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唐代诗坛,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相同题材的“咏蝉”诗,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被称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由于作者地位、遭遇、气质的不同,虽同是托物寓意,却显出各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请看这三首诗:  相似文献   

2.
梅清姿神韵,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梅花有傲雪抗寒的斗争精神,与松、竹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又有孤高亮节,不同流合污之品格,所以又与兰、竹、菊一起被誉为"四君子"。但在中国的传统名花中,梅花是后起之秀,不像桃李、芍药、荷花那样显眼。"《离骚》遍携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到了两宋时梅花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为了崇高文化的象征。爱梅和咏梅已成为宋代社会的一种普遍风尚。  相似文献   

3.
历代文人墨客,常爱将名花引入诗文。请你把桃花、梨花、杏花、牡丹、海棠、芍药、蔷薇、石榴花、荷花、桂花、菊花、梅花12种名花,分别填写在下列唐宋诗词名句中。①(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相似文献   

4.
梅清姿神韵,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梅花有傲雪抗寒的斗争精神,与松、竹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梅又有孤高亮节,不同流合污之品格,所以又与兰、竹、菊一起被誉为"四君子"。但在中国的传统名花中,梅花是后起之秀,不像桃李、芍药、荷花那样显眼。"《离骚》遍携香草,独不及梅。六代及唐,渐有赋咏,而偶然寄意,视之亦与诸花等。"到了两宋时梅花最终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为了崇高文化的象征。爱梅和咏梅已成为宋代社会的一种普遍风尚。  相似文献   

5.
道教对士人阶层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士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士人受道教的熏染,拜师学道、归隐山林以及道教对士人文学风貌的熏染等方面。寄情宫观、赞咏山水、缅怀先圣、祖师、高道,是道教影响下士人文学的两大主题,酬赠友人、慨叹人生,为元代道教史籍中士人文学的普遍倾向。  相似文献   

6.
唐宋诗歌地理中的庾岭梅花,因其地理空间和形态审美特色,具有梅信之始、华夷分野、贬谪之地理时空坐标的文化意义,承载了唐宋诗人对岭南的地理文化体认和他们的历史意识、人文情怀、政治抱负、人格理想等多重文化内涵,是唐宋诗歌中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在唐宋诗歌中,庾岭梅花不仅作为一个地景给人留下地理空间感、场景感,它更是唐宋诗人心中的某种象喻,亦是唐宋文人一朵别样的生命之花,它诗性地展现了唐宋文人别离与思归、忧国与归隐、怨愤与旷达的二元之生命情怀,以及他们家国通一之人文精神,既加深了唐宋南贬诗歌的文化内蕴,又丰富了唐宋孤山梅花所奠定的梅花意象“清”之人格意味与美学品格。其彰显的家国通一的儒家“仁”之精神,与孤山梅花彰显的自由自适之道统精神相合,在唐宋诗歌梅花意象由物色形象向人格图腾的诗性嬗变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梅花是众多词人钟爱的意象之一,历来是文人墨客赞咏的对象。宋代才女朱淑真,一生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词,梅如朱淑真灵魂的化身,高洁、孤傲、飘逸。对梅花的关爱中朱淑真也蕴藏着对自身的怜惜之情,怜梅与自怜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8.
唐宋牡丹诗词与牡丹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牡丹国色天香,历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古代歌咏牡丹的作品数量众多,美不胜收。文章从唐宋牡丹诗词的内容入手,结合唐宋的时尚及习俗,从文学和民俗的角度探讨了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9.
曾棨是明初状元出身的江西文学家。他创作的百咏梅花诗体例是七言律诗,在思想内容方面,有咏梅花以寄情、借梅花以言事、描梅花之神韵等;在艺术特点方面,立意较新、形式较美、手法较多。曾棨的百咏梅花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均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
梅花在唐宋诗人的作品中作为一个光鲜亮丽的意象群被深受喜爱。这个意象群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开放的季节为寒冷的冬季并带有芳香的自然特征,另一方面是诗人对梅花这两个自然特征的审美人格化。梅花傲雪凌霜的气质和坚贞不屈的品格,正好与历代文人士大夫所追求的精神境界相契合,因而是唐宋诗人描绘歌咏的一个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祖国的语言     
祖国的语言,它是祖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是祖国存在的标志,是祖国未来的希望。 祖国的语言,它像繁星那样灿烂,像珍珠那样宝贵,像牡丹那样美丽,像梅花那样芬芳。 祖国的语言里,耸立着珠穆朗玛峰,绵延着昆仑,镌刻着长城,流淌着黄河、长江;有汉魏风骨,唐宋绝唱,元曲杂剧。  相似文献   

12.
作为唐宋诗文中常之吟咏意象的嫦娥,唐宋文人由最初对其窃药奔月、得仙不死的本事之咏,扩展为对其拥有仙方、掌管仙篆的仙品之咏,进而又通过凡俗化、人情化的改造和重塑.使嫦娥呈现出热烈而多情的女仙面貌,完成了对嫦娥的形象之咏.嫦娥意象在唐宋文人笔端由仙而凡的展演轨迹,正可视作世俗生活中文人多彩的内心世界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梅花有着傲雪斗霜、独步早春的玉骨和俏不争春、谦逊无私的冰心。梅花没有牡丹那样雍容华贵,没有兰花那样香气袭人,也没有郁金香那样硕大艳丽,之所以千古传诵,靠的就是一种梅花精神,所谓梅魂是也。中国人偏爱梅花是因为梅花与中国人有相同的品格。梅花被人格化,与我们的民族精神融为一体。本文从梅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和梅文化现象成因两个方面挖掘梅文化现象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作为唐宋诗文中常见之吟咏意象的嫦娥,唐宋文人由最初对其窃药奔月、得仙不死的本事之咏,扩展为对其拥有仙方、掌管仙策的仙品之咏,进而又通过凡俗化、人情化的改遣和重塑,使嫦娥呈现出热烈而多情的女仙面貌,完成了对嫦娥的形象之咏。嫦娥意象在唐宋文人笔端由仙而凡的展演轨迹,正可视作世俗生活中文人多彩的内心世界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在魏晋这个政治特别混乱、思想特别活跃而饮酒之风盛行的时代,同是饮酒之人,陶渊明和竹林七贤却表现出两种不同的饮酒方式——酣饮和清饮,同时也演化出两种不同的士人心态——竹林七贤式的自我麻醉和陶渊明式的闲适坦然,这两种饮酒方式下的士人心态对我国古代文坛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梅花,树姿苍劲,花色清丽,冷艳芬芳,风韵洒脱,清雅高洁,素有花中魁首之称。历代文人首推崇梅。唐宋以来,凡诗人词家几乎无一不写梅花。或赞其幽香浓烈,或喻其情操如雪.或颂其坚贞似铁,或爱其旷达高古……然自古贵咏梅花.多托物言志,借咏梅花而抒发自己的高昂斗志与美好情怀。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的丁香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媛 《文学教育(上)》2009,(15):157-157
中国人爱花,更爱用花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和志向。老百姓,用花来析福。诗人用莲花表达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用梅花言自己坚贞的节操……。无论是牡丹的富贵,还是梅花的桀骜,最贴合中国人内心的却是那不起眼的丁香花。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婉约派词人的代表。论文重点选取李清照后期最具代表性的菊花、梅花,分两大部分别类分析,并结合李清照创作的时代背景、人生际遇、思想感情以及中国象征文化和西方美学的观点进行论述,阐释了李清照后期咏花词的独到之处,说明了为什么李清照后期笔下所咏之花多咏淡雅高洁坚贞不屈的菊梅。对菊花、梅花的歌咏分别暗含了李清照后期生活的际遇,菊梅的凌霜傲雪,突出她南渡以后刚直不阿乱世挺拔的性格。最后从表现内容及艺术手法上总论李清照后期的咏花词,肯定了一代才女李清照独到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经常借助花来表现自己的感情,有"红藕香残玉簟秋"的愁,有"风住尘香花已尽"的愁,还有"满地黄花堆积"的愁。李清照爱花,常以梅花、菊花、桂花入词——"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及这篇经典的咏物议论词: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索唐宋文学中异彩纷呈的梧桐意象,以桐雨、桐影、半死桐、井桐等梧桐四大意象为依托,希望能够解开唐宋文学中梧桐意象的奥秘,并以此探究唐宋士人深厚的梧桐情结,为梧桐意象的探索注入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