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意识形态批评运用于电影之后,成为电影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影符号学、精神分析电影批评等一道促成了电影理论的现代转型。意识形态电影理论开创了电影批评的新方法,提供了电影研究的新视角,启发了现代电影理论的新方向,为电影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其创造的症候式阅读影响了之后的电影理论与批评。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接受美学引入电影研究领域,重点论述了电影观赏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并从理论的高度阐述了电影观赏与电影创作、电影批评的辩证关系,为发展和繁荣电影创作、电影批评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徐公美:民国时期电影教育的倡导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公美是我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先驱,也是民国时期电影教育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电影及电影教育的实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早期电影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认为电影是提高教育效率最合适的工具,有效的电影教育是教学乘以电影。他提出了特殊时期电影教育的方针,积极开展电影场及电影教学法研究,大量引进国外的电影教育理论与经验以构建我国电影教育体系,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早期电影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电影理论转型标志的电影符号学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电影理论的面貌,它的革命性效果体现在其现象学效应上。首先,电影符号学使电影理论跳出了传统电影本体和美学研究的窠臼,大大拓展了电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电影理论融入了现代人文学术研究的主流;其次,电影符号学修正了传统电影理论旧形而上学式的研究倾向,发展了符合现代哲学精神的现象学理论方法,为电影研究找到了更科学更坚固的哲学基础,为未来电影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电影观念是电影创作人员进行电影创作的潜在动力支撑,它从根本上决定了电影的艺术水准与制作层次。1920年代中国电影产量不菲,但1920年代的中国电影刚刚起步不久,且作为一种舶来品,被社会人士当作投机事业,在这种电影观念的引导之下,1920年代中国电影语言虽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但仍存在诸多伤饬之处。功利、低端电影观念引导下的电影语言决定了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通俗面貌。  相似文献   

6.
陈玲 《文教资料》2013,(31):140-142
巴拉兹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来系统阐释电影理论,深入分析研究了电影蒙太奇、电影影像、声音与色彩等。他从比较全面的角度考察电影艺术,把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放到了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再结合电影艺术的独特艺术形态,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电影文化论观点。研究他为何能够在电影艺术兴起不久、电影研究不够深入的背景下就提出如此超前的电影观念.对于建构当下电影理论将是一大启示。  相似文献   

7.
电影语言现代化既是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起点。其意义在于引发了中国电影观念的转变,形成了中国电影理论现代转型的原则和方向:它通过对电影语言/形式创新的提倡,使中国电影的价值取向从政治评判到注重(形式)审美;通过电影语言史观的多样表述,确立了电影表现形式的多元观念;通过对现代派电影表现手法的讨论,丰富了我国电影现代表现手法的内含。在当下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和大力提倡文化产业的语境中,反思这些观念和原则对中国电影理论的重构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影作者”胡金铨对武侠电影进行了全方位超越,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电影艺术有机结合,使武侠电影作为成熟的类型电影得到西方学界认可,由此奠定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国际地位。胡金铨武侠电影的超越性可从三个维度加以全面审视:开创新武侠世纪的历史性超越,建构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的美学超越,确立文史武侠叙述范式的类型电影超越。  相似文献   

9.
电视电影:再论两个"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长期以“胶片标准”将电视电影划入电影的做法一方面回避了对电视电影形态的必要区分,另一方面也忽视了电视电影与电影因媒介不同而在艺术特性和接受方式上表现出的明显差异。电视电影应是综合了电影艺术的一种电视艺术类型,在培养电视电影的过程中,受“电影衍生品标准”影响而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早期中国电影在掌握西方电影技艺的同时,亦融汇传统文化形式和伦理精神,构成了一个混杂民族意识与现代技艺、道德理想与商业诉求的电影文化潮流。萌芽之初的中国电影以传统剧目、文明戏等为主要题材来源,在强烈商业化追求中蕴含了无意识的本土化趋向,而社会伦理片的成功,则初步实现了中国电影在题材风格和价值伦理层面的民族化。由古装稗史片演化而来的武侠神怪片,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类型片风潮,并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一个完全"中国化"的电影类型。早期中国电影通过商业竞争与艺术创新,基本完成了电影的本土化与类型化,使之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一股新兴力量,奠定了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影逐渐成为了大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人们不仅喜爱观看国内电影,也逐渐将视野扩展到国外电影。国外电影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外国电影在我国的市场和观众的反应。因而电影翻译问题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选取电影翻译中文化意象异化原则为主题研究,探讨电影翻译中应遵循的文化意象异化原则,既要保持电影所在国的文化原貌,又要符合翻译国观众的接受程度,希望对电影翻译的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民国电影在1930年代革故鼎新,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高峰时刻"。其间"左翼电影"与"软性电影"的论争,立体表征了民国电影悖反式的现代性结构:资本主义启蒙与社会主义革命、市民精神与阶级政治的二位一体。1930年代的民国电影尚未形成一种真正主体性的现代性意识。抗日战争后民国电影融会古典美学与启蒙思想,确立了兼具现代性与传统性、民族性与普世性的本土电影传统,并创造出《小城之春》等世界经典。民国电影缔造的现代性美学范式,一直影响着新中国的电影创作,并成为一种挑战新中国革命主流电影文化的潜话语,作为一个本土化的现代性电影传统,是当代中国电影重构核心价值观及文化主体性的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3.
《我叫刘跃进》的问世,不仅打响了中国作家电影的第一炮,为电影反映主旨作出了榜样,而且为电影自身的艺术效果作出了贡献,为作家电影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作家电影的出现是是影视与文学碰撞的当代产物,也是作家与导演默契合作的结晶,是电影素质提高的表现与探索。虽然作家电影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但它在今后发展中必然会逐渐成熟,在当代电影的道路上行将远之。  相似文献   

14.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15.
电影片名是电影内容的高度浓缩,是电影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来探讨电影片名翻译,深入解析、总结电影片名翻译应该注意的问题及翻译方法,不仅为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同时也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电影的票房数据可以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仅仅繁荣了电影市场还是也促进了电影艺术,又或者双赢还是互斥的局面都是值得深思的.电影市场以商业的竞争法则对待电影艺术是对艺术的摧残,同时,电影市场由于文化性的欠缺在电影传播方面对观众造成了很大的误导.当下大众文化膨胀导致精英文化边缘化,电影市场也正因此获得空前膨胀的机会,电影本是借助科技手段表现艺术的载体,而电影市场将电影变为了以科技手段赚取利润的载体,电影中科技、特效慢慢地取代了文学艺术的地位,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当下电影市场观众的观影意识,特别对青少年认识电影、理解电影艺术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从电影批评的社会意义出发,谈到了电影批评的方法和类型,然后说明了电影批评的价值和社会角色:对电影观众的教育作用、对电影创作者的借鉴作用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导向作用。接着,文章在商业化的语境下解读了电影批评的整体失落,并对电影批评的重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写实主义美学和电影语言分析是巴赞电影思想的核心,也是西方电影理论的两块重要基石。巴赞的电影写实主义美学根源于西方理性主义,也影响了巴赞对早期电影语言的研究。巴赞将电影语言在意识形态领域划分为“给现实增添什么内容”和“揭示现实真相”两个阵营,他重点论述了后者的历史演进和关学意义,却忽视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巴赞的电影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建构中国电影语言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电影产业价值链中的后电影产品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电影产品开发在成为电影产业链条协调和完善的关键的同时,还给电影业带来巨大的收益。对正在走产业化道路的中国电影业来说,后电影产品开发是不可缺失的环节。本文在将电影后产品开发纳入电影行业整体链条的前提下,主要考察了中国电影产业链中后电影产品开发的现状,并结合好莱坞成功的经验,提出后电影产品开发在中国电影产业链中具体实施的策略步骤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策略给处于弱势的中国电影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电影正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文中从总体战略、文化立场、电影形态、电影精神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电影应对全球化的设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