意,后两个"老"是名词"老人";同样,第一个"幼"是动词"爱护",后两个"幼"是名词"幼儿、小孩".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出现最多的一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相当多的同学通过教师的教学以后,还是不能完全准确地区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这一特定的语法现象。老师教完某课后,学生对于某一课的词类活用的句子能辨别并解释出其中的意义。但同一类型的词类活用现象出现在另一课文里,学生却不能分辨出来,这就给语文老师带来了教学的难度。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没有教给学生辨别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的教学过程中,出现最多的一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相当多的同学通过教师的教学以后,还是不能完全准确地区分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这—特定的语法现象。老师教完某  相似文献   

5.
在文言文中,名词常常可以不用跟介词结合就直接单独作状语,如“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的名词“人”作“立”的状语、“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名词“兄”作“事”的状语等。这种名词作状语的现象,它的语法性质是怎样的呢,是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呢,还是名词固有的语法功能呢?早在1898年,中国第一部研究文言语法...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中某些实词在一定语境下临时改变词性或用法,从而使意义也发生一定变化的语言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我国古汉语中一种独特而普遍的语言现象,然而在具体的语境中许多人都搞不清活用规律或者把活用现象搞错。下面就几种易混活用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随着教材的改革,中学语文课文中,文言文的比重加大了.文言文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许多学生对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束手无策.只好采取死记硬背例句的办法来学习这些知识点,结果收效甚微,测试时多数是设计加估计去完成。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有许多不同.辩识这些不同,掌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是阅读文言文必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曾尝试用学生较熟悉的现代汉语的语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发现比学生死记硬背例句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基本上能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古汉语一样,现代汉语中不同的词类有不同的规则,如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形容词不能用数量词限制等.可是有时候作者有意突破这些规则,于是在文章中出现了一些"不合语法"的词语,语法上称这种现象为"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9.
在汉语中数词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词类,因其用法单一化,常被我们忽视。但它作为词汇系统中单独的类别,其功能作用不可忽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史著作,是研究先秦汉语的宝贵材料。本文以《左传》为主,从古今汉语数词的系统构架、数词活用、特殊数词等方面浅析它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在汉语中数词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词类,因其用法单一化,常被我们忽视.但它作为词汇系统中单独的类别,其功能作用不可忽视.《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史著作,是研究先秦汉语的宝贵材料.本文以《左传》为主,从古今汉语数词的系统构架、数词活用、特殊数词等方面浅析它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谈小说《人生》的爱情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遥小说《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与刘巧珍和黄亚萍的爱情,从结果来看都是悲剧。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文化上的差异和环境的变化。高加林与黄亚萍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史记》中疑问代词宾语、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用"是/之"复指的宾语以及无形式标记的宾语四类宾语的语序情况。调查发现:疑问句代词宾语基本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基本后置,用"是/之"复指的宾语和无形式标记的宾语用例寥寥。另探讨了宾语前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浩如烟海、生动丰富的手机短信等网络信息文化资源有待于我们去开发利用,化腐朽为神奇,变废为宝,点石成金,这其中不少隐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功能。若发挥这一教育功能,以“90”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向他们潜移默化地灌输马克思主义,既能满足他们的发展要求和成长需要,又有利于维持和增强校园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在战火中创刊的《七月》、《希望》是现代文学异彩纷呈的文学期刊中卓具个性的两支奇葩。两份刊物贯穿始终的编辑思想之一就是"同人"性质的定位。这种定位在当时的文学、文化环境之下显得不合时宜,同时又恰恰塑造了《七月》、《希望》的文学及思想的成就,却也为其刊物"同人"埋下了其后命运的伏笔。  相似文献   

15.
《贫女》是晚唐诗人秦韬玉的名篇,通常认为此诗语义双关,是诗人借贫女抒自己怀才不遇的哀怨。借用现象学关学的层次分析,读者阅读时所经受的语言训练都参与了读者与这首诗的初始相遇,参映着书写上的形式特征。  相似文献   

16.
历经一年多艰辛考证,我们的结论是:位于太行之巅的陵川是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的首创地和首唱地。1938年春,桂涛声、冼星海,李曼等人带领陵川儿童宣传队在陵川佛山即兴创作并初唱了《在太行山上》。1938年7月前后,回到武汉的桂涛声把歌词誉写给洗星海,洗星海对曲谱进行了二度创作,并在武汉开始演唱。从此这首英雄的战歌,唱遍了太行山,唱红了全中国。  相似文献   

17.
18.
谢惠连《雪赋》盖作于彭城,假托历史人物的对话结构全篇,铺陈描写。透露出世族子弟对家族衰落的哀伤与无奈。《憨衰草赋》为沈约在东阳太守任上所作,融咏物与抒情为一体,后半部分都是整齐的五言句,而且隔旬押韵.中间换韵。兼有诗歌和赋的双重特征。实为南朝诗赋互渗的代表作。庾信《灯赋》带有一定的宫体的特色,全篇骈四俪六。具有明显的诗赋互渗的特点。《竹杖赋》是庾信在北周时期的作品。题目似咏物赋。其实是咏怀.此赋的主旨,大概就是求官。  相似文献   

19.
以往的研究都认为施蛰存的《将军底头》是一篇历史小说。作家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纯熟地运用其中,剖析了历史人物在情欲与理性的双重冲突下灵魂的搏斗。笔者以为,以往的研究还停留在弗氏学说的表面,没有结合文本深入到小说中的隐喻层面进行更加细致的挖掘。《将军底头》是一篇关于中国式的俄狄浦斯情结的性寓言,具体说来它是五四时期现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阉割焦虑的一种隐喻化表达。巴金的《家》、《憩园》和曹禺的《雷雨》都是这种儿子阉割焦虑的互文性表达。  相似文献   

20.
王友敏先生《〈资治通鉴〉标点纠谬》提出,《北史》《北齐书》及《资治通鉴》中的"薛孤康买"应断为"薛孤康、买",指"薛孤康、薛孤买"二人;"薛孤延康买"应为"薛孤延、康、买",指"薛孤延、薛孤康、薛孤买"三人。王先生的主要依据是《元和姓纂》的一则史料,因其论证欠严密,且以其结论比照于历史情境也存在诸多不合,故其结论恐难成立。按当时的出使惯例,"薛孤康买"作为使主,只能是姓薛孤名康买之一人,《资治通鉴》对此已有鉴别与修正之功;"薛孤延康买"当为二人,但究竟是"薛孤延、康买"还是"薛孤延、薛孤康买"尚难确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