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春蚕》是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一篇有影响的小说.作者茅盾以卅年代的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一个饲养春蚕的悲剧结局,刻划了一个劳动了一世而不得温饱的善良、质朴但固执的老农民形象——老通宝.由于茅盾熟悉蚕农的生活(他的家乡农民都养蚕),他有“广博的生活经验”,又“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①又有丰富的创作技巧,所以正如他自己说的:“因为有这样的生活底子,所以我才能写出《春蚕》这篇较有影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安宁,一个喜欢文字胜过喜欢自己的80后女子。在告别了高中生活的时候,她开始写字。她不聪明,但是勤奋。她不喜欢走路,但喜欢在走路的时候,将与她擦肩而过的行人,编入缤纷的文字。她不企盼荣华,但希望在在这繁华的世间,能用自己的文字,给人一点点温暖与柔情。爱上写字,是因为单纯的喜欢。一种在美的文字里飞翔时的快乐,让她一路坚持下来。她相信文字可以给人给己在喧嚣里一份静寂,一份欣喜,所以她选择了有文字相伴的寂寞又充实的生活,将此生慢慢交付于文字。她知道对于那些汹涌而来、光芒四射的80后乃至泛90后们,自己已是微微地有些老;才华与激情,亦不如他们,有种不可遏止般的恣意和妖娆。她只是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将校园和高中岁月里值得让人怀念的东西,忠实地记录下来,如此,它们在自己的心里,便永不会老去,不会消逝。在这样单调又绚烂无比的写字中生活,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逃不过她温柔又犀利的文笔。其中的每一个字,都照得见她辛勤的汗水,还有,正被岁月悉心呵护着的青春的模样。安宁,同时也是《课·高》的核心作者之一。她对高中岁月细腻而精妙的出色描写,一直受到读者的大力追捧,《青年文摘》也转载了发表于2006年2月《课·高》上的《成长那么痛》。本期合刊我们特别推出“安宁专辑”,作为送给大家的一道暑假大餐!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对于人生、对于未来,从朦胧的童年开始,梦一天天或变幻或破灭或成为现实,人生也就这样一步步走了过来。张莉也有自己的梦。如今,她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舞台上、荧屏中;她的歌声飞遍祖国大地,为人们所熟悉所喜爱;众多的传播媒介及音乐界的专家们都称她为“歌唱家”……,而人们又是否会把这一切同她童年时那个遥远的梦联系起来呢?  相似文献   

4.
冯阿信 《音乐世界》2010,(24):68-69
田馥甄是台上的“Super Star”,走下舞台私底下的她十足是个惹人爱的“精灵”——有古灵精怪的想法和清新可人的灵气。田馥甄带着自己的首张个人专辑《To Hebe》来到上海,虽然唱着“寂寞寂寞就好”,但是可爱的歌迷们一定不会放过她,一定会给她一个最热闹最丰盛的圣诞节。  相似文献   

5.
都市里总会有人是这样,因为寂寞,会选择点声音来哄着自己,于是现在很多人喜欢阿桑,因为她的声音寂寞,她的歌声寂寞,她也一样寂寞。很多时候听阿桑的歌很容易想起很多女歌手来,比如万芳,比如蔡健雅,她们或许同样注定了不能大红大紫,但是却拥有着自己固定的歌迷群。不管是遥  相似文献   

6.
也许一个人的寂寞只有她自己才懂,寂寞的心灵也只能由自己去抚慰、填充,那么,请打开一扇窗,让明媚的阳光温暖整个心房。她的命运很悲惨,可她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纵然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她始终选择坚强地去面对。  相似文献   

7.
茅盾光辉的一生,对于我国革命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自己在<<我走过的道路>>的序文中说:“我是有多方面嗜好的.”叶子铭同志曾号召大家研究茅盾要“采取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放在更广阔的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才能展现茅盾思想多姿多采的全部历史风貌,使茅盾的伟大形象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感.  相似文献   

8.
茅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文学创作技巧作了长期的研究和探讨。他反复强调,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主题与典型的完美结合。最后,在他晚年,又把这一见解,作了更为集中而又明确的表述。他写道:“我认为(也是我自己的经验这样认为)”,主题与典型的结合,“是技巧问题的根本”;还说:一个作家从构思开始,就应该“使创作过程中既有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主题思想,又能够塑造典  相似文献   

9.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1949年后任文化部部长、《人民文学》主编、作协主席,1964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有《林家铺子》、《子夜》、《腐蚀》等小说,出版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等。茅盾之所以能够成为茅盾,这和他识大体、明事理的母亲有关。茅盾的父亲在他们兄弟童年时就去世了,坚强又善良的母亲用她那柔弱的肩膀担负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以她自己独特的爱护方式,培养他们兄弟成才。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是《呐喊》中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关于这篇小说,据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介绍,鲁迅自己曾谈过一种看法:主要“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而叶圣陶、茅盾等人也都对《孔乙己》的主题有过自己的阐述,但茅盾的看法,好像没有引起人们特别的注意,尤其是没有引起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注意。   茅盾对这篇小说的看法十分别致,他抓住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时作者《附记》中的话:“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茅盾解释说:“此处的‘或一种生活’其实是指当时…  相似文献   

11.
忘记了寂寞     
张小娴 《快乐阅读》2014,(11):53-53
<正>年纪小的时候,很不能忍受寂寞。明明不喜欢这个人,还会找他来陪着吃饭,陪着逛街,总好过一个人对着四面墙说话。那时候,我有一位很能够忍受寂寞的朋友,我问她:"你是怎么做到的?"她一脸茫然。她做得到,因为她根本不寂寞。她对寂寞没有感觉,而不是超越了寂寞。后来,长大了一点,比较能够控制寂寞。寂寞的话,即使有人愿意相陪,因为不喜欢他,还是宁愿自己一个人。你并不会因为寂寞而喜欢上一个你本来不喜欢的人,你更不希望如此。况且,人大了就比较会为别人着想。人家满怀希望来陪伴你,是因为喜欢你。找人去  相似文献   

12.
友情的分量     
方老师: 我是一名性格外向的女孩子,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每次同学们骂她或对她表示不满时我都护着她,可最近我护着她时同学们连我一块说了进去,说什么“这种人也值得你这样护着她?别光看她学习好,可是她做的那些事简直让人恶心。”我听了她们的话开始不相信,可渐渐地我觉得她真是对不起我。不知为什么,我现在想和她说话却又说不出来,我觉得我俩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不想失去这位知心朋友,可又不知该如何对她,请帮助我。 青海 孙悦 9月9日孙悦同学: 生活在群体之中,如果没有一两个知心朋友可以一起谈谈心、散散步,那是很寂寞…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生活的路》步入文坛的竹林,被誉为“知青文学第一人”,三十年来,竹林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嘈杂,甘于寂寞,默默耕耘,不断奉献自己的文学成果。她直面现实的创作姿态、她作品中的充沛诗意和大爱情怀、她从容淡定的气质——,这些成为竹林之所以为竹林的独特标志。  相似文献   

14.
【决胜真题·1】刘禹锡在《石头城》一诗里这样写道: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的确,中国城市大都有自己的历史线索和文化传统,但当今的时代,这些城市又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呢?有人是这样描述的:“中国城市在呻吟、在呐喊;在欢笑、在哭泣;在沉默、在搏击。他们期待又一次崭新的崛起。”请以“城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命题人语】这个题目旨在让同学关心自己居住地的文化氛围,关注我们生活的城市的各种场景,定格成画面。巴尔扎克因为描写了广阔…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蚀》由三个相互关联不大的中篇构成,但是相似之处在于写出了大革命中实际生活的图景,以及一些年轻人的迷惘彷徨,由空虚寂寞却又不甘于自我沉沦,希望能够追求事业的心理变化过程。其中对一些女性人物的描画尤为出色,显示出茅盾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小说所传达出的时代面影对于考察民国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同时茅盾将文学想象结合在实存生活之中,也表达出了个人理想和对时代变化的惶惑心理。  相似文献   

16.
一、课文悟读“一曲人性不灭的颂歌”。此文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它不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完成了一个普通蒙童的开化过程,而是一个特教人员运用独特的教育方法,取得了特殊教育成就的一个典型范例。安妮·莎利文原是一个盲人,后经治疗复明。她饱尝了黑暗煎熬的痛苦,后来又亲身体验到重见光明的喜悦,所以对于海伦·凯勒来说,“知我者,莫若我师也。”海伦是一个出生后19个月就被病魔夺去视力、听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自然是一个没法与常人相比的人,她独自生活在一个充满黑暗的孤岛,独自品尝着孤独、寂寞、焦虑与无奈。对于一般人来说…  相似文献   

17.
消气     
古时有一个妇人,特别喜欢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自己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以开阔心胸。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地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落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又开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地方来受这份罪。”“连自己都不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不生气了。”妇人说。“为什么?”“气也没有办法呀。”“你的气并未消逝,还压…  相似文献   

18.
常熟县珍门公社吴楼大队有位八十三岁的老太,有的人叫她“三孤”老太,为什么这样叫呢?因为她住的地方是个独宅基,这里原来的两户邻居前几年搬走了,她家就成了“孤户”;她丈夫早死,又没儿没女,孤单单一个人。因此,“三孤”老太便被人叫出了名。“三孤”老太的宅旁有一亩二分多的大竹园,每年有好多出产,这既是她生活的主要来源,也是她舍不得离开这个宝贝地方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个穿着简单的人这样说: “这个社会很复杂,人们总是以复杂的心态来面对自己遇到的人和事。倒不如简简单单来得舒服,我喜欢简单的人。”一个追求快乐的人这样说:“生活压力很大,快乐是压力的释怀,是生活的动力。我是个快乐的女人。”喜欢简单,追求快乐,她,就是奚青。从上海到杭州,从采访到拍摄,忙碌的身影,温和的笑容,奚青用她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简单生活的快乐格言。  相似文献   

20.
黛玉与诗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实际是以一个诗人的形象出现的,她有着诗人一样的情怀。对于做诗,她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她的生活,处处都体现她的“诗形”;她的“诗才”,更是红楼别的女儿们所不及的。而这些都是因为她有一颗真正的“诗心”。所以,诗就是林黛玉的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