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读诺邓     
山重水复疑无路,眼前陡然间屋舍俨然,冒出一个小村. 沿着嵌有深深浅浅马蹄印的青石小路,在盈耳的水声中,我们来到一座被两条溪水夹峙着的破旧房屋前.房脚的木板上、溪涧间的石头上,积着一层白白的厚厚的东西,正当我疑惑地要叫出一个"霜"字时,是少军纠正了我的错觉,他对我说:"这是盐.这里就是诺邓有名的盐井!"走近房子,朝里看,房里漫漶着水,依稀可以看到房子中央水中一眼四四方方的井.不远处,一座雕楼式的建筑,那是当年盐厂的标志性建筑.  相似文献   

2.
黑色的河流     
一 黑水河,从木莲花山上流淌下来,顺着黑水河谷,向澜沧江流去. 黑水河,从时间深处流淌过来,沿着时间之谷,向时间深处流去. 1977年,黑水河一往如常,在黑水河谷里流淌.那一年,我生命的小水滴从无名处聚结,滴落进1977年的黑水河,也滴落进黑水河的1977年.这些年来,黑水河的浪涛包裹着我这小水滴悠悠向前流,中途它塞给了我一些欢喜感伤,添给了我一些风霜皱褶,我们融为了一体.我一直在想,跟黑水河的相遇,以及后来又走出黑水河谷,都是在履行一个契约,命中注定的,不可破解的.  相似文献   

3.
在德国柏林市中心,沿着菩提树大街由东向西行走,或是顺着宽阔的6月17日大街由西向东漫步,不一会儿即能看到一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楼.城门楼顶上,耸立着一组青铜驷马战车,背插双翼的胜利女神左手执辔,右手握杖,威风凛凛地站在战车上.这就是著名的德国凯旋门——柏林勃兰登堡门.如今,这座门已成了德国统一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微笑的鱼     
人总会在某个时刻特别脆弱,比如经历失败,或是某段失意的时期,但始终会有一些希望支撑着走过那段黑暗的路.这些希望可能是信念,可能是理想,也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或是一个浅浅的微笑.  相似文献   

5.
一村子脚的磨房,始终在记忆中时隐时现。村子通电之前,磨面靠的就是水磨。故乡山高箐深,水资源异常丰富,差不多每个寨子都有一到二座磨房,甚至有些冒尖儿的人家自己就拥有一座磨房。这些磨房在河谷里零散地藏着。十冬腊月粮食晒干了,磨房就忙了起来。整个河谷滚着闷雷似的声音,那是村里的人在轮流着磨刚晒干的玉麦、小麦、  相似文献   

6.
古镇宝丰     
1 一道盐水,用近乎沉寂的抒情方式,一直向南. 三百里路云和月,慰我山灵;两千年来功与名,付与咸心. 沘江,是国际大河澜沧江无数支流中的一条,发源于滇西北兰坪县境内,被历代史家称为"滇省众山之祖"雪邦山一脉的青岩山.那里,每年春夏之交,都会被一片又一片杜鹃花海掩映.这条江自北向南,穿越兰坪县中南部与云龙县几乎全境,纵贯...  相似文献   

7.
顺荡的魂灵     
那一瞬,世界安静下来.阳光清澈,如橙色的薄绸覆盖着延绵的群山.长天凝碧,风不动,比江不语. 我看见,千姿百态的魂灵在头顶的天空中游荡. 奔跑的魂灵、徜徉的魂灵、悬浮的魂灵、歌唱的魂灵、哭泣的魂灵,欢乐、痛苦、悲伤、漠然,缠绕着顺荡井的过往. 昨夜,应当有一场透雨,江水粘稠,黄、红,如大地裸露的肌肤,是高原汩汩奔涌的血液.  相似文献   

8.
铁栗 《大理文化》2013,(1):84-86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永平乡下"在着"的时候,常常会走进那座县城。其实我进城也没什么具体的事,就是想在那些老旧的街上走走,享受一些花的清香。后来我才知道,让整座小城清香起来的,不是我常见到的某种花,而是可以高达20米的缅桂树。自此我把缅桂归类于时光里的景物,每次看到它把花枝伸向天空,我便体会了时空的辽远。一座小城飘满了花香,她的人文必然厚重,她的街巷必然古雅。我知道这座小城还不是当初的博南,当初的博南距此还有20公里,那里至今还存活着元朝的古梅树。  相似文献   

9.
村庄:旧时光     
正由蚕豆延伸的词条蚕豆花开了,满山。我看到的不是蚕豆诱人的气息,而是悬于蚕豆叶尖上的一滴水珠,清凌凌中透着青色,放大着叶脉的轮廓。满山的蚕豆林铺成一块摇动的地毯。远处,几枚黑色的头颅活动在蚕豆林中,伸腰扬臂,在手臂上扬的指尖,一条路被甩了出来。沿着那条路,我发现了村庄。村庄是拴在路上的一个点。路是一条延伸的射线。而人生的距离不过是两粒蚕豆之间形成的一条线段,再由其中一粒蚕豆为基点所褶皱出的  相似文献   

10.
正宾川县历史悠久的宾居古镇往西约一公里的仁慈湖畔,有座供奉宾居大王张敬的大王庙。它的名字在当地家喻户晓,也早在我耳边萦绕得很熟了,一直想着要去,时间一久,琐事繁多,想去的念头也就随之冲淡了。但好在,因一次偶然的机缘,我终于了了去大王庙这一桩心愿。在未去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好奇心一直被大王庙深深吸引着,不停在史籍志书、传说故事中找寻关于它的信息。在去的路上,起先  相似文献   

11.
医巫阁山位于辽宁省北镇县(今北宁市)与义县的交界处,扼守着东北通往中原的辽西走廊。这特殊重要的地理位置,必然使它成为北方民族和中原政权的政治家、军事家纵横驰骋的古战场。三年前,我听一位画家说,在附近的田园子村曾见过一个石像群,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它是何人何时缘何而造。我们从北镇庙出发,在山林中穿行了约2公里多路,只听画家说了声:“到了。”抬头一看,隔着一条河谷,对面石崖上赫然出现了一组五座硕大的石像群(图1)。这群石像一字排开凿刻在一面巨大的切崖上。切崖面高2米,宽64米。崔岩上筑有滴水檐,檐下通有排水…  相似文献   

12.
寻找光线     
张礼 《大理文化》2021,(6):54-56
当我随着生命落地的声音而睁开眼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光,那光很朦胧,恍惚又晦暗,没能把整间屋子照亮.这发出微弱光线的灯是煤油灯,忽明忽暗.母亲说我是在一盏煤油灯下出生的,似乎是缘于此吧,由于出生时光线的暗淡,导致我走的路,总没有太多明媚爽朗的日子.还好我是个能摸着光线走的人,跌跌撞撞,寻着萤火虫的光线,追着一缕缕不是很明晰的光源,一步步,从一个黑黝的小屋,慢慢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3.
周末,和同事们约好带孩子们到江边玩.   这条江叫黑漶江,是澜沧江上游的一个支流,其中的一段就离我居住的这个小镇不远.从小我就在这条江不息的流淌中长大,在她的怀抱里度过了游戏的童年,还有懵懂少年,直到我外出求学,最终我还是回到它的身边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七里香     
付力 《大理文化》2021,(8):30-39
这个村子很小,小得当地人都怀疑,是不是能称作村庄.村子虽小,扼守的位置却挺好. 小村庄往南里把路,是上百年的防洪大堤,当地人称做高头.高头下边有一条宽宽的护堤河,河上有一座用宽厚的杉木板铺的木桥,通畅着南北村庄的来往. 一条不宽的碎砖乱瓦铺的高低不平的村路,穿过村头的木桥,一头连接着乡里街上,一头通向远处黑魆魆的东西绵延没有尽头的,长满槐树的高头.向南远行的村路,两边镶着一丛丛一簇簇的绿草,开着黄的、紫的、白的等不知名的花.  相似文献   

15.
正遥迢之上确切地说,初夏时节的沙溪之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朝圣。汽车在滇西北高原苍劲厚实的大山中旋环行进,上山下山,弯弯转转,似乎正有几分头晕目眩,一个平坦的山间坝子豁然撞进视野,知觉告诉我:沙溪到了!对这个镇子的向往早已不知多少时日,点开地图,我知道它就坐落在黑潓江上游,为此我曾无数次地将之想象成了江水下游河谷和滩地、坝子与梯田交错起落的乔后、炼铁或是漾濞。却不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把它孕育成了这样一种委婉多情:村舍田畴、玉水环绕、芳草染绿、茫茫坦荡……在重重大山  相似文献   

16.
走进城市     
我现在所栖居的这个县城,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城市.这并非是我在有意地贬低它.我怎么会贬低它呢?它是我儿时的一个梦境,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港湾.况且,我的祖祖辈辈一直都在那个被重重大山包围着的小山村里耕耕种种、种种收收.父亲虽然是教师,但也一直都在那个不大的山区乡的几所小学中转来转去、转去转来.我能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算是一种幸运,一种福分.我应该感谢这座小县城才对,因为她毕竟也默默地接纳了我那沾满泥土气息的生命和灵魂.  相似文献   

17.
鹤阳商韵     
时近黄昏,金黄的夕阳镀亮了这座古城,十月的秋雨飘然落下,是那样的突然和潇洒,晶莹透亮的雨滴穿过金黄的阳光洒向古城,把古城洗涤得清新靓丽.街道两旁的梧桐树被洗去一天的尘埃,更加昂扬葱绿.每当这个时候,我喜欢一人悄悄出门,踏着金色的夕阳余辉,让雨点敲打着我的身躯,在湿漉漉的街道上徜徉.  相似文献   

18.
张端公下岗     
张端公浑身紧贴着被汗水沁湿了的衣服,喘着粗气,颤颤巍巍地跌坐在门槛上……说起这事还真稀奇,60多岁的张端公帮人驱邪捉鬼少说也干了40来年,今天倒真像撞了邪了,莫非真有厉鬼缠身。这刘家凹,坐落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半山腰上,全村水田没有一丘,几十亩坡地也是种一遍坡,收一土锅,生活极其艰苦。但村民十分淳朴,谁家有灾有难,大家砸锅卖铁都会伸出援手。看到刘家的媳妇这个样子,大家凑了一些钱,帮着看病,  相似文献   

19.
这幅画以其不拘一格的构图以及近景与远景的不断变幻令人眼花缭乱。这就是梵高的风格。美丽的风景中不仅蕴含着炽热的情感与力量,而且还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作技法。明快的色彩使画面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整个空间都流动着一种强烈的韵律。在这种大胆的不平衡中,我们可以透过一些景物看到一种刻意营造的静止与平衡.如右下角深深的绿色。左上方红色的原野,以及一座座山峦、一座座房子,尤其是位于左上角颜色怪异的太阳。  相似文献   

20.
我爱中国画     
在中国两年半的执教中,我看到了品种繁多的中国艺术作品。一个国家有如此丰富的艺术历史,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精美的刺绣到精致的玉雕,中国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及对自己作品的精心创造都是为世界所公认的。我最喜爱的是中国画,特别是那种使用深浅不同的墨色来表达的中国画。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在写字台上的一面墙上就挂着两幅中国画,使我回想起我第一次为这种画的风格与特色所吸引的情景。这两幅画分别画了两座山:第一座山犹如从水面上升起,俯瞰着河中顺流而下的几只小船;第二座山越过一片松林高高地耸立在一个小村之上,村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