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社会步入 21 世纪,中国教育的发展呈现信息化、国际化、终身化等特点,在数学课堂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外,还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转化能力。目前国家对科技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所有科技成果的背后都离不开数学,可见数学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都较为抽象,如果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学习,教学效果会很差?小学生是否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数学这一科目?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授课方法是否能吸引学生,是否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数学变得具体化。长期的数学教学探索研究表明,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让数学与现实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小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所以本文将采用问题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  相似文献   

2.
本单元教材是在二年级(上册)认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分成两部分:先认识分米和毫米,再学会有关分米 和毫米的简单换算。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教材第四册42页内容.是空间与图形这部分知识中有关测量的内容.课程标准对这部分的要求是: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选择用哪种长度单位测量或者估算物体的长度是"分米和毫米"的教学难点。通过建立长度表象,让学生充分了解分米与毫米的概念,熟悉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转化,体现了"生本教学"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片断一 师: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比划的方法回顾一下好吗? (各小组学生边议论,边比划,一股兴趣盎然的学习气氛充满了教室。学生们先回顾长度单位“米”。有的伸出两臂左右一张;有的站在座位前先将眼光由脚尖向胸部一拉,再用手掌在胸前一比;有的借助课桌的长度来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60~6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后面学生还要学习"长度单位换算",因此,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可观性.它不像有的数学概念那样很抽象,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具体的长度;二是可操作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随处找到1毫米、1分米的实物,可以用尺画出1毫米、1分米,也可以用1毫米扩展出1厘米、1分米、1米;三是实用性.生活中经常需要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相似文献   

7.
吴锦香 《考试周刊》2013,(21):85-85
<正>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下学期《分米和毫米》。本节课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但由于生活中学生缺乏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因此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表象很难建立。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3;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4页例1、例2。  相似文献   

9.
【教材及学情分析】在浙教版新思维教材中,《认识毫米、分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用尺度量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学生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用,但是部分学生也有所了解。对于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学习,教材强调学生的直观体验,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数一数、量一量、找一找,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0.
教学片段:师:(创设童话情境)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朝夕相处,每天都生活在一把尺上。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毫米这么小,竟然跟我平起平坐。于是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每次主人让我俩去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不派用场,你算老几?竟然跟我平起平坐,你给我滚一边去吧!”……师:如果你们是毫米,听了厘米刚才的话心里高兴吗?生:(齐答)不高兴。师:那你们会对厘米说些什么呢?生:你厘米有什么了不起,还有比你更大的长度单位呢!生:你1厘米是由我们10个毫米组成的,你神气什么?生:如果有比1厘米…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教学过程一、唤醒旧知,激活经验1.谈话:同学们参加春季体检,小红高兴地看到自己长高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身高是多少?出示:1(米)32  相似文献   

12.
张伟 《广西教育》2014,(21):38-39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提高其估测能力,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时,笔者尝试从学生主体出发,尊重其认知需求,激活已有的数学认知经验,帮助学生建构深刻的长度概念,促进其估测能力的形成。现以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课堂教学创新尝试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着重要意义,是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要想切实发展量感,形成“直观感知”,离不开直接经验的累积。文章以“分米和毫米”单元作业设计为例,思考通过优化单元作业设计,弥补量感培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时空限制。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教学过程一、在复习回顾中自然引入新课师: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过程】一、师生交流,激趣引入师:同学都做过梦吗?能告诉我们是什么样的梦吗?生:噩梦。生:发财的梦。生:有趣的梦。师:甜甜小朋友昨天晚上也做了一个有趣的梦,想知道吗?生:想。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甜甜的梦里看一看吧!(出示情景图)师:大家看,他梦见谁了?生:齐天大圣孙悟空。师:甜甜和齐天大圣比本领呢!你看,甜甜飞到了1000米的高度,齐天大圣把它的金箍棒变到了1千米长。齐天大  相似文献   

16.
<正>[教材简解]《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是学生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学习了"米和厘米"基础上学习的新长度单位,学生对于长度的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会在生活中使用统一的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课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三年级认识"千米"打好基础。教材的安排是先认识分米,然后再认识毫米,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测量和观察了解和认  相似文献   

17.
正课前思考《认识分米与毫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学习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学生对"什么是一维的长度"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也知道为了描述准确、方便交流,要运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一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长度单位"千米"打下基础。教材安排学生先认识分米,然后再认识毫米。其中,对于分米的认识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让学生知道: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由此来揭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对毫米的认识,教材也是让学生在测量书脊宽度的过程中认识到:书的厚度不到1  相似文献   

18.
李颖 《黑河教育》2009,(6):46-46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李老师带来的是谁?(出示姚明图片)他有个外号——小巨人。 师:姚明有多高?(生:2米26厘米)我们学过哪两个长度单位?(生:米、厘米) 师:1米有多长?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生:(每个人都用小手在比划)有这么长。 师:米用字母表示什么表示?厘米用字母什么表示?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教学过程一、在复习回顾中自然引入新课师: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片段师(创设童话情境):厘米跟毫米以前是一对好朋友,它们朝夕相处,每天都生活在一把尺子上。可是有一天,厘米看了看身边的毫米,心想:毫米这么小, 竟然跟我平起平坐。于是厘米很不服气地冲着毫米说: “每次主人让我俩去度量时,总是我出的力多,你只是偶尔量一下,几乎不派用场,你算老几?竟然跟我平起平坐,你给我滚一边去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