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传世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词,并非李白所作。这是因为:(一)被目为今云南彝族先民的“天菩萨”,并非为唐玄宗时期的女蛮国人“菩萨蛮”;(二)《湘山野录》的记载不可相信;(三)魏夫人的《菩萨蛮》三首与传为李白之作的《菩萨蛮》毫不相关;(四)词的平仄声律在盛唐时期尚未建立起来,至中唐才为人所重视。  相似文献   

2.
其一,温庭筠《菩萨蛮》(宝函钿省)温庭筠这个“花间派”的鼻祖,是以其十四首《菩萨蛮》和六首《更漏子》为代表作的。特别是那十四首《菩萨蛮》,浓丽隐约,最是细腻,恰象十四幅美艳绝伦的仕女图。这首词是其中的第十首,是十四幅仕女图中别具姿态的一幅空闺春怅图.此词写一个女子晨起后准备流妆,却见楼外一派春色,不由勾起她对远在他方的情人的思念,回忆起他们的分别,叹息情人音信断绝,自己的相思之情却无人得知。  相似文献   

3.
一、说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矢卜)亭。此词尽人皆知是名作,而作者却未必是李白。因为中唐以前还找不到象这样一首成熟的词。据近人杨宪益考证,认为《菩萨蛮》这一词牌盛唐时己入中国(见其所著《零墨新笺》),但这只能证明盛唐时人有可能填《菩萨蛮》词,并不等于说这首词一定是李白写的。  相似文献   

4.
《菩萨蛮》是自盛唐以来就风靡一时的曲调。曲名于唐开、天间早列入崔令钦《教坊记》中,敦煌曲子词也表明此曲至迟于开、天时已广泛在民间流传。中唐以后,官苑至于文坛倾倒于此曲的记载更不少见。《花间集》录晚唐温庭筠《菩萨蛮》词作十四首:(《全唐诗》录十五首)孙光宪《北梦琐言》还记得有关这个曲调的轶事一则:“宣宗爱唱《菩萨蛮》词,令狐相国(令狐綯)假其新撰(温作)密进之,戒令勿他泄,而遽言于人,由是疏  相似文献   

5.
传世的李白词,除争议颇大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忆秦娥》(箫声咽)二词外,另外十五首词中,只有《清平调》三首及《秋风清》为李白所作,余十一首虽为词,但皆系后人托李白之名而传世。《清平调》三首虽属李白的作品,但其是三首“披乐”咏唱的声诗,而非词;《秋风清》在宋蜀刻本《李太白集》中,其题则为《三五七言诗》,亦非词。  相似文献   

6.
《菩萨蛮大柏地》是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毛泽东所作的一首词 ,词中主要描写了雨后大柏地的壮丽景色 ,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分辨词中的事物和联想 ;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教学难点是 :体会“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简介时代背景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全套小学语文教材中只选编了一首词 ,这就是毛泽东写的《菩萨蛮大柏地》。学生对“词”的文体特点十分陌生 ,讲读前要以本课为例作简单介绍。“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词”有各种不同的词牌…  相似文献   

7.
沈雄《古今词话》引沈谦语:“后主疏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觉张郎中、宋尚书直衙官耳.”以“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和“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词坛地位之尊,只能充当“衙官”,而李后主“仍不失为南面王”,足见李煜在词史中享誉之高.谭献在《词辨评》中亦云:“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统观李煜词作,不过三十来首,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声色享乐型,如《浣溪沙》“红日已高”、《菩萨蛮》“花明月暗”;(二)清愁隐逸型,如《捣  相似文献   

8.
黄冬红 《文教资料》2006,(29):83-84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词历来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称赞,然其作者的真伪,学界至今无定论。若综合现有各方面的文献资料,考虑到词体的形成时间及《菩萨蛮》一调的流传情况,此词当属中晚唐人所托。  相似文献   

9.
遍读纳兰词,就会发现纳兰词与梦有不解之缘。冯统同志编校的《饮水词》是至今收纳兰词最多的本子,共收词三百四十八首,而其中带“梦”字的词就有一百一十一首,此外还有几首不带“梦”字,但也写到作梦的,共计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词可分三类:一类是并非写作梦,而是用梦作比喻的。如“秾华如梦水东流”(《于中好》)、“人生南北真如梦”(《水龙吟》)。这类词约有二十余首。第二类是写别人作梦的。如“寂寂锁朱门,梦承恩”(《昭君怨》)、“梦里靡芜青一剪,玉郎经岁音书远”(《天仙子》)。这类词约有十首。第三类是写自己作梦的,约有八十首,占《饮水词》总数的四分之一稍弱。这类词中有几首是写“寻梦”的,其余全是写作梦的。可见纳兰性德的梦是极多的。 他一年四季都在作梦。“梦回酒醒三通鼓”(《菩萨蛮》)写的是春梦;“亲持钿合梦中来”(《鹊桥仙·七夕》)写的是夏梦;“梦里砧声浑未歇”(《清平乐》)写的是秋梦;“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菩萨蛮》)写的是冬梦。尤其是在春天,他的梦更多:“一春幽梦逐游丝”(《浣溪沙·古北口》)、“一春幽梦有无间”(浣  相似文献   

10.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名作.全词语言不假雕琢,感情沉郁悲凉,含蓄蕴藉,历来得到词家和学者很高的评价.如: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评曰“忠愤之气,拂拂笔端”,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其“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探讨辩驳唐汝询《唐诗解》注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发李白此一诗歌的独特的艺术创造性与真正内在的诗歌美学情味,并由此来探讨李白诗歌在艺术思维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2.
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魅力就是盛唐气象的魅力,他诗歌中透露出的狂放气象是盛唐气象中最绚丽的部分,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其狂放气象形成原因的探讨还比较零散。李白胡化血统的家世,批判性的崇儒意识,唯侠是命的气魄,从道归隐的遐思以及强烈的自我认同感,是促使其狂放气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梁肃是唐古文运动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师从独孤及、李华,擢拔韩愈、李观、李翱诸古文运动干将。梁肃《绣观世音菩萨像赞》明确交代了其与李华的师生关系,因此李华女所绣观世音菩萨像并非为其亡夫崔绰祈福,而是为其父李华祈福。  相似文献   

14.
李白写景诗的风格外观是多色调的,有神奇的美、壮丽的美,也3有清丽含蓄的美。李白写景诗的内涵是时代精神充分个性化的、形象的表现,盛唐气象通过李白的“济世”热情和飘逸个性,转化为空间时间化的动态意象。在艺术创造上,李白继承了“兴寄”和“自然”两大写景传统,在个性表现和自然生成的基础上,一方面尽量呈现对景物的原初感觉,另一方面又象征寄托着深厚的时代内容,是比兴兼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以往在“以诗为词”的探讨中虽然涉及到了苏词和唐诗的关系,但局限于其豪放词与盛唐诗的联系,关未就此展开苏词与唐诗关系的全面考察。苏轼词和唐诗的关系可以由中晚唐诗追寻到盛唐诗。就其与中晚唐诗的关系而言,集中在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能提供字面采择,更因其寄托了身世之感;就其与盛唐诗的联系而言,集中在李、杜诗歌,其中李白的读对苏轼豪放影响很大,杜甫的诗在很多方面影响了苏轼婉约词。此外,苏词还以唐诗为中介接受了陶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人间词话》看李煜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不惜笔墨地推崇唐五代词,对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偏爱有加,对其词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从李煜词的内容、贡献及艺术品位三方面来说,李煜词不仅是一部血泪史,其词宏大的取材、阔大的气象,更使其词注入了强烈的士大夫意识,使得词坛上"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为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李煜词之神秀亦为之添砖加瓦,增色不少。这就是《人间词话》里所展现的李煜词。  相似文献   

17.
李白是唐代写游仙诗较多的诗人,其游仙诗继承了魏晋游仙诗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前人注意到李白游仙诗内容广泛,其意大都与政治失意、内心抑郁、忧愤难平有关.但如结合李白生平际遇研究便会发现,诗人不同的生活时期,其出处去就生活际遇的不同,其游仙诗的题旨与所抒发的感情仍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8.
李白诗歌的风格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诗歌的风格有多维度的呈现,但以雄奇飘逸、真率自然为主。具体说来,又具有雄壮豪放、神奇瑰丽、飘逸洒脱、天真率直、清新自然等特点。李白受儒、道、侠思想和盛唐气象的熏染,又一生怀才不遇,这对其诗风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崔颢的《黄鹤楼》是精美绝伦而又通俗易诵的唐诗经典之一。《黄鹤楼》传诵之初,李白登斯楼尝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叹。一首《黄鹤楼》竟让绝代诗仙称首,实在是一个奇迹。于是唐代以来的接受者围绕《黄鹤楼》及其影响,展开了热烈争论。一部《黄鹤楼》的接受史也因此可以一分为三:一是由《黄鹤楼》的影响史引发的"影响的焦虑";二是"崔颢体"的提出及美学阐释;三是崔李"优劣论"中表现的"批评的焦虑"。从"影响的焦虑"到"批评的焦虑",是《黄鹤楼》和《凤凰台》接受史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文学经典接受史中较普遍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李白,钱起均有"咏庐山"诗作流传,但二人旨趣大相径庭,分别代表大唐和大历时期迥然不同的精神风貌意气风发、潇洒飘逸和风骨中衰、精神委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