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鲍德里亚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区分了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的差异,对拜物教做了一种新的阐释。他从消费社会理论出发,建立了“一般政治经济学”,然后借助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方法,通过类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与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关系,不断地进行逻辑转换,最终把能指拜物教确立为消费社会的运行机制。他在自己的逻辑基础上对马克思作了种种误读。他的能指拜物教批判是将德渡景观拜物教批判的彻底化,其解放道路是一种草根浪漫主义的空想。  相似文献   

2.
审视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的出现,是以马克思商品拜物教思想作为理论根基,融合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思想的集合和演变,从而对文化商品拜物教现象进行研究和批判。在资本逻辑和符号逻辑的双重引导下,文化成为供人们选择和消费的文化商品。由于大众传媒对文化商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传播,使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消费时所需要的自我身份和个性特征的符号化认知。这种自我身份和个性特征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地被传播,并在社会成员中形成了一种新的心理定势:自己就是消费时所需要的、与他人不同的、有价值的符号。而这种新的心理定势就是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因此,通过对消费社会中文化商品拜物教式样化的研究,有益于我国辩证地看待西方的消费现象,避免我国陷入不健康和非理性的消费文化中。在消费生活蓬勃发展的今天,这一反思对于健康、绿色消费观的建立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众消费社会的形成,民族文化中的歌舞艺术因正好契合旅游者的符号消费需求而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文章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分析了《高原红》舞台表演的符号化生产逻辑及其特征,指出为迎合旅游者的“符号化”消费欲望而生产出的民族文化表演,其原生性的符号所指已经完全被消解,经过取舍、改装之后的再生性符号能指则成为民族文化旅游生产及消费的共同指向。  相似文献   

4.
杨娟  任重远 《海外英语》2014,(4):214-217,224
技术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促使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变。消费社会使物的符号编码成为必然,能否使大众接受符号编码是编码成功与否的关键。广告商为了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对自己产品的注意力,他们利用消费者的符号拜物教的心理,充分地利用语言的可变性特点,使出浑身解数对广告语言进行创新变异。该文通过分析广告语言变异现象,目的在于帮助人们认识符号的真正意义进而清楚的认识符号拜物教的本质,从而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该文也分析了广告语言变异的负面影响,旨在帮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广告语言,有助于广告语言的规范化,并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正确看待和使用异化语言,实现净化语言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李卫霞  杨小丽 《海外英语》2014,(14):219-221
众所周知,广告的终极目的是推销商品,即鼓励人们消费。因此,广告传播实质上就是制造一个又一个意识形态的神话。它通过富有诱惑力的各种符号,"召唤"着每一个消费者的内心欲望,并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召唤"机制中,使消费者实现自我消费身份的确认。广告在能指与所指、产品与意义之间任意连结,充分展现出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功能,为人们勾画出一个个美妙的幻象。这种幻象就是罗兰·巴特所谓的"神话"功能。论文旨在以罗兰·巴特的"神话"功能分析广告中的消费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名人符号是特定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表征。消费社会符号消费逻辑改变名人符号生产机制与内涵所指,使名人符号的生产机制由意识形态宣传、公共知识传承转向娱乐化、大众化,自身沦为一种可以消费的商品,同时造成信道资源被抢占、无效信息的广泛传播与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在分裂破碎、结构松散的后现代社会里,名人符号也是一种联结社会的工具与纽带。消费社会大众传媒与广告主要制造了三种类型的名人叙事:偶像神话型、肥皂戏剧型与恶搞反叛型,形成了文化传播中的一种特殊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德波预示了景观社会的来临,手机既是景观社会的产物,又是不断生产可见性的机器,它具有把不可见性转换为可见性的能力,手机成为人感知世界的核心中介。人和手机的关系逐渐呈现出一种"拜物教"式的倒置。在互联网时代,人与手机展现出一种共生关系,即手机构成人的新"器官"。"人-机共同体"是互联网时代的特殊现象,它体现出消费社会中人与物的新型关系。人的主体性在这一全新的人机关系中被消解了。手机从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到鲍德里亚的符号拜物教,再到当下的手机拜物教,可以看出,"拜物教"呈现出三个共同的特质:主客体的倒置;真实社会关系的遮蔽;主体欲望的虚构。但它们之间也有区别,本文将围绕手机拜物教与商品拜物教和符号拜物教截然不同的特质及其生成机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下,古老的神话和信仰逐渐让位于商品拜物教。在旧媒介式微的同时,影像开始凭借自身优势成为现代神话的书写工具。影像是带有信仰成分的现代神话,以观众为目的的神话生产最终落脚在影像消费上,观众在消费社会语境下的创造性观看使影像消费被建构为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9.
从符号学角度审视电视广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功的广告创意应该使该广告成为标志某一产品个性的符号。在现代社会,商品竞争日益激烈,广告事业不断发展,利用符号学知识进行广告创意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当代社会最活跃的消费文本之一,电视广告自然也倍受学者们的关注。本文结合对符号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的符号学家索绪尔、皮尔士、雅各布森、巴尔特等人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包括能指与所指、组合与系统、外延与内涵、隐喻和转喻,分析了维系电视广告秩序的各个符号元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组合效果和受众可能对广告符号的理解以及广告符号将会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广告作为商品促销的手段,在把商品信息传递给我们的同时,也在构建着商品的符号意义,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引领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制造着我们的消费欲望,为社会消费文化的形成推波助澜。本文以汽车广告为例,分析了汽车广告所传达出的符号象征意义,和它在消费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及影响,借以说明广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消费的盛世,也使人可能异化沦落为商品的奴隶。  相似文献   

11.
原本以民俗生活模式传播于村落空间的民间艺术,受制于传媒时代文化逻辑力量的召唤,衍生出新的传播方式,即成为一种奇特的媒介景观样式,并辐射出具有异域情调和遥远时光的审美想像。作为媒介景观的民间艺术,是置身于新的文化语境中的传统民间艺术对自身传播方式做出的调适,去除其原本作为特定族群生活样式的文化属性,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进行符号拼贴、重装和压缩,从而裂变为诉诸符号消费需求的媒介景观样式或消费意象,成为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文化特质的传媒消费文本,为处于现代性追求道路上的当下中国增添了一种大众审美文本。  相似文献   

12.
广告英语的语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告英语的使用中,广告是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广告主通过公开、有意的违反合作原则,使广告语言新颖独特。让消费者能够意识到这一违反,并根据字面意义推导出隐含意义,使之产生兴趣,刺激其消费的欲望,而后付诸行动,最终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林凯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6):100-102
由于现代社会信息流动通畅,许多社会话题迅速形成。它们构成对社会公众的极大吸引,并在公众的讨论中形成舆论导向,使广告传播活动在目前新的信息环境下呈现舆论化的特点。广告传播舆论化成为了现代广告运动的新趋势,对广告传播效果产生深刻地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代消费社会的出现,大众消费及其引发的社会文化转型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研究最为重要与复杂的问题之一。当代大众传播与大众消费之间关系紧密,正是由于这一紧密关系促使大众消费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现象,进而促进了商品拜物教、幸福观念、消费心理和消费等级等四个方面的当代文化观念转型。  相似文献   

15.
周敏 《培训与研究》2007,24(4):68-70
广告可以看成是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刺激消费热情、调动潜在消费意识,最终促成购买行动的营销传播活动。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去审视广告运作,进一步阐明广告与营销系统的关系是广告自身新质变化的必要依据,从而避免陷入对广告功效的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情感诉求是现代广告创意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段。分析消费文化时代广告创意中情感元素的运用特点,提出现代广告情感诉求的发展新趋向,以期对当前广告创意实践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科技商品拜物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本来是人创造的产物,创造它的目的是要它为人服务,然而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它却反过来控制人、支配人和统治人。科技的巨大功能使人们产生了"科技无所不能"的神秘感觉,在心理上形成了类似宗教崇拜一样的知觉状态,这是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所特有的科技商品拜物教现象。科技商品拜物教在实质上是科技商品作为"物"所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看,它既不是来源于科技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科技商品的价值规定,而是来源于生产科技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和科技知识作为商品时所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剧烈复制的信息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人们可接受的限度,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广告的效果变得越来越微弱。人际传播较之大众传播具有感官参与度高、信息反馈量大、传播符号众多等特点。在广告传播过程中,结合人际传播的这些特点,利用意见领袖和参照群体的影响,可以有效提高广告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后现代消费社会理论角度对当代艺术加以透视,获得了新的问题意识.文章关注的基本层面是:消费主义与后现代艺术,商品拜物教中的精神生态危机,技术复制与意义,后现代性问题与艺术危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企图探究消费社会语境中后现代艺术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