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葛萍萍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24(5):111-112,F0003
舞蹈教育,尤其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中,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哲学问题,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作为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舞蹈审美心理,才能做到教育的有的放矢、产生实效。针对当前舞蹈审美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要对舞蹈审美心理发生条件的主、客体进行分析,根据审美心理发生的特点实现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境,究其根源是受我国传统哲学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混沌美"的审美趣味的分析,试图折射出我国传统艺术与人们的审美习惯、审美理想和心理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仰俯"话语结构承载着的宇宙自然观的文化蕴涵及其对魏晋士人审美精神的影响。"仰俯"的审美视角是经学衰落、意识形态、士人思想观念、文学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彰显了魏晋士人对宇宙自然和现实的体味与感悟,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审美精神和宇宙空间感。  相似文献   

4.
情景交融是中国诗学的极致追求,这一诗学审美情趣的成因,一方面缘于"情"与"景"二者在心理学上具有"异质同构"关系,顺应了人类普遍的审美心理规律,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思维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散文诗《野草》集中浓缩着鲁迅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思维的律动上有着某种"对话性",但其中更不乏鲁迅式"存在主义哲学"的存在。通过对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作整体性的回顾与阐释后,不难从中找到它与鲁迅思想模式下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共通性——人类存在的"虚无—价值"命题。而《野草》正是从体认虚无、搏击虚无、超越虚无三个方面对鲁迅思想模式下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了含蓄而深刻的阐释。在这一思维律动过程中,挖掘出属于鲁迅式的"存在主义哲学因子",从而完成对鲁迅《野草》哲学审美的巡礼过程。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创设"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了"以物观物"、"中观"等哲学思想,他以一种哲学智慧,实现了对传统诗学中"物我关系"以及"情景关系"的超越,他把是否散发着哲学的灵光,作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分水岭,因此,"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必然是充满着哲学智慧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7.
自我是一个玄奥的哲学概念,自我相关问题阻碍着对自我的明确认识,但哲学研究以直觉智慧证悟了自我的存在,并从多方面探索着"我是什么"之奥义。"为何有我"的问题又导致对自我之由来的追究,在各种可能的答案中,"宇宙——我——众我同一"的理论具有合理性。同时,自我之谜关系着存在之谜和意识之谜,研究自我问题在本体论(存在论)、认识论和自我意识发展中都有重要意义,并在延长人体寿命的高新技术创新中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8.
荆楚漆器是楚人在造物过程中,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是艺术形式与精神内涵、应用工艺与审美趣味的完美结合。其非同凡响的外在形式就是其审美特征的直观反映———"道通为一"的制器理念和审美取向,根植于巫鬼文化的审美来源,形式的"阴柔"和内容的"飞扬"为特征的审美构成。  相似文献   

9.
体现在生态哲学中的生态智慧往往透露着对自然的灵性理解,它看上去与古代万物有灵论十分相像。进一步的分析告诉我们,灵性地理解自然是对宇宙自我创生过程的肯定,它使人们对自然产生由衷的敬拜,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审美的和伦理的精神性关系,克服对自然的无条件利用和征服心理。  相似文献   

10.
"怎样解除苦恼?"是中外古今人们殚精竭虑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难题。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漫长发展中,无数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这个问题,并尝试解决它。我们生活在既成的、不可选择的文化氛围之中,这种传统文化以思维模式、价值尺度、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形式和内容作用于我们,当我们以理性把握宇宙,以情感体验世界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受着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儒家、道家和佛家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代表,虽然其哲学思想各自不同,但他们均从各自的哲学主旨出发,对和谐德育思想进行了探索。"和谐"思想同样也是西方哲学家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之一,他们主要从关系和谐、本质和谐、结构和谐、宇宙和谐与社会和谐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思考。东西方哲学家们对和谐思想的哲学思考,成为我们今天深入思考和研究和谐德育思想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在评点《水浒传》时对"奇"从哲学、美学、审美心理、文章学、流产时效等层面做了论述;他还借对"奇"的论述构建了自己关于"才子书"的评判标准,形成了一套关于小说创作与欣赏的"奇"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论关于"奇"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真正意义的山水审美,直至汉末魏初时产生。两晋时期是山水审美逐步独立并成熟的重要时期。山水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客体需要审美主体具备一定审美心理与审美眼光,而发生于汉末、贯穿魏晋的"人的自觉"无形中满足了山水审美所需的主体条件。"人的自觉"在两晋时外现为对个体精神不朽和及时行乐的追求,追求自然人性与精神自由的人们开始发掘山水自然的审美意义。由此,将晋人发掘自我价值的心理与晋人山水审美实践结合,探讨两晋山水审美的独立与成熟过程,并从两晋山水诗序中捕捉此时期山水审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沙家强 《文教资料》2011,(22):72-73
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影视美学"课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审美哲学、审美文化和审美心理等方面,对影视艺术内在的文化意蕴进行分析解读,可以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影视美学"学科本身就是用美学的精神来观照电影,深入探究人类的理想和生存的意义是如何在影视中得到表现或实现的,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以"影视美学"来建构大学生的文化素质重在具体可行的教学实践上,重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唯其如此,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升才不是空话。  相似文献   

16.
传统"虚静"理论的阐释着重于"审美观照"和"审美心胸"的静态内涵,对它的现代审视则指向"审美判断"和"审美实践"的动态内容与深层目的。在哲学和心理学的视域中,"虚静"既涉及审美心态,也涉及审美方法论。"虚静"的审美态度对于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对于"虚静"理论的现代审视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我们所要做的,是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内容与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人很早就形成了朴素的色彩观,它在与中国传统的哲学与宗教的不断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色彩审美文化;这一过程,也直接生发了古人的"重色"传统。诸色之中,古人又特重青色,即所谓的"尚青"传统。古人之"尚青"传统,是受儒释道多种思想之影响的,又具体体现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本文将青色审美文化置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关照,试图通过对色彩审美文化的研究进而把握民族性格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8.
莫言小说中的神秘意象、奇诡想象带有病态化审美趋向,这历来是评论家们争论的焦点。莫言小说中的病态化审美倾向是民族集体文化心理积淀而成的一种审美范畴,同时也表征了鲁迅沉痛批判国民性的小说精神的遗失。另外,莫言在文人商品化的过程中,对"写什么"、"为谁写"、"给谁看"问题的矛盾之处也成为其病态化审美倾向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期的学样式。因其创作主体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不自觉的陈述而更具符合特征,显示着人类化现象和精神活动的初始形态。古希腊神知以诗意的栖居阐释着对宇宙本源与形态的哲学感悟和审美认知,在古希腊神话的宗教内涵中显示着古希腊人的终极关切。  相似文献   

20.
唐代文坛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现象,就是唐人审美心理结构中宇宙意识的崛起.似乎是出于对一个极盛时代的回应,唐人面向古今中外上下未来,对身处的世界给予纵情的追问.这种热爱思考的民族精神气质,成为时代重要的审美方式,也最终促成唐人对宇宙意识的追问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