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鲁迅的早期文言论文以及“五四”前后创作的杂文、小说的研究,揭示出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特异性:他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的批判,又对启蒙运动的现实作用和意义表示质疑,对启蒙群体表现出一定的疏离。鲁迅的思想之所以呈现出这样一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主要原因是:他在加入新文化群体之前,就开始了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对封建的道德礼教和社会结构的顽固性以及中国人的国民性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启蒙运动的乌托邦色彩和启蒙群体的分化充满忧虑。  相似文献   

2.
戴园园 《文教资料》2010,(29):21-22
《离婚》围绕江南水乡平息纠纷的风俗“和谈”进行叙事。“和谈”是传统固有道德秩序“公正”的表征.其潜在规则却是“弱肉强食”,这种道德秩序的虚伪性和残酷性昭然若揭。而类似爱姑的广大农村妇女虽然敢吵敢闹,似乎是对传统礼教的挑战,但深究起来,却无一不是在处处维护着、维持着传统的封建礼教。爱姑是生活在整个道德秩序最底层的被损害者,但同时又是这个虚伪的道德秩序的不自觉维护者。  相似文献   

3.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批判封建科举与礼教的主线贯穿下,如擎天巨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反照回光,折射出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衰颓世风。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最好的讽刺小说,其“感而能谐,婉而多讽”,其揭露深度和批判力度不亚于四大谴责小说之和,能得到一代文学巨匠鲁迅的首肯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4.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汹涌澎湃的新文化运动浪潮中,成就突出的是鲁迅———一个勇猛顽强的民主主义文化战士。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猛烈地批判了封建宗法礼教制度,痛斥了一切所谓“仁义道德”旧礼教旧教条“吃人”的血腥本质。它是一篇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书,号召人们奋起打倒“吃人”的旧礼教。之后,1919年4、5月间,鲁迅又连续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孔乙己》和《药》两篇小说。在《孔乙己》中,鲁迅通过对深受封…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的层面解读几点传统文化中常被提到的女性观念“。男尊女卑”并非自古“就天经地义”;“从一而终”也不是封建道德传统礼教自古宣传的思想;女性贞节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道德评判和要求;女子缠足是汉族民间陋习,而非礼教规范,亦非封建统治者的指令。了解这些问题,进一步探讨传统女性观的历史性与真实性,找回在近现代历史中迷失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长篇小说,鲁迅先生评价说"感而能谐,婉儿多讽"。作者吴敬梓通过运用漫画式的外形描写、夸张的笔法、对比的手段,把批判讽刺的锋芒指向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揭露其残酷虚伪的本质,读后使人感到尖锐辛辣,痛快淋漓。  相似文献   

7.
宋益琴同学问:“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他们同为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应该如何认识这两个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同学们知道,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典型形象,这样的典型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就能更集中、更深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形象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的形象,虽然出自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的不同作家之手,但他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分别代表了从科举阶梯上跌落下来和爬上去了的两类封建知识分子,在文坛上各领风骚。先看孔乙己,他苦读大半生,连半个  相似文献   

8.
“打倒孔家店”,是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反对封建道德礼教、封建思想体系的一个口号。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这是鲁迅先生对著名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评语。二百多年来,这部长篇巨著,广为流传,深受广大中外读者的喜爱。它,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那些追逐功名、利欲熏心、虚伪丑恶的知识分子、大小官吏、地主豪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吴敬梓以抨击、批判封建科举制和礼教为主要标志的叛逆思想,在其扬州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部分代表性诗词篇章形象揭示了诗人叛逆思想产生、发展终占主导地位的心路历程。吴敬梓的扬州诗词不仅展示了作者的行踪变化和人生阅历、内心世界的嬗变发展,且为他创作《儒林外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材料。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的说法始于鲁迅先生 ,并得到广泛认同。但这种分类并不科学 ,既不符合吴敬梓的主观创作意图 ,也不符合作品的实际情况。这种说法的提出 ,和鲁迅先生的创作个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一生热爱、关怀孩子,他的教育孩子的事迹,至今仍然令人钦佩感动;他撰写的不少阐述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章,见解卓越,现在看来还是那么清新和深刻,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益的启迪。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文学形式揭露“礼教吃人”的罪恶,并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以反对反动政府对儿童施行的封建奴化教育。1919年,他又发表《我们怎样做父亲》,鲜明地表述自己对儿童教育的主张:“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  相似文献   

13.
鲁迅认为“讽刺”就是“真实”,是“事实如此”,这种“真实论”的讽刺观与鲁迅对于中国现实的认识与体验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基于对于现实中的虚伪之憎恶与滑稽感受,鲁迅才会将“讽刺”理解为“写实”,理解为对于最普遍最平淡的“实情”的揭露与描写,而这种体验与感受又塑造了鲁迅对于虚伪与伪崇高的逆反性的心理反应模式,并驱动他在揭露虚伪的时候经常使用一种自贬式的反讽修辞.  相似文献   

14.
王涛 《语文天地》2009,(7):36-37
众所周知,《祝福》是鲁迅小说的名篇.祥林嫂则是其核心人物。在小说中。祥林嫂悲剧性的一生。印证了中国传统礼教虚伪、腐朽以及吃人的本质。毫无疑问。祥林嫂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而这种悲剧。作者却是用“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伟大领袖毛主席多次号召我们学习鲁迅。毛主席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一生对帝国主义文化,特别是对封建文化、半封建文化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封建文化、半封建文化的核心就是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反动思想,就是孔孟之道。鲁迅的许多文章,深刻地剖析了孔孟之道的反动性和虚伪性,揭穿了反动统治阶级和帝  相似文献   

16.
《沉沦》的开创意义是“五四”之后的青年知识分子对于封建旧道德、旧礼教的叛逆。然而作品的主人公作为新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其心理结构中却有着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中国古代的文人情怀。  相似文献   

17.
前几年,对于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寿镜吾先生的评价上,流传着这样一种意见:“先生”是“一个典型的迂腐的封建知识分子”,“残害儿童心灵的宿儒”,“封建教育、封建礼教的传播者和维护者”,他“维护封建教育何其卖力”,“用它毒害了后一代”,鲁迅对他的“揭露是深刻的”。这种夸大其词、歪曲了寿先生形象的评价,不符合作品的原意,更不符合鲁迅与寿先生的实际关系,是受了“四人帮”的毒害和影响。在这篇作品中,鲁迅刻划寿先生尽管聊聊数笔,但却鲜明地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历史的分析态度。  相似文献   

18.
明代的小说家冯梦龙,深受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三言"是冯梦龙的主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精神。本文以"三言"为研究主体,主要阐述了冯梦龙与封建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以及冯梦龙表达叛逆思想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极富特色的“媒妁”形象,其中“亲属为媒”、“市井之人为媒”,反映了封建伦理与社会礼教束缚下的封建婚姻形态;而“丫鬟为媒”、“以物为媒”、“自媒”,则反映了青年男女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与向往。“媒妁”形象反映了人们对待婚姻问题的思想倾向,包含着深邃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我们学习过了鲁迅的两篇文章《祝福》和《阿Q正传》,其中分别涉及到了人物祥林嫂和吴妈,本文从解读文本的角度来分析二者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归纳总结出:虽然她们的经历不同,但却殊途同归。而封建社会的礼教道德是压在妇女身上的一座沉重大山,只有扫除封建旧道德,妇女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