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人姓和氏是有着严格区别的不同概念。相传上古时代,人们的姓氏是天子(圣王)赐予的。即所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就是说天子对有功德之人赐姓命氏。因此那时候的姓并不很多,只有姬、姒、姑、姜、赢、芈……等,如尧姓姬、禹姓姒氏有夏、伯夷姓姜氏有吕。一个姓就是一个具有血缘关系的部落或  相似文献   

2.
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晓杰 《现代语文》2006,(3):118-119
姓名是人的标记,从姓名可以透视出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远在氏族社会,姓氏就是图腾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期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上古时期姓和氏并不一致.姓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产物,是部族的标志,一个姓往往代表着一个母系部落的族号.据史籍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都从"女",如:姜,周族先祖后稷之母的姓;姬,黄帝的姓;姚,舜的姓;姒,禹的姓.其他古老的姓还有赢、娄、娥、如、妙、妊等.氏,本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古籍中记载的"伏羲氏""神农氏""高阳氏""有扈氏",都是称"氏"的知名人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经济地位的提高,妇女逐渐失去了姓的特权,姓反而成为男子的象征,子女皆从父姓.至此,姓氏也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3.
姓氏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代表自身和家族的符号。在姓氏大国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姓”和“氏”这两个字本身也各为姓氏。对于“姓”姓,清朝张澍《姓氏寻源》:“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又或蔡公孙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为氏。”南朝宋朝何承天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之际的姓氏合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姓氏结构的变化,即姓氏结构由原来的多有制(姓、氏两级或者姓、大宗氏、小宗氏三级)转变为只有变化以后的新姓一级;其二为姓氏应用规则的变化,即在新姓氏制度下,无论男子、女子,其个人的称谓都以“新姓+名”的形式出现,不再有男女两在性氏应用规则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5.
你知道吗 ?在中国古代 ,姓和氏与今天是不同的。在现代汉语中 ,“姓氏”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节词 ,姓和氏再没有什么区别。而在古代 ,姓和氏是分开的 ,代表了两个概念。带着问题 ,我们去探源。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 ,氏要早于姓而产生 ,早期的氏实际上与族同义 ,因为部落的形成要早于家族 ,在氏族社会 ,同一部落就是同一血亲 ,有一个共同的氏名 ,而在同一部落中 ,又有若干家庭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标记 ,这就是姓。例《国语晋语四》云 :“司空季子曰 :……凡黄帝子 ,二十五宗 ,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西、祁、己、滕、简、任、荀…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与方法我国古代的姓氏源流问题,是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都涉及的重要内容。对此,学术界历来大都赞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秦代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就此观点诸如:1.(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曾概说:“三代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其《氏族略序》又针对《史记》以“姬昌”称周文王,以“姬旦”称周公持异议,他认为“三代之时无此语也”,“姬”为周文王和周之姓是不对的,三代之时男子有氏而无姓。据此,郑樵上述所言的“三代之前”是指秦之前的夏、商、周三代,而“三代之后”即指秦代以后。这样可知,郑樵是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先秦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的。  相似文献   

7.
姓氏的由来     
张、王、李、赵、钱、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衍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  相似文献   

8.
北宋初年有一本影响深广的蒙学读物《百家姓》,收录了四百三十八个姓,后来的增补本增加到五百零六个。但这并非汉姓的全部。在这之前,唐林宝的《元和姓纂》收录的姓就有一千四百多个;在这之后,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里所收的姓更增至二千六百多个;而现在一般认为的汉姓有三千多个,也有认为五千多个,甚至有认为汉姓已达一万多的。然而实际上真正的汉姓是很少的,不过几十个,大部分姓原先都是氏。姓和氏现在已连用为双音节词,氏的意义已经虚化,姓氏就是姓。但若从姓氏发展的历史看,现在所说的“姓氏”,大部分应该是氏而不是姓。在上古。姓和氏是两个单音节词,姓是姓,氏是氏,不能含混。中国社会在秦汉以前是一个既有姓又有氏的社会,两者的区分相当严格。  相似文献   

9.
    
《红领巾》2007,(11):11-11
姓氏点点通,一点就通。你来点播,我来讲解。会员可以优先点播哦!郑姓由来郑姓在中国100大姓氏中名列第23位,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黄帝的后代,出自姬(jī)姓。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将郑(今陕西华县)封  相似文献   

10.
据郑樵《通志·氏族略序》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姓氏制度大致如下:“三代之前,姓氏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故姓可呼为氏,氏不可呼为姓。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于文。”在有关姓氏制度的文献记载中,郑樵的《氏族略序》可谓记载比较详备,可信程度亦较高。联系春秋战国时代有关的其它历史文献来看,姓氏制度其实就是西周春秋时期宗法制度在称谓上的表现形式。因此,这也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社会制度。本文对此作了一些粗浅探索,欲以说明姓氏制度与宗法制度的关系,它在西周春秋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特点,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而论及它在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变化后的结果,以此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说文》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其“母感天而生子”,说明“姓”最初产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故“女生为姓,……姓之字多从女:如姬、姜、姒、妫、姑、妘、婤、姶、(女丕)、嫪之类是也。所以  相似文献   

11.
汉族人的姓,是自上古以来就有了的,而且古人还有姓和氏的区分。我们从姓氏的考察中,可以看出姓氏发展的历史、世系的渊源,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古老灿烂的文化。在上古,姓和氏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是血缘关系相同一族人的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即同姓人不同分支的标志。汉代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姓字的:“人  相似文献   

12.
陶伏平 《教师》2010,(26):104-106
姓产生在前,氏在后,姓表示血统,氏表示社会地位。姓氏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夏代以前的姓是部落始祖的名字;夏代到周代的姓标志血缘关系,氏显示社会地位;从周代到今天姓氏合而为一。名字是个人的符号.在古代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名符号。汉语的人名是传统文化的镜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是读者熟悉的人物之一.爱新觉罗是姓,溥仪是名.但在溥仪所写的《我的前半生》里,叙述他在学习期间,同伴们称他为“溥先生”或“老溥”.有的读者不禁要问:中国的末代皇帝到底是姓爱新觉罗,还是姓溥?问题提得很有意思.对此,拙文想谈谈关于满族姓氏的一些情况.一一个民族的姓氏,就是该民族社会血缘团体的称号,换言之,即是该民族家族系统的称号.满族姓氏,就是构成满民族血缘团体的称号.在清代《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六百四十六姓,又记谱外三十三姓,共有六百七十九个姓氏.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图腾崇拜时代的族徽.元金时代,其得姓因由和特点渐有文字记载.至明清已是昭然清晰了.满族姓氏和汉族姓氏有相同之处,如有以部为氏、以地为氏、以姓为氏,还有更改姓氏和赐姓的.  相似文献   

14.
姓氏源流是上古及三代史领域的一个重要论题。姓起源于三皇五帝的传说时代,"因生以得姓";氏起源于三代,主要是周代,"胙土命氏"。姓氏的社会作用不同,姓以别婚姻,氏以辨贵贱。秦汉以降,"混氏于姓",姓氏合流。齐太公世家姓氏流变可以佐证之。  相似文献   

15.
姓产生在前,氏在后,娃表示血统,氏表示社会地位.姓氏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夏代以前的姓是部落始祖的名字;夏代到周代的姓标志血缘关系,氏显示社会地位;从周代到今天姓氏合而为一.名字是个人的符号,在古代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人名符号.汉语的人名是传统文化的镜像.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所渭“张氏”、“李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李的”。但在先秦时代,一般平民是没有姓氏的,奴隶更没有姓氏,有的连名也没有,而且姓和氏是有区别的。中国姓氏的产生,大概可远溯到原始社会。姓从女生,该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产物,同一姓代表有共同的血缘关系。《说文》释“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这表示姓是同一母亲所生育的后代。所以,古帝王其姓多  相似文献   

17.
古代姓氏     
我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远溯到原始社会。最初,姓和氏是有分别  相似文献   

18.
9月姓氏 马     
《中文自修》2012,(9):64
马ma:历史: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五十二位,在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位。马姓有几处来源:出处一由"马服"氏改变而来;出处二即从《姓氏考略》记载,西域古有"马"姓,后西域有姓"马"者入内地,即以"马"为姓。  相似文献   

19.
中华姓氏的来源浩繁庞杂,既有一姓多源,又有几姓同源,还存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变化者。据考证,目前中华民族的姓氏用汉字记录的有11969个。在这敷以万计的姓氏中,对其分析、归类,可将得姓受氏的情况大致分为以田为氏、以邑为氏、以居住地为氏、以官为氏等十几种。  相似文献   

20.
姓氏的发展源远流长,姓氏文化蕴籍丰厚,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姓氏的发端一是表明身份、地位;二是区别婚姻.自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形式多样的赐姓制度,使中国的姓氏不断增加.秦汉之际,姓与氏开始混为一谈,以氏代姓普遍出现,姓氏逐步稳定成现有的体制.中国姓氏多达6362个,但大姓比较集中,<百家姓>收录468个姓氏可以涵盖全国人口9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