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于电影艺术巨大的魅力和社会影响力,大众对影片《苔丝》比之哈代的原著《德伯家的苔丝》印象更为深刻。但是,影片中苔丝的性格、形象与哈代笔下的苔丝有着相当大的距离,原著中那个坚韧不屈、大胆反抗世俗偏见与不公正命运的苔丝消失了,代之以一个过于善良以至近乎懦弱,有一些虚荣心的可怜的姑娘。这无疑削弱了苔丝形象的艺术价值,也与哈代本人对苔丝的评价"一个纯洁的女人"南辕北辙。因此,影片《苔丝》的改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2.
一个纯洁的女人--谈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苔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在其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指出: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人们对此争论不休。文章试图通过对男女主人公性格特征以及社会背景的分析,说明苔丝的纯洁,并分析苔丝出淤泥而不染,出淤泥而弥洁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1993年,我开始翻译哈代的代表作《德伯维尔家的苔丝》,定稿后找一个打字员帮我打出来。打字员是个文学爱好者,她看到我的新译本给小说加的副标题“一个纯洁女人的真实写照”,便不以为然地说:“苔丝结婚前就已经失去了贞操,遭到丈夫的遗弃,最后杀死了人,自己被绞死,怎么能称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呢?”我跟她解释说:“这个副标题不是我无端加上去的,而是作者的原著里就有的,只是张谷若等人的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许多以钢琴为题材的优秀电影,如《钢琴家》、《钢琴教师》、《海上钢琴师》等等,给我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影片当属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2002年执导的影片《钢琴家》。不仅因为影片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电影中弥漫的肖邦的音乐。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战争、命运与音乐的故事。《钢琴家》获得第55届戛纳电影节最高荣誉"金棕榈"大奖,  相似文献   

5.
意大利导演皮尔·保罗·帕索里尼在1975年拍摄完成的电影《索多玛的120天》改编自法国性作家萨德侯爵的小说《索多玛的一百二十天或放纵学校》。导演将原著中的尤其以性虐待等有悖人伦的场景演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影片自1976年上映之后便被很多国家列为禁篇,就是这样一部充斥着肮脏、暴力、变态性虐的电影如何取了"索多玛"这样一个名字是有其深刻的象征意义的,索多玛,源于圣经《旧约》的恶之城。  相似文献   

6.
19世纪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1891)中,女主人公苔丝纯洁、凄美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自小说问世以来,对苔丝形象的研究与分析便获得了许多批评家的青睐。基于对原著及译著文本,运用文体学这一综合学科中的言语表达方式理论,结合人物立场、地位等特定的语境对苔丝形象中传统和现代的两方面性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丝》(又译为《苔丝》)对我们中国读者来说算是耳熟能详了。其女主人公苔丝健康,美丽,她因其自然,热情,纯洁的个性和她的美德,深深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小说讲述了纯洁的农村少女苔丝被父母所逼,去附近一家有钱人家德北家认亲。德北太太的儿子亚力克是个花花公子,他趁机玷污了苔丝,苔丝怀上了小孩,但她不顾亚力克的挽留,毅然离开了德北家。在失去儿子与受人白眼的生活中挣扎的苔丝结识了牧师的儿子安琪.克莱尔。新婚之夜,苔丝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希望能够得到丈夫的谅解。安琪无法原谅苔丝,无情的离开了她,独自去了巴西。当苔丝家中陷入极度的困境时,亚力克再度出现,苔丝无奈只好再度委身于他。渐渐的,克莱尔悔悟当年对苔丝所犯的过错,从巴西归来。苔丝在绝望与悔恨的复杂心理下将亚力克杀死。等待她的只有死亡。安琪遵照苔丝的意愿,与她的妹妹重新开始了新生活……关于这部小说的评论诸多,大家从各个角度对这部作品和其主人公们作了不同分析。因为作者哈代本人就是一个有着极深的宗教观念的人,在笔者看来,小说中的故事和其主人公其实也有着很强烈的宗教色彩。所以,我准备从一个和宗教有很大关系的点——罪(sin),入手来分析这部伟大的作品和它的主人公。  相似文献   

8.
论苔丝之死     
<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苔丝是哈代所刻画的众多人物中很出色的一位,她是哈代最钟爱的也是哈代理想中的人物.在哈代的理想世界里.苔丝是美和爱的化身:她代表纯洁,善良,单纯,仁爱,忍耐;她热爱她身边的人并信任他们,而且,她很勇敢,甚至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反抗虚伪的宗教和邪恶的世界.与哈代的其他主人公相比,苔丝更勇敢,更漂亮,更具有活力.在哈代看来苔丝是那么的纯洁、高尚.然而命运很会捉弄人,并不总是善有善报.在苔丝短暂的一生中她经历了无数的痛苦,她对世界感到失望,绝望,最后悲惨地死去.苔丝的经历就像一面镜子反射着19世纪小农的真实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残忍和宗教的伪善.这个纯洁的女人的生活就是一部悲剧,那么谁应当为此负责呢?是她自己、她的家庭、社会,还是宗教?  相似文献   

9.
彼得·杰克逊:影片已经成了属于我自己个人的东西,你和别人一样读这本书,然后你开始设想这部电影,这就是一切的开始,对文字展开想象而已,然后把它变成一部电影。但是原著小说很薄,这毕竟是托尔金写给孩子看的小说,所以他的故事节奏非常快,根本没有停下来发展角色,把情节复杂化,他只是很快讲完一个简单的故事,很难改编成一部令人满意的电影,毫无吸引力可言,和儿童读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对原著进行扩充,把《指环王》中的角色深度应用到《霍比特人》当中,《指环王》可是有1200多页厚,一旦我们把《指环王》式的深度与精度融进《霍比特人》,内容自然就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0.
小说《苔丝》文字间笼罩着强烈的宿命气息,记述了一段无论如何挣扎努力也无法摆脱的命运.托马斯·哈代不仅仅是在讲述着一个女子在社会泥沼中苦苦挣扎的悲惨故事,更是在质问、在探讨,什么才是真正的纯洁、真正的美丽,也是在思考一个像苔丝一样的女人,怎么才能得到救赎.本文就《苔丝》的纯洁,展开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李沧东的《燃烧》改编自村上春树原著《烧仓房》,同时融入了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烧马棚》中的元素。在延续村上原著风格基础上,围绕"剥橘子"和"燃烧"两个核心意象,影片建构了整部电影的符号谱系。意象的丰富所产生的虚实效果又与村上小说一贯气质相符。在对原著改编过程中,影片《燃烧》还加入了对韩国社会阶级分化、青年失业、女性生存等问题的本土化改写,开放式双重结局的设置也从心理层面上剖析了当下韩国青年的现实境遇。最后李沧东对影片主题进行了哲学式升华,表达了寻找的失落、人生的孤独等共通的人类情感,并实现了对电影媒介的指涉。  相似文献   

12.
在2015年获得赞扬无数的影片《卡罗尔》,改编自美国犯罪小说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匿名出版的小说《盐的代价》。导演托德·海因斯在影片中通过精致的画面贴近原著的层层展现这段禁忌爱情的喜与悲,让观影人不禁深陷其中,同时也对原著做了不少改编。本文从影片细节、人物变化、情节删减、主题表达等方面来分析电影的改编与原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最杰出的代表作。小说描述了一个生活在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一个农村姑娘——苔丝,在当时的环境中由于社会、宗教伦理传统道德以及她自身性格等原因使她从一个朴实、纯洁、美丽、善良的乡村姑娘一步步沦为杀人犯,最终成为现代社会牺牲品的悲惨故事。  相似文献   

14.
任志航 《文教资料》2014,(10):66-67
2012年中国台湾上映了一部青春题材电影《女朋友·男朋友》,电影之所以赢得观众的认同,其中一个最重要因素是对青春的独特感悟。近年来,台湾电影以盛产青春题材影片而形成特色,众多影片对于青春的诠释可谓纷繁复杂,而关于青春究竟是什么?导演杨雅诂在他的这部影片中给出了自己的清晰理解。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1840-1928)创作的《德伯家的苔丝》小说的副标题称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这其中的“纯洁”二字,引出不少争议。哈代之所以固守着苔丝的纯洁,这与他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着根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电影的特征之一,是坚定不移地努力开发新的电影资源。”当新时期的电影劫后逢生,从雪封冰冻中苏醒过来,便以极大的速度拓展着自己与世界电影的横向联系。同时,二十世纪世界文化潮流的冲击,又形成了中国电影自觉的观念更新。当前,中国电影探索的新潮,便是社会生活急剧变革带来的社会意识和审美观念深刻变化在银幕中的涌现。“探索影片”就是这股崛起新潮的结晶,专指近几年出现的在电影观念和电影形态上进行大胆革新、努力开拓而带有某种实验性质的电影。如《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猎场扎撒》、《黑炮事件》、《海滩》、《良家妇女》、《青春祭》等等。这些影片已  相似文献   

17.
托马斯·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为苔丝的悲惨命运和遭遇的不公而大声疾呼。哈代把当时舆论界称之为“淫荡的杀人犯”的苔丝歌颂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小说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哈代能够成功地复制出现实的丑恶.而且在于作为一个男性作家能够超越传统的男性视野,为女性伸张正义,把自己的犀利笔触直指维多利亚时代的性道德标准。哈代的妇女观迥异于当时那个时代.当我们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从不同角度揭示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时,发现像苔丝这样一个纯洁的女人的毁灭并非命运的捉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道德根源。苔丝是维多利亚时代性道德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8.
小说的电影改编不等于用影像去复述原文本.电影《少年派》导演李安通过改编原著小说,用内敛、含蓄的电影语言,将东方人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文化智慧融入到影片当中,证明了自己作为“当代第一华人导演”的超凡实力.文章通过比较小说原著与电影,揭示了电影导演对小说所做的寓言式改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创作背景托马斯·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作家,一生发表了14部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其代表作之一。哈代在书的副标题中称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以苔丝悲剧性的一生抨击当时虚伪的道德规范对无辜灵魂的侵压,结果引起轩然大波,出版后一度遭到封禁。初陷泥淖,无奈出走温柔美丽的少女苔丝出生在一个贫穷的乡村小贩之家。故事缘起于一个普通的傍晚,苔丝的父亲从编写新郡志  相似文献   

20.
费小琴 《文教资料》2007,(20):96-97
在《德伯家的苔丝》中,作者赋予了主人公苔丝人格魅力,如给小说加了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她拥有劳动人民的一切优秀品质。如此的一个近乎完美的女人却为何遭受悲惨一生呢?本文以分析苔丝的性格为切入口,然后根据伦理道德、婚姻、家庭影响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了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社会外部原因和由于她的性格所决定的内部原因,从而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苔丝及其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