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阳  赵正 《中国教师》2005,(11):57-58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当今的中小学课堂,以“对话”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成为主流,“热闹”也就似乎不可避免地成为课堂生活的追求与标志。课堂上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似乎成为课堂教学的时髦。课堂对话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本身并无对错之分,但如果把它变成了一场单纯的“活动秀”,只是追求活动的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对其本质的提升,那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课堂对话所应蕴涵的意义——一种负责任的交往。一、负责任的课堂对…  相似文献   

2.
鲍桂花 《广西教育》2012,(30):57-57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的主要手段。笔者发现,当前,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存在“问题过多”、“问题过散”、“问题过散”的“三过”现象,导致课堂成了问题的堆砌,从表面上看课堂十分热闹,实则是无效的。其实,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有起关键作用的“度”。教师要善于把握这些“度”进行有效发问,从而让思想品德课堂更高效。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然而,在各种规格的评优、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了重现象不重本质和重形式不重实质的现象,音乐新课程教学只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好多课看似热闹,实则无效。  相似文献   

4.
一、观察原因 当前,学生“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小语课堂中相当盛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教师在采用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中却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课堂只是表面的热闹,学生并未真正参与问题探究活动。笔者以为,  相似文献   

5.
紫水 《师道》2010,(4):45-47
近年来.“有效教学”这一说法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线教师,在感受着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看到了热闹背后的浮躁。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践行的机械,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现象,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下面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例举一二。  相似文献   

6.
世间万物必有“道”,悟“道”方能生其“思”,有“思”方能成其“术”,有“术”方能选其“举”,有效数学实践活动课亦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数学实践活动作为一个新的领域,人教版教材在每册编入两个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对此内容往往不屑一顾,教学中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一些教师认为这种课上不上无所谓,反正不是考试考查的内容,还有些教师只重表面热闹,缺乏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深入认识,忽视数学思想的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记数学,成了数学的操作工.笔者以为,紧扣目标、实践领悟,是有效教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及教学评价活动中发现,众多教师的教学存在两种倾向:华而不实,实而不华。华而不实是一种“表演”,是表演给评委和听课者看的,从表面上看,很热闹、很活跃,学生参与率高、学习积极性也很高,但在热闹的背后学生得到了多少“实惠”?  相似文献   

8.
曾有不少专家指出: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的语文课是好的语文课。因此,有许多教师对专家这一倡导的理解误入“歧途”——“热闹”就是好。他们喜欢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热闹,害怕“冷场”.拒绝“冷场”。  相似文献   

9.
关系之五:质疑与接受性学习正如以下倪莲芬老师要表述的,这重关系可以理解为“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当“探究”、“质疑”随着新课改而“走红”的时候,我们的老师能否冷静地对待?警惕:热闹而无效的“探究”——倪莲芬(吴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对教学内容的质疑是否可以上升为探究性学习?其实这个话题探讨的是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问题。新课标一出台,语文课堂探究性学习随处可见,可是也出现了课堂看上去很热闹,但实效性不强的现象。探究什么?怎样探究?无法正确把握。当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偏差和困难,教师没有办法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接近目标。  相似文献   

10.
传统教学设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文本视角”,只注重对知识和文本价值进行深度解构和整合.然而,对“知识”和“文本”的过度聚焦往往导致教师对教学对象(即学生)的忽视,缺乏对“人”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关照.因此,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视野从“文本”回归到“人”,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体现.但过度关注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也可能让课堂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出现热闹却低效、无效等问题.由此,将“知识”中心和“学生”中心进行融合、平衡的“学本视角”,就成了教学设计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11.
一、以提问、铺垫代替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把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问”就是“启发”,于是课堂教学的满堂灌代之以“满堂问”;一些没有思维价值的简单问题,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充斥课堂。一问未了又是一问,学生应接不暇,浅尝辄止。表面上,似乎“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展开,对教材仍是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长此以往,反而会养成学生肤浅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惰性。提问  相似文献   

12.
数学活动仅关注学生外在的活动是不够的,仅有热闹的场面是无效的。为了使数学课堂活动更加有效,我觉得数学活动应该体现“四性”。  相似文献   

13.
把问题作为连接课堂教学活动的纽带,已日益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我们都有这样的教训,如果教学中提问过多、过细、过浅,就会走回到“满堂问,满堂乱”的尴尬境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忙于从课文中寻找只言片语,以应付教师连续不断的提问,从表面看,课堂气氛似乎活跃了、热闹了,其实学生仍然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地位。所以,为了既不影响学生自主的带有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又不缺失教师在阅读对话中的组织和引导功能,教师可以采用从众多问题中提炼出一两个“主问题”的教学方式。所谓“主问题”就是由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提…  相似文献   

14.
刘振宏 《课外阅读》2011,(12):199-199
教学活动不单纯是教师“教”的活动,它还包括学生“学”的活动,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种活动的有机结合,高度统一。如果缺乏了这种结合和统一,就会造成教学的低效或无效。  相似文献   

15.
当前,课堂上流于形式的活动安排、低效甚至无效的行为指导俯抬皆是。此类课堂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典型特征,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十分热闹,学生状态比较活跃,师生互动积极,但思维含量和教学效率相对偏低,没有数学思维参与的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作为“万能”手段更是掺合其中,以致经常出现思维缺位的现象。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拟透视当前热闹课堂中数学思维缺位的现象,权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教师在进行数学活动设计时不乏“形式化”“浅表化”“点状化”等问题,从而导致数学活动的低效或无效。真正的数学活动应该是为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数学学习活动,应突出导向化、数学化和序列化。  相似文献   

17.
困惑一:课堂里光有热闹的活动行吗? 当前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一个一个活动的组织、开展。  相似文献   

18.
当前,新课程改革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变化和成绩,然而,观察课堂教学实践,不难发现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课堂教学内容淡化,目标不明确;有的课堂一味追求表面热闹,忽视知识能力培养;有的课堂存在教师“放羊”现象;有的“新瓶装旧酒”,教学目标内容单一,等等。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些教师的课时教案,发现问题虽然表现在课堂上,“根子”却出在教案里、思想中。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在于课堂教学目标设立不当。  相似文献   

19.
当前,新课程改革取得了许多令人鼓舞的变化和成绩,然而,观察课堂教学实践,不难发现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课堂教学内容淡化,目标不明确;有的课堂一味追求表面热闹,忽视知识能力培养;有的课堂存在教师“放羊”现象;有的“新瓶装旧酒”,教学目标内容单一,等等。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些教师的课时教案,发现问题虽然表现在课堂上,“根子”却出在教案里、思想中。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在于课堂教学目标设立不当。课堂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立上。课堂教学目标也称课时教学…  相似文献   

20.
陈凤珠 《教学随笔》2009,(11):10-10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和深入,一些公开课课堂呈现出谜人景观:情景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探究活动“花样百出”,反思这些热闹的场面,却有一种空虚、不真实的感受。热闹过后,学生真正掌握了多少有价值的知识?是很多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