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国的寿陵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典故中的寿陵指的是赵肃侯的陵墓。寿陵馀子指的是戍守赵肃侯陵墓的羡卒。赵肃侯的陵墓规模是不同于其他赵国侯王陵墓的,其大体位置应在邯郸故城附近或城内。  相似文献   

2.
文献记载表明,寿陵不单是赵肃侯的陵墓,还可能是座城邑。考古发现表明同时期的诸侯国都有把王陵建在城内的习俗。而地方志记载赵王城内有墓葬存在,通过对其内建筑遗迹的分析研究,赵肃侯的寿陵很可能就在其中。而唐宋诗文中以五陵代指的邯郸是赵肃侯所都,而非赵敬侯所都之邯郸。通过赵国王陵分布状态的研究,结合文献史料,认为今邯郸市西的赵王城可能即是战国时期的寿陵。  相似文献   

3.
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到来。赵国在建立之初的一百年间,以“南并知氏”为始,以“南筑长城”为终,始终推行着南进战略。这一战略发端于赵襄子“南并知氏,强于韩魏”的战略构想,赵国的政治中心由晋阳转移到中牟,进而定都邯郸,就是南进战略作为国策被付诸实施的标志,也体现着赵国对于中原地区战略角逐的重心所在。在赵襄子之后、赵武灵王之前的五代赵国君主勉力推行南进战略,其战略目的在于压制齐、魏,吞并卫国,曾取得“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天下之士而朝于邯郸之君矣”这样大有战国初霸之势的辉煌战绩,也遭受到了“邯郸之难”这样建国以来最大的战争浩劫。战国初年,中原地区已然被齐、魏二国的势力完全渗透,赵国强行推进南进战略,只能陷入中原列国的战争泥潭。而秦国则趁着中原混战,改革崛起。赵国审时度势,将南进战略逐步调整为北进战略,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开拓了千里北疆,灭亡中山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与强秦相抗衡的军事大国。  相似文献   

4.
赵都邯郸的时间有赵敬侯元年和赵肃侯时期等不同说法,作者根据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结合邯郸王陵的分布情况,提出赵敬侯所都之邯郸与赵肃侯所都之邯郸不是同一个地点的观点。由赵敬侯营建的寿陵,经武灵王继续营建,成为赵敬侯所都之邯郸被魏国占领后赵国的都城,位置就是今天的邯郸市所在地。而赵敬侯所都之邯郸在寿陵的南边,今磁县西九龙口古城附近,或峰峰矿区境内。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记载了几则意义深刻的进言与纳谏史事,这些进言与纳谏、拒谏活动不仅直接促成了秦朝末年赵国的建立,而且在赵国的发展、更替和反秦斗争中产生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其中的利弊得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见仁见智,值得我们进一步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6.
"胥馀"又记作"胥余",在历史典籍中常以植物名与人名出现。对于胥馀其人的讨论集中在《庄子》及各家《庄子注》。从各家《庄子》注疏中可以发现,胥馀被认为是箕子、比干或者伍子胥三者之一。但对于胥馀的身份,学界一直没有定论。本文以《庄子·大宗师》及其注疏中对"胥馀"的记载为中心,结合大量历史文献典籍,从生平、姓名、官职及死因四方面进行考证,由此证明胥馀是箕子而非比干、伍子胥。  相似文献   

7.
赵肃侯修筑南长城,形成了赵国向南防御、向北扩张的战略,赵武灵王修筑的北长城成为遏制匈奴南犯的一道屏障,为北疆的开发与安宁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秦汉之际,在以邯郸、信都为中心的赵地先后出现了四个赵国:武氏、赵氏、张氏和刘氏赵国.这些赵国的兴亡过程反映出这一时段的历史特点,即在“秦失其鹿”的大背景下,从群雄竞逐到六国复兴,从分封异姓王到改立同姓王,重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同时表明赵地以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各种政权争夺的焦点,这些赵国因陷于各种政治漩涡,都无法摆脱勃兴倏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战国时期,赵国在普及郡县地方行政组织的基础上,大力推行郡县征兵制,从而保证了赵国在封建兼并战争中的兵力和兵源,妇女没有服兵役的义务,但作为后勤保障在战况危急时,军队中也会涌现她们的身影,此外,赵国还极力推行募兵制,赵国独特的民俗与地理环境为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募兵技艺精湛,以物质利益为驱动力,受到国家的种种优待,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邯郸是一个“四战之地”,赵国更是一个百战之国。可以说,赵国历史从奠基(三家分晋)到鼎盛(武灵王改革),直至灭亡都是与战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有关赵国史研究的论著不少,但是专门研究赵国战争军事的论著却不多,尤其是对赵国历史上水战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这当然和与水战相关的史料缺乏有关,但也与对水战在赵国发展史上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关。其实,从现有史料的初步分析就可以得知,如果没有几次重要水战的胜利或失败.赵国乃至整部战国史都将需要重写。试对赵国历史上几次最重要的水战——引水围鄗、华阳水战及其相关问题作初步的论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邯郸是一个“四战之地”,赵国更是一个百战之国。可以说,赵国历史从奠基(三家分晋)到鼎盛(武灵王改革),直至灭亡都是与战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近年来有关赵国史研究的论著不少,但是专门研究赵国战争军事的论著却不多,尤其是对赵国历史上水战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这当然和与水战相关的史料缺乏有关,但也与对水战在赵国发展史上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关。其实,从现有史料的初步分析就可以得知,如果没有几次重要水战的胜利或失败.赵国乃至整部战国史都将需要重写。试对赵国历史上几次最重要的水战——引水围鄗、华阳水战及其相关问题作初步的论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赵翼生平最出色的两部史学著作无疑应推《廿二史札记》和《陔馀丛考》,学者的研究则侧重于前者而轻于后者。结合顾炎武《日知录》与《丛考》题目相同的条目进行对比研究,本文认为《陔馀丛考》存在模仿和抄袭《日知录》的痕迹;而有意模仿是《陔馀丛考》继承《日知录》撰述方法的开始;在模仿的基础上,在很多问题的探讨上,赵翼也表现出了独到的史学眼光,并非单纯的模仿;抄袭只是个别现象,并非赵翼有意据顾说为己有。总的来说,《陔馀丛考》对《日知录》有继承也有发展,因此不能对其成绩全盘否定,应该通过继续研究探讨,全面评价《陔馀丛考》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原释文"五殺"当为"五穀","五穀不举"相当于"五穀不成";"馀","馀食"之义;"鱼"应隶定作"粟",泛指粮食;"曷"为""字,通"敦",训作"丰厚"。  相似文献   

14.
《陔馀丛考》是清代学者赵翼撰写的一部学术笔记 ,全书四十三卷。内容以诗文和史事为主 ,与《廿二史答刂记》有相辅相成的功效。主要成就在史学方面 ,赵翼以经学考证的方法治史 ,大胆立言 ,如指出六朝重氏族、十二属相起源、万岁演变、明朝重进士等 ,独立见解 ,影响深远。但也存在着粗疏的毛病。  相似文献   

15.
新疆陵墓图书馆有两千年的历史,它们分成佛教环境下的"陵墓图书馆"和"伊斯兰图书馆"等两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本文描述陵墓图书馆的起源和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成吉思汗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被誉为“一代天骄”.但他的陵墓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赵国会盟活动的细致梳理,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从时间上看,会盟发生的时间正属于赵国疆域扩展时期;从空间上看,会盟地具有位于会盟国之边境交会地带、或是交通要道节点的区位特征(平陆除外),其总体空间分布则经历了从东到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赵国在战国七雄中较早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和与之相应的官僚体制。赵国实行的郡县制、"因能而授官"和强化君权的考课制度,都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体现。赵国官职分为以相邦和大将军为首的文官系统和武官系统,官制体系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19.
论赵国的军事赏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争是战国时代的重要特征,军事赏罚制度也应运而生。考诸史实,发现赵国的军事赏罚制度已相当严整完备。以赏、军功爵制和官职升迁为特征的军事奖赏制度以及以斩、免、随坐、鞭、收家、废等为形式的军事刑罚制度相辅而行,互为补充。军事刑罚使人产生畏刑心理,官爵奖赏则是刺激因素。如果赏罚制度执行得当,无疑会激发将士的积极性。而赵国的统治者最终恰恰失败在“赏罚不信”上。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4,(2):87-90
一个国家或政权都城的选址是在主要矛盾作用下权衡各方面综合因素的结果,而不是符合都城选址的所有原则。战国时期,赵国定都邯郸是因为这里具备作为都城的历史和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优势,并适应了赵国向中原地区发展战略的需要。邯郸处于"四战之地"的地理位置又使其容易遭受外部威胁,带来都城沦陷的危险,赵国通过在信都建立陪都,在邯郸南部修筑长城等措施以弥补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