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华 《西藏教育》2009,(8):35-35
《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使之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而目前《品德与社会生活》的教学脱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智慧,而是枯燥的道德语言符号。  相似文献   

2.
<正>《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是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要的任务是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要上对、上好、上实本门课程,笔者认为应该着力抓好与教学有关的三个环节。一、课前准备1.教师备课要扎实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品德与生活(社会)》的链接点,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有意义的观察、思考、体验。有位  相似文献   

3.
励娜 《教育》2009,(7):56-56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使学生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沟通生活和学习的渠道。  相似文献   

4.
徐淑丽 《考试周刊》2013,(27):130-130
<正>《思品与社会》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思品教师要通过心灵启迪,培养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敦煌文献中的学郎诗和学郎题记为依据,对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学生生活进行了粗略探讨,分析了唐宋敦煌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希望、兴趣爱好、快乐烦恼,敦煌地区的学生生活,既是对当时社会现时的反映,也是他们自身生活的写照。对唐宋敦煌地区学生生活的分析,对于研究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社会生活,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励娜 《教育》2009,(19)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使学生学会过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沟通生活和学习的渠道。  相似文献   

7.
初中学生由于自身阅历和生活经验有限,自身健康成长以及正确处理自己与国家、集体、社会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受到很大的局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课程为初中学生对成长中的自己有正确认识,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帮助,培养学生生活智慧。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生活智慧是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本身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作文创新,就是要打破僵化的思维和固定的模式,求异求新,提出新见解,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作文贴近社会、贴近人生、贴近学生实际,侧重学生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等各方面都有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正>一、单元整体说明(一)单元立意《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以社会生活为场域,以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培养为主线,将学生的视野从家庭和学校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第一单元是对社会生活的理性阐释和总括性说明,具有统领全册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学生只有对社会生活有了全面认识和理性思考,后续关于社会规则、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的探讨才会成为可能,才有了展开的逻辑基础和认  相似文献   

10.
吴品培 《广西教育》2012,(18):80-80
初中生的数学知识不仅来自于课堂,也来自于实际生活。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曾有人说,数学教学就是传授社会经验。其意思是,数学知识也是一种社会生活知识。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教师应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素材,通过联系生活的数学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从心理上接纳数学,产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和亲切感,  相似文献   

11.
运用自制问卷 ,对昭通市城乡中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有 70 %以上的学生持男女平等的观念 ;但对现实社会地位、社会作用、生理心理差异等问题上 ,存在着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大凡好文章好作品,皆来源于生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不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从而让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有话想  相似文献   

13.
以平等师生关系为先决条件,以所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参与适合他们的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观察社会、认知社会,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间的交往合作,将社会知识与常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爱心、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14.
写作来源于生活,学生的习作内容大多是对周围事物和人的认识和感想,是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及真切体验。倡导在习作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用心灵去感悟生活,激发情感和智慧的火花,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言可议。  相似文献   

15.
方明莲 《福建教育》2007,(12):54-54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教师应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情感体验、学习做人,使学生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最好的引导启迪就是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真情融入,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激情,产生兴趣。而激情的传递则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意境,"触景生情"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7.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新课程明确要求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学生的个性生活、社会生活和学生发展结合起来。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使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教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为人的  相似文献   

18.
说理是学生议论文写作的弱点,将社会生活引入议论文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会有观点、有层次、有逻辑、负责任地表达,既能养成全面思考、深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又能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热情.  相似文献   

19.
包爱玉 《甘肃教育》2014,(21):49-49
正一、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激发读写兴趣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在语文课堂上,总能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高尔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读写兴趣是创新读写的羽翼和风帆。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产  相似文献   

20.
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新的综合课。开设社会课,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重要意义。怎样才能上好社会课呢?笔者通过实践认为:一、明确社会课的目的要求小学社会课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认识社会为主线,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认识周围社会开始,进而认识祖国和世界,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