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送陈庭学序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语言的关系是撕扯不开的:一方面,文学用语言写成,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没有好的语言,也就没有好的文学;另一方面,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也首先是从语言开始的.如果一部文学作品的语言不"抓"人,读者很可能会放弃阅读,抽身而去.而对于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来说,抓住了语言问题,就等于抓住了文学的一个关键问题.这样,无论从哪方面看,谈论文学,都无法脱离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学赖以栖身的家园,语言也是文学研究的第一入口.  相似文献   

3.
当高等教育学科尚未在中国建立以前,比较教育的著作,只以普通教育为研究对象,虽然也对高等教育有所论列,但都浅尝辄止。自从高等教育学科建立以来,比较高等教育就成为这一学科的重要分支学科,备受关注,发展很快。最早出版的系统专著是1987年符娟明教授主编的《比较高等教育》,对高等教育体制中的若干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介绍苏、美、德、日、法五个国家的政策措施与基本情况,并在每一部分介绍之后,分别做简短的比较。其后出版的此类著作,不论以国别为纲,事项为目;或是以事项为纲,...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从阅读中人们可以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可以获得所需要的种种知识,从而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充实和享受。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意思并不是说多读些书就具有了写作能力,而是说博览群书能增长多方面的知识,头脑丰富了,写的时候自然会“有神”,决不会有枯竭之感。古人又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就是告诉人们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有丰富的  相似文献   

5.
古代汉语,是一门综合性的语言文字学课程,传统的说法叫做“小学”,其范围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各自成为专门的学科。至清代末叶,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接受西洋学说,认为“小学”的名称不够确切,撰文主张改称为“中国语言文字学”,后来大家同意这一意见。顾名思义,中国语言文字学既要讲文字、音韵、训诂,还要讲词汇学、语法学、语源学、修辞学等有关专门课程,这样才能全面应用而不偏废。讲授古代汉语课,要求做到全面掌握古代汉语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并借助文史工具书能顺利阅读一般古籍而无扞格,这就  相似文献   

6.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灏之虞。跨马行篁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掉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有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十恨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部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余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丰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余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余,余将不一愧而已也!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普通学校的思维训练早已提到日程上,且已获得了实际的进展。随着这一问题被重视程度的增强,伴之而来的问题也就越多,值得研究的领域也就越宽,价值也就越大。卫灿金先生的《语文思维培育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敦煌藏经洞发现之后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长时间内 ,仅有极少数可称为先知先觉的中国学者 ,筚路蓝缕 ,置身于世界敦煌学研究行列中。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海峡两岸始有一批中青年学者 ,脱颖而出 ,焚膏继晷 ,兀兀穷年 ,探幽烛微 ,健笔如椽 ,在文学、语言、历史、地理、考古、艺术、宗教、天文历法 ,以及敦煌学史和敦煌学理论等方面 ,都有水平相当高的著作 ,引起了国际敦煌学界的瞩目 ,为中华学术增光添彩 ,实这学界之盛事 ,中华之光荣。现在 ,甘肃教育出版社出于对学术成绩的尊重 ,对乡土宝藏的珍爱 ,对祖国文化建设的责任 ,汇集十几位海峡两…  相似文献   

9.
盐城徐逾之君,名超,执教山东大学,为余同门畏友殷石臞(孟伦)先生及著名语言学家殷孟非(焕先)先生之高弟,勤治语言文字学.虽一度任中文系副主任之职,非其好也.犹记1981年5月,余初识逾之君,为其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人及答辩委员会委员.论文题为《声训简论》,学有专长,成绩突出.答辩委员会一致以为薪传有人,(?)为大器;而逾之亦奋勉有加,时时有新作问世也.  相似文献   

10.
哈佛大学海陶韦(James R.Hightower)曾指出: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诗歌,而且很有特色,有些中国诗歌与散文的形式是西方文学中找不到的.“从量的方面说来.没有任何欧洲诗坛能出其右;从质的方面说来,也可以同欧洲同类形式文学作品相颉颃而无愧色.”并且“写作技巧始终维持极高的水准”.可以说,这位享誉世界的学者对中国古典诗文的评价,与本书作  相似文献   

11.
12.
应《高等教育中的教和学》的主译者沈阳大学外语系邢锡范同志的盛情邀请,由我对该译著进行校订,并由辽宁省高教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副研究员王华春同志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角度对全书中文稿进行审定。华春同志无疑是胜任的。而我就不同了,作为译著校订者而言,我的外语功低显然差之太远。但是,“高等教育中的教和学”这一课题深深地吸引着我,这是我们研究和探讨“如何深化高校教学改革问题”不可多得的一份参考文献,因此,我不揣冒昧,斗胆承担了本译著的校订工作。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徽州学研究要注意古今的接续性,中外的会通性,时光的动态性,美丑的不居性,分合的圆融性。在冷静的、理性的智慧的竞境中推动徽州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灿烂徽州文化的研究热潮促成了“徽州学”学科的勃然兴起,《徽州学概论》是第一部对徽州学学科、对徽州文化作全面论述的著作,深入浅出,具有普及性、通俗性、学术性。徽州学研究,无论是作总体史观的区域体系研究与作专题、个案研究的结合,还是徽商研究的深入,都需要从时代的角度,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扩充丰富研究资料,在思维方式、研究视角和方法等方面不断更新,以实现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四篇有关敦煌学的书序,对敦煌美术史、佛教文献和图像、胡语文书、敦煌学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做了回顾,指出这些著作代表了敦煌学的拓展,并根据相关新书的内容,对上述四个方面的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也谈《花间集序》的词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间集序>作为我国词史上第一篇词论,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词学家们对它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本文认为:<花间集序>没有把花间词说成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娼风的结合;<花间集序>的宗旨是倡"雅"贬"俗"、扬"清"赞"艳".  相似文献   

17.
《花间集序》作为我国词史上第一篇词论,从问世以来就一直备受关注,词学家们对它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本认为:《花间集序》没有把花间词说成齐梁宫体与晚唐五代娼风的结合;《花间集序》的宗旨是倡“雅”贬“俗”、扬“清”赞“艳”。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育学的教学、科研队伍中,近几年,一位中年学者从浙江绍兴崛起,因其成果迭出而令人瞩目。他就是王松泉。松泉同志最初引起同行专家的注意,是因为他大气磅礴地提出了建设语文教育学学科大系的宏伟构想。在他的构想中,语文教育学应该由一个庞大的“学科群”所组成。对于他那种强烈而卓特的创造意识、善于在学科与学科的交叉点上催生出新学科的开拓精神,人们在惊喜之余,不能不感到钦佩。本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是在继续分化的同时实现着高度的综合,即在众多学科分支之间形成相互渗透、相互沟通的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怜撰写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序》,对《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办报思想作了阐释。序言所阐发的报学思想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我们应以历史的眼光,去审视、清理其学理意义,在报学思想史上找到它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1、万里:《汉语口语表达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2、王芳智《汉语口语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3、王志瑛:《中学文言常用实词词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8月)4、刘伯奎:《演讲成功之路》(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5、刘清涌:《语文教学情理趣》(三环出版社1990年8月)6、刘德强:《中外演讲名篇赏析》(百家出版社1990年4月)7、朱特维、夏莲:《教师口才修养》(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0年4月)8、李树荫:《实用口语学》(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12月)9、陆军、吴天锡:《交际会话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10、金慧宁《河北人怎样学习普通话》(语文出版社1989年6月)11、周同春:《汉语语音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12、张颂《朗读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再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