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包括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精神内涵认知不足、功利性强、责任心不足,志愿服务形式单一、领域狭窄、深度不足,志愿服务组织缺乏专业化的管理机制,高校与社会志愿服务组织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和衔接机制等,着重从建立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及信息化管理机制、完善保障机制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长效化发展,促进大学生道德素养提升、自我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3.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内容单一,服务空间有待拓展;服务保障制度、组织管理工作不完善等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谐社会构建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机制的途径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完善高校扶持和社会协作机制,构建志愿组织建设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引导志愿服务事业常态化发展的工作4年来进展迅速。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公益事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当前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志愿服务管理的创新策略:包括开展以志愿服务为基点的、指导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志愿服务的组织架构扁平化发展和借助技术支持,加快实现志愿服务管理科学化。  相似文献   

5.
扬州社会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社会志愿服务事业为扬州创成和保持全国文明城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全面建设"三个扬州"和"世界名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扬州社会志愿服务事业在发展中仍面临诸多问题,应基于现实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常态化发展轨道,努力创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引导志愿服务事业常态化发展的工作4年来进展迅速。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公益事业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当前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志愿服务管理的创新策略:包括开展以志愿服务为基点的、指导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志愿服务的组织架构扁平化发展和借助技术支持,加快实现志愿服务管理科学化。  相似文献   

7.
志愿服务是什么?是乐善好施,一种单方面的“施与”?是为减轻专职人员的工作负担,提供“廉价劳动力”?还是不愁衣食、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会去做的“好事”?针对未成年人群体,中小学志愿服务又具体指什么?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面对中小学志愿服务这项新任务、新课程,应如何清晰定位、如何有效开展?近日,本刊特邀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研究培训部部长钟平、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朱雪林、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校长杨尚薇进行深度访谈,探求中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培育志愿精神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9.
志愿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实践中的体现。建立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已逐步实现了理念、组织、内容、筹备和基地的常态化,但也存在资金、专业性与深度制约等因素,需进行更长远的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就北京志愿服务工作实践,归纳了志愿服务工作非"常态化"时期的特点,提出了要在常态化发展中着意引导的问题,阐发对北京志愿服务管理常态化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俞艳 《教书育人》2012,(24):154-155
我院近年来积极构筑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化常态化体系,全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奉献精神。加强组织建设,促进志愿服务日益规范;完善服务体系,拓宽志愿者服务领域;创新特色服务,全力打造工艺"乐善"品牌;培养志愿精神,大力弘扬社会新风。通过以"奉献、友爱、进步、互助"为主要内涵的志愿服务,闪烁美与文明的光辉,树立正气,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12.
<正>从历史的角度考量,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亦发端于国外,经由长期的发展积淀,逐渐形成了带有自身地域特色的多种模式。相较而言,国外大学生志愿服务多隐含于志愿服务整体之中,很难对其进行单独的论述与剖析。应该说,无论是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国家,还是在以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方国家,都在自身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立了带有独特文化烙印的志愿服务体系。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志愿服务均有着呈现出共性特征的表现,志愿服务这种介乎于"国家主义和个人主义之间的中介媒质"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的不断提升是现代性在当代社会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环境发生诸多变化,青年成长面临诸多挑战,加强青年道德培育显得格外重要。《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印发,特别是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的提出,为青年道德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志愿服务在我国的生成、发展与深化,志愿精神逐渐深入人心,党和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在全社会弘扬志愿精神。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弘扬志愿精神,不仅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还能提高青年的实践能力和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4.
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发展要求我们加强研究,为其提供学理支撑。在探讨志愿精神的文明起源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志愿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并对弘扬志愿精神、构建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八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北京市志愿服务工作实践为例,提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历史"拐点",并就志愿服务事业今后的发展展开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6.
17.
马越 《中国德育》2009,(6):90-92
一、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和背景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西方国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务,在世界上已经存在和发展了一百多年,其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志愿服务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1993年起,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志愿服务,倡导全国青少年利用业余时间,志愿无偿地参与扶贫帮困和社会公益事业。青年志愿服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内容,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高校始终坚持把弘扬雷锋精神,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培育新一代人才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着力深化着学雷锋活动长效发展,不断谱写学习雷锋的时代篇章。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和践行"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和带领青年学生深入社会、服务大众,实行民主教育和道德实践。他努力实践"在服务社会中培养自主、自立、自强的共和国民"和"有责任感的公民"的立德树人理念与方法,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探索以志愿服务为栽体践行行知精神,是新时期培育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200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把"组织1万名智障人士参与培训、康复、简易劳动、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智障人士阳光行动"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之一,具体是在街道、乡镇建立"阳光之家",组织智障人士活动,从而帮助他们走出家庭、融入社会。"阳光之家"是智障人士康复、学习、活动的场所。在这里,他们尽情享受社会的关怀,沐浴"阳光"的温暖。"阳光之家"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对智障人士开展教育培训、特奥活动、康复训练和简单劳动等,充分发掘智障人士的潜能,培养智障人士的生活技能,逐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融入社会。目前,上海市共建有"阳光之家"240所,注册智障人士近11500名,服务人员近1200名。建立智障人士"阳光之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为迎接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在上海举办、向世界展示上海智障人士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成果的一个重要举措。"阳光之家"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广大的志愿者。目前,活跃在"阳光之家"的志愿者有近2000人,他们中有大学生、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离退休人员等。他们有的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智障人士上课,有的与智障人士共同参加活动,有的为"阳光之家"组织募捐和作品义卖等。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曙光志愿者服务队就是利用暑期深入"阳光之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为智障人士服务。"阳光之家"的志愿春们说:"‘阳光之家’的学员们就像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与他们的接触,不仅是我们在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同时,我们也要感谢他们,是他们把我们带入一个纯净、天真的世界,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和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