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人生平的第一次骄傲感,是从戴上北大或清华的校徽开始的。这种骄傲感使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在几十年的沧桑之后,依然自称“北大人”或“清华人”,以缅怀那个留住他们黄金岁月的地方。但是北大人和清华人之间,却从来多少有些互相看不起。清华人挺起坚实的胸脯说:在两校无数次的对抗赛中,你们赢过几回?北大人则斜倚着门框以唇相讥:你们连跑步都喊着号子,没有比你们更乏味的了。这是北大人文主义和清华科学精神的对话,也是追求自由和遵守纪律的对话,更是传统之花和今日之果的对话。我们从中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两副面孔,两种精神。诚然,…  相似文献   

2.
武永忠 《教育》2013,(14):32-33
2012年11月1日,是西南联大建校75周年纪念日,北大、清华、南开与西南联大近百年来的学子们汇聚一堂。科学民主、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等被莘莘学子提及,并在他们的学术、文艺、经济等撰文中大量出现,尤为推崇的是北大校长蔡元培对学子们的激励和北大精神的传承。西南联大校训激励学子  相似文献   

3.
<正>北大出了许多企业家,这让我非常自豪。我经常回忆,北大为什么会产生企业家?我一直以为清华才可能产生企业家,因为它搞科技。北大是学术的殿堂,是精神自由的三角地,是自焚的地方,是结束肉体的地方,是让灵魂再生的地方。企业、上市等等好像与北大无关。但是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我明白了北大为什么会产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增多,对北大、清华“一流高校”的质疑声越来越响。质疑者中,甚至不乏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和北大校友、著名专栏作家薛涌这样的重量级人物。北大有关人士首次对“沦为二流说”进行了驳斥——“纯属无稽之谈”!理由是:北大和清华的调档线高于香港的高校。具体到北大、清华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其不能以“调档线高”而自得自傲。北大、清华之所以调档线高于香港的大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比如语言、生活习惯、学费等都是有碍于学生报考香港高校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学校到底是一流还是二流,显然不只是取决于所招学生…  相似文献   

5.
被人们誉为“象牙宝塔”的高等学府,历来是思想巨人、学术泰斗的诞生之地。而中华百年,论学府之必举清华、北大为至尊;迢迢岁月,成名于清华园中、未名湖畔的饱学之士,也灿若星辰。然而,欲说秀中之秀、一代奇才者,当推本栏推出的“清华北大四才子”。他们是清华、北大永不熄灭的火种,是清华、北大永存的灵魂。他们以超凡的才情、丰厚的学术建树和高尚的人格力量在清华、北大这莘莘学子魂牵梦萦、负笈求学的圣地留下了他们伟岸的身姿!  相似文献   

6.
王兰 《湖南教育》2010,(10):49-49
讲到校训,我们很容易想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大校训)。那么我们学校该拥有怎样的校训?  相似文献   

7.
成志文学社     
“成志”一词源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成志学校”,文学社以“成志”命名, 既有继承前辈优良传统与学风的含义,也包含着莘莘学子成就文学的志向。多年来,文学社坚持开展读书、征文、笔会、作品研究等活动,以不断碰撞思想、磨砺自身;同时聘请清华、北大的学者、教授来校  相似文献   

8.
靠什么去证明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估计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都认为靠升学率,而且是靠名牌大学的升学率,甚至是清华、北大的升学率! 因为莘莘学子及其家长都将清华、北大视为"梦中情人",社会舆论也都将考取清华、北大看作中学教育成功的标志,我们有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在用考取清华、北大的学生数来衡量一所中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其办学水平.  相似文献   

9.
云南师范大学地处四季如春的云南省省会——昆明,是一所历史悠久、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938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抗战胜利翌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复员北返,留昆的联大师范学院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简称北大附小)前身是京师大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堂,始建于1906年。北大附小栖身于北京大学校园之中,耳濡目染北大的风气,坚定不移地秉承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力图以美丽沉厚的文化浸润、快乐和谐的课堂学习、民主开放的学校管理,养成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品性和能力。  相似文献   

11.
每年高考录取工作结束之后,都会有一批考生放弃已经获得的录取通知书,选择复读高三。而媒体也总会热烈地讨论,是否应当限制高分生复读?这个问题涉及到个人是否有选择自由、在教育资源紧缺环境下这种选择自由的界限、谁来限制这种自由等等复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本文则试图解释导致这个问题的前置问题:为什么除了北大、清华,就没有好学校了?高分毕业生之所以非要复读,是因为他们及家长立志要上一个好学校。而好学校,在很多人心目中,似乎已经被局限于北大、清华两所学校。以笔者的记忆,20年前或许还不是这样。那时,在很多人眼…  相似文献   

12.
靠什么去证明一所学校的办学实力?估计在很多人的潜意识中,都认为靠升学率,而且是靠名牌大学的升学率,甚至是清华、北大的升学率!因为莘莘学子及其家长都将清华、北大视为梦中情人,社会舆论也都将考取清华、北大看作中学教育成功的标志,我们有些地方的教育行  相似文献   

13.
上海像清华     
我说上海像清华,因为我去过了。还有句话,北京像北大。我就住在北京,而清华和北大我刚好又都去过。清华精致,楼更高点,每个角落都是风景;北大随意,楼矮点,角落比较荒凉,但可以想像。恰如我理解中的上海和北京。  相似文献   

14.
11月8日,社会各界关注的北大、清华蓝旗营教师住宅工程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国务院、北京市以及北大、清华的有关领导、两校师生代表出席开工典礼。 北大、清华蓝旗营教师住宅项目是李岚清副总理亲自关心、在国务院有关部委和北京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李岚清副总理先后10次为工  相似文献   

15.
香港制造     
《留学生》2014,(10):1-1
这段时间,“北大是否应该办成哈佛”成了知识文化界争论的热点。其实,就北大与清华来说,寻求变化可能一直是管理者所思考的重要课题。北大燕京学堂、清华苏世民书院的建立就是两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正>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他清华毕业,北大执教,一生与这两座高等学府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读过先生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一书后,了解到先生有深厚的清华缘与北大情。这本《此情可待成追忆》,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在北大几十年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其中有深情回忆、有客观评价、有热情赞扬,还有以日记形式,记录的自己在这两座学府中的人生印迹。书中文字再现了季先生青年时期的清华教育氛围,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是季先生"最具体的生命痕迹的记录"。而对北大的回忆性散文,以及赞美北大的杂文、随笔、序跋等评价性文章,笔触所及,无不体现季先生  相似文献   

17.
"北大、清华作为一流大学的日子屈指可数."7月2日,<财经时报>报道说,针对旅美学者薛涌"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大学扫成二流"的断言,虽然各界还有不同的看法,但从今年香港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猛增来看,这绝对不是杞人忧天.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青年学者谭五昌认为,北大、清华将被香港的高校扫成二流,从理论上来说不是没有可能.因为作为北大、清华最具品牌影响的人文精神与师资力量正在削弱.  相似文献   

18.
能考上北大、清华,对每个学生来讲,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在四川南充,有位名叫张非的考生横空出世,四次参加高考,一次考进北大,两次考入清华,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9.
一位学者说过:"英才,绝不是拿考上北大、清华来衡量的.一个学生成功的标准是通过学习的过程能磨炼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出强烈的责任感、探索欲、创新能力、自信心.这样的学生即使考不上大学,人生也会成功;反之,即使他上了北大、清华,也照样会一事无成."现代教学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让学生以探索者的姿态自己去认识未知的世界、去发现获取知识.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生力军的美术教师更应在开发学生的潜能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和思维,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以适应未来工作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北大、清华,如同两颗夺目的明珠,熠熠生辉;又如同并蒂莲花,同位于首都风景如画的西郊;它们声名远播,代表着中国大学的形象与荣誉……因而,它们也常常被相提并论,常常会被相较短长。 清华和北大,它们近在咫尺,在国内外几乎一样著名,却又似乎迥然不同。下面这个故事,就生动地展示了清华和北大风格的不同。 有两个人──一个北大学生和一个清华学生结伴到山里去露营。晚上睡觉的时候,清华人问北大人:“你看到什么了呀?” 北大人回答说:“我看到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