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规范、引导师范专业建设,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对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对照专业标准,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总体占比小、结构不合理,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整合,实践类课程薄弱、理论难以联系实践等问题。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应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提高总体占比;注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生活性、整合课程内容;加强教师教育实践课程建设,注重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构建多元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方式。为我国教育事业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
国际教师专业标准的三种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化既是一种目的,是教师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可以说是一种过程,即培养教师使其达到专业所要求标准的过程,而教师专业标准的模糊或缺失必然导致教师专业化发展方向的迷失.本文主要围绕国际上三种模式的教师专业标准,分析其内容及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立教师专业标准的政策建议,以全面提高我国教师培养培训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柴志良  丛波 《现代教育》2013,(6):106-106
一、部分专业教师的现状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普遍偏低。部分专业教师是在原有的中专、专科基础上进修了学历,学历标准提高了,但专业水平没提高多少。部分专业教师是文化课教师转过来的,只能讲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专业教学。专业课教师不同专业问的转型未衔接好。部分教师未能转型成功,导致部分专业课程无法展开,只能从其他单位聘请专业教师,增加了学校的开支。部分专业教师知识落后、欠缺,不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不能深入生产第一线,不能掌握生产中最基本、最前沿的专业能力,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企业的需要,不受企业欢迎。部分教师专业技术等级严重偏离真实水平。二、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当前教师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世界各国高度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与需求日渐强烈与自觉。然而,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根源于技术——实践认知、工具理性和权力规训,秉承“外铄论”和“亏缺”模式,过于强调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标准本位,忽视教师职业和教育教学的实践本质,以及教师作为人的存在。反思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明确知识、实践、存在对于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价值,对于指导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正建立科学、客观的教师专业标准,是确立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成为专业工作者的基本标志。教师专业标准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核心内容,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许多国家都将教师专业标准的开发与实施视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力举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中心创始主任周南照教授指导、  相似文献   

6.
成尚荣 《江苏教育》2013,(15):18-19
<正>教师专业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教师如何存在的问题,而存在是一种选择。这种选择用作为"世界性人"的作家米兰·昆德拉的话来说,我们到底选择什么呢?是重,还是轻?我以为,假若把专业发展过于强调,过于功利,似乎除了专业发展,就没有其他什么了,可能是选择了重;相反,一旦摆脱了专业发展,就会成为一种无意义的虚空,可能  相似文献   

7.
《西北职教》2009,(10):32-33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重视思想方法的教学,通过提问,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前,提问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教学时尚,它体现了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扭转与努力。上学期,我听了几名年轻教师的课,发觉他们虽然也提出许多问题,但往往忽视了提问的策略,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出的问题过于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以至于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黄冈市中等职业学校存在专业教师师资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专业教师培训标准及考核制度。研究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完成此项工作:一是制订专业教师培训标准,二是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师培训和考核制度,三是组织进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和考核。要完成这一工作需要从制度、组织和资金等方面予以保障。  相似文献   

9.
<正>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随着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水平也要随之发展。教师要有能力驾驭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在多中取优。如果在教师的专业理念中只有一种教学模式的话,那他将只会"以不变应万变"。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只有教师有这种意识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给学生。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只局限于某一个领域,而是要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吸收其他学科的精髓,与自己的专业相融合,避免杂乱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正>衡量一个教师的专业水平,通用的做法是评称号。教师通过进阶式的称号系列,走上专业发展之路。这些教师,又回过头来,引领更多教师的发展。这是一种很理想的逻辑,也是一种很理想的制度设计。但是,我总是担心这种过于"功利"的发展之路,会不会不太关注教师是否有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教师是否有对教育理想的孜孜以求,是否有理性而  相似文献   

11.
表达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与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有显著不同。美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享有职务表达自由与个人表达自由。教师个人表达又分为教师公言论与教师私言论。教师职务表达受学校教育的使命与学生的未成年人特点的影响而受到严格限制。教师的公言论比私言论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但教师个人表达一旦与学生利益发生冲突,无论是教师公言论、还是私言论,都要受到适当限制。  相似文献   

12.
教师队伍专业化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从较低水平上起步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来临,对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也更高。本文从分析了大众化时期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专业化的现状,提出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质是教师个体教育意识的觉醒,即个体对自我教育生涯的整体性反思与觉悟;教师专业成长是理性的事业,教师专业发展依赖于"信仰理性、认知理性"的形成与发展;关注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反思与专业成长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14.
秦平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25(12):117-120
教师专业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和推广,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文章探讨了适应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教师应具备新的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应该加快师范教育改革的步伐,完善实现教师专业化素质培养的途径,推动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初任教师,到有经验的教师,到实践教育家的持续过程,包括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教师职业性格等几个方面。道德品质、教育理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内容。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学校组织文化、校长、教师群体、教育政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教师的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专业生活则成为影响教师专业成长最为直接的因素。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社会、教育事业本身以及教师个人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专业化:提升教师职业品位的分水岭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综合性、复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既是促使教师专业化水平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保障措施,更是提升教师职业品位的重要分水岭。  相似文献   

17.
教师的素质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它不仅要与时俱进,而且要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点。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思维和教学研究能力。  相似文献   

18.
论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英国教师标准局和英国师资培训署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标准,提升教育质量。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教育大臣标准,这是受训教师在获得合格教师资格之前必须要达到的标准;二是对教师职前培训的提供者和教师资格授权人的要求。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势必在教师标准和教师培训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英国的这项标准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增权之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薄弱环节,处于探索阶段,既没有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支持,而且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专业自主权也没有得到相应支持与保障,因此教师增权之问题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增权在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增权主要是专业自主权的增长,它涉及外部力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教师自我增权两方面。  相似文献   

20.
教师公共形象是全体社会成员对理想中的教师的行为期待。《学记》中教师的公共形象是具有教学知识和教学能力的学者,具有"化民成俗"的职业理想和教育关爱的君子,这对新课程情境下建构教师形象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