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巨著,学者对其多有研究,但对其中的《练字》篇,却由于多种原因而少有人问津。本文从含义、篇第、创作思想、时代意义等方面对《练字》篇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自范文澜起 ,一些学者以“积字而成句”为据 ,认为今传本《文心雕龙》的篇章次第有疑 ,《练字》应直属《章句》 ,居《丽辞》之前。而详察原文 ,《练字》论述的“练择”文字 ,不是结合文意表达的遣词造句技巧 ,而是从字形着眼 ,从视觉上区分其美丑 ,完全是符号审美的意义。其专门标举的四条准则 ,“避诡异”旨在用字“世所同晓” ,其余三条意在书写成文“陈之简牍”的视觉审美。因而“墨采腾奋”的《练字》不能成为《章句》论述的延伸。篇次歧义植根篇旨误读 ,原因在于古今的文章概念不同 ,文章传播载体不同 ,影响到作文的行为方式和审美准则。依据古代文章声教布化“可得而闻”的源头和简牍传阅的背景 ,刘勰在论述辞章锻炼之后继续提出练字 ,是顺理成章的古人作文逻辑  相似文献   

3.
《练字》篇探讨写作中如何用字的问题,主要从字形角度强调用字对于文章创作的重要作用。同时,该篇针砭诡异、联边、重出、单复等用字弊端,提出“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的著名论点,指出用字要“依义弃奇”等原则。  相似文献   

4.
日本著名汉学家户田浩晓的论文《(文心雕龙·练字)篇的现代意义》,结合西方的语言学和文字学知识,阐发了《文心雕龙·练字》在现代社会文章写作中的价值。通过梳理论文的精华理念,分析中国修辞论的特质,并考察汉字“形、音、义”在汉语及日语中的修辞学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首开文学鉴赏理论研究之先河 ,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文学鉴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上 ,提出了“知音难”的现象 ,讨论了知音难的主客体原因 ,揭示了文学鉴赏的一般规律 ,对我们今天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言人人殊,这正说明了"风骨"范畴在现代语境中已被激活成具有无穷再诠释的理论空间.笔者认为刘勰<风骨>篇中"风"就是指表现得鲜明爽朗,能够感染人的主观情志,"骨"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之文辞."风骨"就是指通过凝练端直、精练刚健的语言使思想内容(情志)表达得鲜明、生动、爽朗,从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风骨"的特征是内蕴为"气",外显为"力".刘勰的审美理想是"风骨"和"辞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文章由辨正学界对《原道》篇中"文"、"道"、"德"、"自然"等基本概念的不同意见入手,探索《原道》篇的精义。作者认为,刘勰在《原道》篇中所说的"文"是最广泛意义上的形象或符号组织,这比以往文论中本来就属于广义文学观的"文"的观念外延更大。但由于刘勰将"文"与"道"结合起来思考,认为"文"是"道"所派生出来的万物的属性("德"),实际上便是从形而上的意义上思考文学艺术的本体,体现出深刻的反思意识。而刘勰立足于"文"、"道"、"德"三个基本概念的论述逻辑更是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尝试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集中体现了中国文论步入了自觉时代。  相似文献   

8.
本篇疑点主要有三:一是"附会"的实质;二是关于"体制"的理解;三是"扶阳"二句及"表里一体"的所指。  相似文献   

9.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对我说过,字如其人,女孩子写字好非常重要。可是学生时代我的字一直写得马马虎虎,或者只能算是比较工整。  相似文献   

10.
刘勰在《原道》篇中提出“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论断,在这个“道—圣—文”的公式中,“圣”是“道”与“文”的中介,这个中介就是作家、作者,所以《征圣》篇可视为作家论或作者论之纲,其观点贯穿于全书。圣,就是最有创造性的人,唯其最有创造性,才有借鉴、教育、指导、师范、楷模的作用。以圣人为师,刘勰认为首先应像圣人那样“贵文”;要像圣人那样“识道”,这是“师乎圣”的根本;“识道”是“明道”的前提,先要有所“识”,才说得上有所“明”。刘勰认为,圣人“明道”之文的特点是“精理为文,秀气成采”;“明道”作文是有规律的,这就是“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但也要“抑引随时,变通适会”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隐秀》的疑点主要有二:一是对"隐秀"的理解,根据文本,隐秀是一种修辞方法,隐即含蓄蕴藉的话,令人余味悠然,秀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的话。二是补文内容的真伪,各家之说众多,但仍需有新的、有力度史料佐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文心·通变》篇的解读,以及对当时文坛创作状况的审视,以辨析"通变"的具体含义;另外引述后代理论家关于"通变"的看法,以使对此概念的探讨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章句》篇中最大的疑点在于对"章"、"句"内涵的理解把握。刘勰《章句》篇"章"的内涵,兼取文字训诂"章"之本义与汉儒章句之学中"章"之用义,就文章"内义"层面而言指一个相对独立意思的完成,就"外文"层面而言指构成文章文本结构的、小于篇而大于句的结构单位。"句"则指文章中语气自然停顿的单位。"章句"合称,既指文章文本的言语层次结构,也指文章情理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是我国现存较早的系统评论史学的专著。本文从“史学源流”。“评论诸史得失”,“评论编年、纪传二体之优劣”,“评论史学的功能”等方面,对《文心雕龙·史传》的史学成就进行探讨,探析了其在史学评论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附会》修改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中《附会》篇旨,不应作为构思文章、谋篇布局的写作命题来理解。它实质上是作家在完成作品革创之后,重新审理文稿,而依照作文章法对文稿修改整理、加工完善的定稿活动内容.即现代意义上的修改再创造。只有作这样的理论认识,才能解释《附会》在全书篇次结构中的现存位置,得出《文心雕龙》的确体系完整、结构严密的评价。读解《附会》原文.也可以证明其实践针对性不在写作进行时态,而在成文之后的完善文辞的努力,其目的是“令章靡疚,亦善之亚”.义承《指瑕》篇结论。  相似文献   

16.
《原道》篇是《文心雕龙》全书的枢纽之枢纽。《原道》开篇首句之“德”和《原道》之“道”相对,起呼应、点题作用。“道”指制约万物的普遍规律,“德”指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含有“得道”,即具体事物体现“道”之意。自然之道无时无地不存在,体现自然之道的文也无时无地不存在;有此广大普遍存在之属性,故有此广大普遍之功能,所以“功能”与“属性”这两种对立的解释是可以统一的。刘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的论断,不是说“太极”状态下便有了“人文”,而只是说追溯“人文”的始因,也要追到太极,他看到了“人文”和“太极”的同一性。刘勰所持的基本立场观点是儒家的,但他总结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是研究了儒、释、道众家的概括而不只儒家一家。他夸大了儒家圣人对自然之道的认识,是他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17.
本篇疑点主要有二:一是指瑕的内容是否妥当,其内容可分为三:一者,内容之暇,包括思想感情与用事;二者,体制之瑕,包括体裁与格调;三者,语言之瑕,包括用词与表达。二是"赏际奇至"和"抚叩酬即"八个字的内涵,刘勰用以代指当时文坛用语之弊——远离本义而"依希其旨"。  相似文献   

18.
米芾练字     
林楚 《初中生》2011,(36):65
  相似文献   

19.
20.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涵盖很广的作品,尤其是《史传》部分,不失为优秀的历史理论性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可以见出《文心雕龙·史传》在中国史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文学”非“史学”,“史学”即“文学”;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这与《史传》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最后,《史传》还影响了刘知几,孕育了“史家三长”思想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