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人文精神是情感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许多美好情感和人文精神,在教学中结合其中体现出来的忧患意识、悲悯意识、宽容意识、人生审美意识教育启迪学生,丰富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在定义学科性质时表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取向;在课程理念方面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特点“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人文教育目标的维度。显然,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无不蕴涵着宏富的人文精神。关于人文精神,有的论者强调人文精神的普遍性,认为它贯穿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方面和始终;有的强调其超越性,指出它的实质在于对终极关怀的关注;还有论者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文精神的根。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  相似文献   

3.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取向。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应充满人文性。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更应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其中。语文学科在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达到“立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可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异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主体成长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一般是在求真、向善、赏美的过程中进行的。真、善、美是培养高尚志趣的丰富营养。真知、真能的学习是高尚志趣的形成和发展的指导方向,美的熏陶是催化剂,加速高尚志趣的形成。本人就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高尚志趣作了一些思索,以便语文  相似文献   

5.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取向。教育恰恰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应充满人文性。语文,这门基础学科,更应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其中。语文学科在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达到“立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可是,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异化、人文精神的失落。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人文教育的轨道上来,积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重对学生主体成长发展的人文关怀。一、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专制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我们从小对孩子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论文是继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之后,在前人研完成果基础上,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育同题进行的新探索,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人文精神及人文精神教育的概念及其内涵进行研究,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一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从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因入手,从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及学生缺失人文素养两个方面,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原因及意义。第三部分,主要结合语文教学实践,从理论及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进行人文精神渗透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志趣,通常解释为“行动意志的趋向,志向和兴趣”。 志趣,作为人的一种个性品德,其内涵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一个人关于将来要做什么人,要做什么事的意图和决心(即志向)。二是与志向紧密相关,对相关方面的事物、事理及活动,有稳定爱好执着追求的倾向(其中主要包括兴趣)。志趣同人的道德品质一样,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的,而中学生的志趣则主要是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新课标的理念明确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包括智育(主要是传授语文工具),德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爱国主义精神等)和美育(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这“三育”不可避免地要着力解决做什么人,干什么事业这个首要问题,不可避免地要着力引导学生顺应时代需要,具有兴趣盎然,情趣横生的人生追求,所以,培养高尚志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高考是每一个学生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是我国大环境下相对公平的竞争考试,许多学生视之为改变人生的重要考试。高考中语文的分值也是日益增加,而在中国的"填鸭式"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越来越走向了误区,缺少了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学相对趋于了它的本质教育精神。人文精神是知识素养的体现,是属于人们生存、发展的精神,同时也是对人的、人性、价值、人生、人格责任感和责任心的弘扬。显然高中语文教育中基于人文精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在定义学科性质时表明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取向;在课程理念方面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特点"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人文教育目标的维度.显然,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无不蕴涵着宏富的人文精神.关于人文精神,有的论者强调人文精神的普遍性,认为它贯穿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切方面和始终;有的强调其超越性,指出它的实质在于对终极关怀的关注;还有论者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人文精神的根.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文精神有不同的内涵.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积淀、缺失和重构.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为本位的知识意向、价值意向,是现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是人个体发展的精神动力。《语文课程标摧》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在捍卫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同时,突出了人文性。尽管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整体,但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浸润人文精神,体现和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育目标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育实践中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语文教育改革,形成了多元化的语文教育目标。参考发达国家的多元化思路,有利于我们用全球视野观展望我国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2.
高中是学生收获知识、塑造人格、人生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成长阶段,毫无疑问,高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在人生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所有课程中,语文课在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和健康人格形成方面担当着重要而特殊的任务,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教育功能。语文课是教学,同时也是教育;是传授知识,也是启迪人生:是教育人,也是塑造人。高中语文教学既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要着眼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使学生拥有美好的人生。判断教育的好坏,推进教育的改革,都应该从这样的原点开始。杭州市钱塘区正在打造“美好教育先行区”,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富含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经典阅读,它所要肩负的教育职责就是通过经典阅读这个载体,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文化品位以及精神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应回归到"以人文教育为本位"的呼唤,是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股最强音.的确,提倡人文精神,进行人文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教学"阵痛"后的思索.在语文教学中倡导人文教育的理念,渗透人文教育,理应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人文精神,是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在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丰富的人文精神的相关内容,主要目的是传承人文精神,因此,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正确把握教材传达出的价值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人文精神。充分利用语文教学,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文章主要分析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学的具体路径,以期能够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卜向明 《文教资料》2010,(31):61-62
语文学科自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决定了语文教学具有诸多教育功能,其中包括成功教育。语文教师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进行成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其追求的欲望、探索的热情,直至拥有成功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是承载着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课程.审视新版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已把人性中最重要的东西——爱和生命意识放置其中,向孩子们展示生命的意义,让孩子懂得珍视生命,感悟爱的真谛. 一、小学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重任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人文教育应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是当前语文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针对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贯彻教育目的,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等方面阐述了人文精神培育的价值,并论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李德山 《考试周刊》2014,(43):48-48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有效方式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人文精神。初中语文实质上就是"人学",初中语文和人文精神密切相连,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把握好人文精神教育。这样才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文章主要论述了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尤其重要,其不仅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使语文的思想内容更加地丰富,而且有利于学生健康纯洁的人格的形成,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上课积极性的提升,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