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遗民与遗民诗之流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古代,每逢朝代更替,便有了遗民。鉴于以往遗民概念具有不确定性,有必要对其做出如下界说:首先,必须是生活于新旧王朝交替之际,身历两朝乃至两朝以上的士人,且在新朝不应科举,不出仕;其次,内心深处必须怀有较强烈的遗民意识。最早的遗民当为商周之际的伯夷、叔齐,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较大规模的社会阶层和文人群体而出现,则是在宋金元之际和明清之际。遗民尽管明显地体现出隐士的人格特征,但又绝不游离于社会政治之外,以致于越到后来政治倾向越鲜明。遗民不仅以其高尚的志节彪炳史册,更以拯救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从事文化创造。其创作中最具特色亦最有成就者当推诗歌,尤其是清初遗民诗,不仅是清诗的创作高峰,而且在中国古代诗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清初遗民诗,在清代诗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均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由于地理区域以及文化背景的原因,清初泰州遗民诗群是一个既具独特文化个性,又与维扬遗民诗群有着隶属关系的创作群体。泰州遗民诗群的构成比较复杂,这个诗群主要由泰州本籍遗民与流寓泰州的外籍遗民两部分构成,代表人物是吴嘉纪和冒襄。尽管是一个隐逸型的诗人群体,却呈现出极具个性的群体心态。由于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生存环境,以及相似的人生境遇,使泰州遗民诗群在创作上体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诗歌不仅具有鲜明的"诗史"传统,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深刻的历史感。在明清易代之际,"遗民诗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创作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诗史"传统,更推动了"以诗为史"传统在理论上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南宋遗民词人群体的悲剧性生命体验,使借酒消愁、诗酒玩世,成了他们隐居生活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们的词作,也因此而在唐宋词史上显示出了一种朝气和春意,一种常驻的醉意,从而给唐宋词的审美特征注入了新质。  相似文献   

5.
吴嘉纪在明清鼎革之际选择了归隐山林,吟诗终身。他隐居的东淘(今江苏省东台市)又是当时遗民聚居的地方,在那里,那些性情相投、经历相似的遗民们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结社于淘上,诗酒唱和,相互安慰,踟躇于乱世中。东淘遗民诗群的存在是他们的幸运,也是清初文坛上的一道风景,在清初结社运动风行的大环境下,他们也唱出了自己的遗民心声。吴嘉纪无疑是这一群体中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才和成就奠定了他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6.
清初明遗民编选的当代诗选将近五十种,流传至今的尚有二十五种。这批丰厚的遗民诗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后出的《遗民诗》的光辉所掩盖,它们的价值也未为今人所知。遗民选家源自其对易代之际时代氛围的切身感受而对选本采选对象、体例、风格所作出的独特选择是《遗民诗》所缺失的。在目前存世的选本中,有大量重要且未被《遗民诗》所收录的诗人诗作,因此它们对于考量清初遗民诗史具有重要价值。现存的选本体现以下特点:1.诗史题材的大量涌现;2.多真情实感的抒发;3.偏好沉郁悲壮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明末清初吴嘉纪与泰州东淘遗民诗群为研究对象,围绕吴嘉纪与明末清初泰州东淘地区的遗民诗群进行论述,主要考证了东淘地区遗民诗群出现的背景、淘上诗社的具体成员以及吴嘉纪与东淘地区的徽州籍遗民诗人的关系。特别是依据地方文献,第一次考证出本地区遗民诗群的形成与消亡时间、遗民诗群的具体成员,第一次明确了"淘上诗社"的成员与分期。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际频繁的诗人社事和深厚的诗化氛围,促成了山左遗民诗群创作的盛况;而清初的政治和军事局势,对于这个诗群成员处世心态的选择与人格类型的形成有过不可低估的影响。由于相同或相近的处世态度和人格特点所决定,山左遗民诗群也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9.
元少数民族遗民士人作为元遗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在遗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代前后,他们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概言之,其心态主要经历了由慷慨悲戚到忠孝两全的变化历程。入明后,他们的遗民心态中还呈现出无根迷茫与渴望超越等方面。元少数民族遗民士人心态的这种转变,集中体现在王翰、伯颜子中与丁鹤年等人身上。这种转变的发生,与元朝的政权性质以及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遗民诗词的思想和艺术风采,主要有3类。一是直抒胸臆,激昂悲壮地表达民族立场和对异族统治的反抗,传递故国臣民的忠君爱国情操。一是借景抒怀,深沉哀婉地传达黍离之悲、隐居情怀和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一是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展现士人的品节操守。  相似文献   

11.
梅意象的建立,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演进,又是一种化传统的渗透。六朝是咏梅诗的初兴期,唐朝是咏梅诗的成熟期.宋朝则是咏梅诗的巅峰期。梅意象与中国传统的道德化相互结合,表现出一种不随流俗的品格和坚贞傲岸的精神,历代咏梅诗作又是中国传统贬谪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2.
两宋后的梅花诗多平庸,独高启梅花诗如绵绵丘陵间突起的奇峰,令人叹为观止。高启的梅花诗对传统的新变主要表现为其浓厚的主体色彩、复杂化的梅花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思悟。  相似文献   

13.
《诗经》十五国风中,魏风以其刺诗多美诗少、浓郁的"山林文化"特色、着重表现平民生活等特点而独树一帜,它也是魏人精神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4.
阳羡词派是清代非常重要的一个词派.阳羡词人创作了数量颇多的咏梅词.其咏梅词中萦绕着深深的故国之思:题梅花图以抒故国情怀、咏梅怀古以抒故国之思、相约探梅中流露故国之思.阳羡词人咏梅词中故国之思的产生与他们对咏梅文学的继承,阳羡地域的探梅习俗,以及他们身处易代的人生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林逋隐居孤山,以咏梅著称于世,遂有所谓"梅妻鹤子"之说。但林逋咏梅八首律诗中,所写多称"小梅"、"孤根"、"一枝"。同时文人造访其所,所见也以松竹为主,由此可见其隐所植梅不多。整个北宋时期孤山梅花分布也极有限。所谓"梅妻鹤子"说也不见于宋人著作,是后世的想象之辞。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史上,梅花很早就被文人赋予了高洁品格的象征意义。到了宋代,咏梅成为文人的一时趣尚,两宋之交的杰出诗人陈与义一生以大量的诗篇咏梅,在梅的意象中,或寄托高远的人格理想,或传达脱俗的诗艺理念,或寄寓深切的怀乡之情,托意丰富,风格清迥,梅花的人文色彩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相似文献   

17.
宋代咏花诗非常繁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对梅花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在其现存4200百余首诗中有140首咏梅诗,这个数目在宋代、乃至历代诗人中都不多见。分析其原因,梅花不但契合了杨万里在诗中表达情志的需要,更与他个人的志趣、品节有关。通过考察杨万里咏梅诗,我们将不难发现,清新可爱的梅花是杨万里诗品和人格最好、最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李新  高琴 《保定师专学报》2008,21(1):103-106
有唐一代,社会上任侠思潮盛行,河北诗人依托燕赵大地“好气任侠”、“悲歌慷慨”的传统风俗底蕴和地域文化优势,热烈赞美任侠精神,以好勇重义、脱略使气的侠士自命,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咏侠诗篇,以其豪迈的气势和阳刚的美学风貌,为唐诗“风骨”质性特征的成熟注入了刚健浑厚的内蕴,在唐诗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咏侠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流品。它产生于汉魏,发展于六朝,至唐达于鼎盛。唐代诗人用慷慨之笔来抒写他们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将豪迈不羁的精神追求和壮志难酬的不遇悲慨寄托在形形色色的侠客身上。因此,与魏晋六朝时期相比,这些游侠形象更为丰富多彩,更为鲜明生动,主要包括:古代游侠、唐代游侠、另类游侠。  相似文献   

20.
谢铎是“茶陵诗派”的重要作家,由于生平经历的不同,他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和李东阳等人不同的风貌,不但破除了台阁体诗风,开始向复古方向转化,而且开拓了众多主题,其中既涉及到他对民生疾苦、国家朝政的关注,又流露出忧谗畏讥退隐避祸之心,并表现了作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歌颂赞美之情以及对亲情友情的重视等等,此外还有一系列咏史诗,都体现出诗歌主题的创新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