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师辞职、考研女生自曝获考题丑闻、博士退学……接二连三的事件引发人们对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直接质疑,研究生教育领域“积怨”太多太深,是到了该“研究研究”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所承受的压力如何解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在校人数短时期内急剧增加,有些专业一下子就增加了不少硕导、博导,没办法增加的就让一个导师多带几个学生。就学生而言,考研之初,只想进入研究生圈子,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为以后的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但进来后发现,所设想的与所面对并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们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 1.掌习压力 考研的目的或有不同,但进入研究生阶段,最主要的是学习。大多数研究生都想把专业学好,为以后的就业增加筹  相似文献   

3.
亲历考研     
故敏 《大学时代》2006,(3):60-61
从1985年考取上海师范大学英语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到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21年,期间我读完了研究生谭程,教授过研究生课程,还担任过英语专业硕士生导师,应该说考研、读研、教研的种种过程都已经亲历了。但是对我来说,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考研的那段经历,它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令我无法忘怀。  相似文献   

4.
焦红强 《河南教育》2013,(11):18-18
只要我们以平常之心去看待工作和生活。就不会因浮躁而失去自我、心态失衡。大学毕业以后,相对于不少同学找到好工作,我只能算是有了一个饭碗。考研失利,求职不顺,自认为很“清高”的我逐渐明白,生活原来也可以选择平淡。在10多年以前,考研是众多大学毕业生的首选,因为只要有一个研究生的名号,一定会大有前途。参加工作以后,自己对考研也满怀希望,从选专业到选学校,再到去南京拜访未来的导师,自己开始了认真的准备。为了不影响工作,我常常白天上班,晚上到教室里看书,日子过得紧张而充实。对于考研,自己是真心付出,但对于工作我也有不放弃的理由,那就是首先得养活自己,其次才能奢望更高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老师的称呼也变得随意起来。近两年“老板”一词很是当道,成了很多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对自己导师的称呼。研究生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历史似乎并不短,起先是理工科研究生们这样称呼自己的导师,后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们也跟上了这趟时髦;最初只有部分个性活跃的研究生公开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后来那些沉稳、谨慎、思想“上进”的研究生也在私下交谈中称起自己的导师为“老板”来。“老板”称呼的风行,迅速挤占了“先生”、“导师”、“教授”、“老师”之类称…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越来越普及,然而真正持有提高自身素质目的的研究生比例却是越来越少,因此,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成了各界关注的焦点。长期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深刻认识到导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耳闻目睹了很多导师带教研究生的好的经验。本文从生活、学习与科研三个方面总结了他们的带教方法,希望能够对于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改善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考研吗?”“哪所学校?”跨进大四的学生,这是相互之间最流行的问候语。在考研的路上,我们各怀梦想,由此呈现的心态也千姿百态。面对各种心态,相应的应对法则不可或缺。一、初始准备阶段为什么要考研?原因可能有N种,但大多数考生的心态是浮躁的,存在着种种问题。1.信息缺失型斯蒂格利茨提出信息的缺失程度与决策的正确与否紧密相关,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位同学要考M大学刑法研究生,准备了将近半年;临近考研报名时,才知道该专业只招收2人。迫不得已,他不仅换了学校还换了专业,这就是对考研基本信息掌握不足导致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当前每位导师所带的学生已不再是两三个,而是七八个甚至二三十个。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关键的指导者,过去,研究生与自己的导师之间可以促膝而谈,导师能够对所带的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了如指掌,并进  相似文献   

9.
全国政协委员陈万志在《北京青年报》上撰文指出 :要重视研究生扩招对就业问题的影响。近几年考研热不断升温 ,2 0 0 4年约 94。5万人报考 ,录取人数 33万人 ,最近 3年的研究生招收数量已超过此前 2 0年的总和。由此带来诸多问题 ,最直接的表现是 :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加剧 ,以前是一位导师指导 2 - 3名研究生 ,现在多到 2 0 - 30名。并且 ,迫于就业压力考研是大多数学生的心态。当考研被简单的功利目的所驱使 ,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下滑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研究生教育不能搞“养鸡场”的模式追求规模效益 ,在高校 (特别是研究生 )扩招…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2年北京高校学生发展研究生调查的数据,通过运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比较保送硕士生与考试入学硕士生的在校表现和教育产出水平及其性别差异发现,保研和考研这两种入学方式对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产出具有显著影响。保研学生的硕士成绩排名显著高于考研学生,而考研学生发表论文数明显高于保研学生,尤其是考研女生论文发表数要显著高于保研女生。其可能的原因是考研女生与导师学术交流的时间更长;读研学术动机越强、经济动机越弱、本科成绩越好的学生硕士阶段成绩越好且科研论文发表越多;本科成绩对于硕士毕业生的起薪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保研女生的起薪显著高于考研女生;无论是保研学生,还是考研学生都应当认真规划学业,合理安排时间,更加重视与导师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在读的硕士研究生。在重知识重能力的市场经济年代,“硕士研究生”之类的字眼是令人羡慕的,我也为我能有这样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而备感欣慰。但艰辛与成功相伴,作为一个在职人员,以专科学历报考的同等学历生,从经济专业转到法律专业的考研生,与在校的法律专业本科生考研相比,我在考研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12.
在考研日益火爆的当下,考研已不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考研正日渐失去其“做学问”的本真内涵,而表现为一种功利驱动的行为。在考研日益失去其真理追求本意的情形下,考研的“盲从”和读研的“虚”等弊端就凸显出来,这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震撼,甚至误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考研的实质。笔者着重对考研给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试图用一种新的求学思维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改善当前在考研热影响下的学习指导上恶性循环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既不同于高校党政干部的“管理育人”,也不同于总务后勤人员的“服务育人”,也不同于德育教师的“教书育人”。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则可以完整地体现在业务技能和思想素质两方面,可以赋德于智,在培养学生业务技能的同时,熏陶他们的政治素养,既教授弟子做学问、求知识、写论文的方法和技巧,又传授给他们科学的新意识、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观念、报效祖国思想等,所以,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优势明显。但在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措施不落实、工作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仍不同程…  相似文献   

14.
王宵 《求学》2023,(5):28-29
<正>从高考到考研,我慢慢领悟到,若想做成人生的大事,大体离不开标题里的这几样,然后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是了。希望我的经验能给正在路上的你一些借鉴。动力:关于为什么考研在考研报名前,我认为应该要先想好自己为什么考研,禁跟风随大流,禁“爸妈让我考”、禁“不想工作,考个研究生再在学校里赖几年”这些想法,如果因为这些想法去考研,那考上的概率不会很大。  相似文献   

15.
《教育科学论坛》2005,(9):80-80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中科院院士杨卫透露,中国平均每个博导要带5.77个博士生,远远高于美国每名导师带二至三个学生的比例。一些研究性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研究生阶段;而研究生教育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博士生的教育上。导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已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6.
“还算比较满意吧,总算可以给家人、给自己一个交待了。”“我在等我的成绩,感觉突然间度日如年……”“即使现在考上了那么三年过后我又将面对的是什么”这是去年3月,正是考研初试成绩陆续公布的时间,网上的考友、身边的朋友,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空气似乎在考研的世界中弥漫。社会舆论对考研降温纷纷表态,一时间诧异声、支持声四起,但2007年的考研市场依然按部就班地履行着日程表,也丝毫没有降低考生对考上研究生的期待。  相似文献   

17.
刘白堕 《成长》2005,(2):42-43
列位看官,鄙人也是一个在读研究生一对于这官司,我要先说说我身边同学的故事。此位同学干辛万苫考上了研究生,却被告知导师不久前出国了.一去就两年。于是毕业论文没有了着落更谈不上学习的指导了。该同学要求调换导师可是由于牵扯到导师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因而学校竟然答复“不能调换”。现在她只好暂时跟着别的老师上课,对于未来的“研究”除了无奈也就是迷茫。  相似文献   

18.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考研的现状和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考研比率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着学生考研积极性不高,研究生报考率和录取率较低的现象。高校要高度重视,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狠抓学风建设,加强对考研学生的指导和服务,以此促进学生考研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任汝芬: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哲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学工作,始终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古训与精神,多次被学生会和广大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1992年被学校授予“三育人”十佳称号。自1981年起从事考研辅导。他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团队,总结出一套简明实用的教学方法(即“任氏教学法”)。每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全国各地授课,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生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1998年到2006年,普通高校专科生招生人数,本科生招生人数和研究生招生人数分别增长了389%、298%和452%,增长之快令人惊叹!“本科生满走廊,研究生满操场,博士生满礼堂”的现象是最形象的概括。而其中研究生增长又是最快的,以至于每年上百万的研究生报名费用就足够资助几千个希望小学了,而各种考研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