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在师生、生生、生本平等对话中演绎生成。热闹的课堂上有一种"活跃"的假象,出现不讲实效的"假对话"。笔者撰写本文对貌似"热闹的对话教学"进行反思,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真实对话"、"巧用教学策略"、"构建生态课堂"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生本视角的反思既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又是教学反思的本真和最终归宿。从学生的角度反思教学的得失,乐于关注学生,善于和学生一起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并能在反思的基础上大胆改进,摒弃一切不利于学生成长的习惯化了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师对学生教育爱的根本体现,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为了学生的一切,应立足于生本的角度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让学生成为我们教学反思最丰富的资源,使教学自然真实,利索纯朴。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教师与文本对话是基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重点,也是关键点。只有把握了基点,落实了重点,使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精神敞开、彼此接纳,才能在真情对话中实现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为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重,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生本课堂,笔者提出生本对话的"四环节"阅读教学策略:钻研文本,准确把握——关注学情,扎实训练——真心倾听,赏识点拨——有效拓展,锦上添花。其目标就是把教师讲的时间减少,将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关注学情,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引导互动的生本对话课堂。一、钻研文本,准确把握,打好对话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一、理解反思内涵和反思效果 1.反思的内涵 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在讲完一堂课后,需要静心想一想,在刚才这一堂课里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课堂上是否关注了每一位学生?学生是否进行了高效、优质的学习?在课堂中有哪些地方讲得很成功,  相似文献   

5.
"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同时强调学生也是自身发展的直接动力。"生本导学"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教师表现自我、体现能教的境界应该是"教而不见(现)",让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的活动,让课堂变成学生以小组为主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殿堂,让学生自己去整合知识,使学生的智慧、能力自然生成;而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好学、乐学而设计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课堂教学低效或无效的原因,主要从教学反思的角度予以阐述:教师反思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不是牢固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意识;要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宜;反思教学是否具有针对性,是否解决了学生独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课堂都是教师主导的舞台,提问是教师的"权利",回答是学生的"本分"。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重视,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一趋势下,"生—生"课堂提问模式主张开发"学生经验"这一宝贵资源,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少讲、精讲,多给学生留些"空白",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对"生—生"课堂提问模式的概念、价值、策略和操作框架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并鼓励更多教师将此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8.
教育走向生本已是必然,变"适合教师教的教学"为"适合学生学的教学",关注学生,关注个体,是生本教育教学观的基本理念。生本教学主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作业前置,小组讨论;课堂展示,评价激励"。导学案作为生本教学实施过程的重要物质准备,在整个生本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对于以往的教学案,生本教学的导学案更侧重于"导",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的内容、方法和效果,把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9.
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性,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的原则。"生本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易被学生接受的开放性课堂。但化学学科内容存在特殊性,比如理论内容较为深奧,以学生为主体难以开展教学,如果只是追求表面繁荣的课堂气氛,无疑属于牵强附会,实为弄虚作假,所以不能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如何实现学生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倡导"生本课堂",关注教学活动方式选择优化,立足"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立足教学反思,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需要正确叙写教学目标,科学整合课程资源,优化选择教学行为,创设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树立发展性学业评价理念。  相似文献   

11.
生本教育,提倡的是从关注生命的高度切入,把一切资源都整合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实现学生生命的完整成长。关注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以生本课堂为突破口,从形成团队研究共识、打造人文管理系统、探索生本课堂框架、确保常态教研跟进、实行专家引领提升、创设全面育人环境等方面探讨生本理念如何在学校实施。  相似文献   

12.
生成性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并捕捉师生、乍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展开教学。衡量“生成性教学”是否有效,应当看其是否以生为本,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去捕捉、去挖掘、去激活、去点化生成性资源,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更自主地思考、探究,从而创造出课堂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李志强 《黑河教育》2011,(11):32-32
科学处理教学内容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历史教学实效性和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我校提出打造"五生"课堂的背景下,我们历史学科的教师要使历史课堂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生动课堂"、贴近学生生活的"生命课堂"、顺应认知规律的"生本课堂"、充满和谐互动的"生态课堂"和理解生命热爱生命的"生命课堂",对现有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为本、全面关注学生作为新的教学理念被广大教师认同和接受,但在操作层面的教师行为中,却又往往被忽略。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记得有一次,教研员张老师来听我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迷人的金秋'。课后他给我提出了一个意见:课堂上有个孩子非常积极大胆地给你提了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姚蕊 《海南教育》2014,(12):42-43
好奇生问本是儿童的天性。在现实的课堂里,如何凸显"发问质疑"在求知中的重要作用呢?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常留心学生的困惑之处,生发了将教学的"工业模式"转变为"农业模式"的触动。一、创设疑点,播下质疑的种子教师要适时的在课堂上创设疑点,主动引导学生发问,为学生的心灵播下质疑的"种子",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质疑的意识。有人觉得课堂上的质疑点可遇而不可求,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借用场景知觉研究范式和眼动技术,记录34位教师观看教学视频时的眼动指标,结合口头报告的证据,综合分析不同经验水平教师教学反思的认知加工机制。研究显示:新手教师基于教学行为进行表层反思,关注自身教学行为的呈现;熟手教师基于逻辑推理进行深度反思,关注教学行为背后学生能力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在场景知觉方式上,新手教师以自下而上为主;熟手教师则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学生行为关注上,新手教师较为关注典型行为,熟手教师更为关注特殊行为;在教学行为关注上,新手教师在教学行为上的编码时长长于学生行为,熟手教师在学生行为上的编码时长长于教学行为。二者之间的差异根源于课堂行为洞察能力和风险知觉能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谢渝芳 《教师》2011,(7):97-98
"整合"一词在当今幼儿园教师口中是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之一。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各领域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这种说法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是否将整合落实到实处,幼儿是否真正获得自主有效的发展呢?笔者认为,还需幼教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反思。  相似文献   

18.
2011版新课程理念,更加提倡"有效教学、高效课堂",那么,教师如何保证这样的生本课堂呢?文章从"内涵"、"意义"和"信念"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课堂,就是要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教师引导和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学习过程和任务。"生本课堂"应遵循有效性原则、导学在先原则、自主优先原则、四个不教原则、交流为主原则、方法优先原则。注重课堂教学环节。只要以追求课堂有效性为重点,以少教多学为基本原则,以教会学生学习为课堂终极目的大胆探索,必将会有更多更好的"生本课堂"模式涌现。  相似文献   

20.
如果你百度"生本课堂",会显示19594条结果。可见"生本课堂"是一个热门话题。如果你到基层学校,领导、老师谈论最多的也是"生本课堂"。什么是"生本课堂",笔者查阅了一下资料:生本课堂具有三大特征: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自主、合作、探究"是生本课堂的中心内容。"以人为本"是生本课堂的核心理念。"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是生本课堂的灵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是拥护生本课堂的。可是生本课堂在实施的过程所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应该引起教育者的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