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8年11月25日,北京宣布: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2000年2月1日,北京2008年奥申委会徽、奥申口号确定。 与1993年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惜败已相去六年多,当机遇和挑战再一次降临到中国首都时,  相似文献   

2.
演艺界现在挺热闹:打着申奥的名义,申奥却被忽略  相似文献   

3.
4.
7月13日,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五个城市做最后的陈述。上午,在多伦多代表团开始陈述之前,我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会议中心二楼遇见北京奥申委秘书长屠铭德。一向为人随和亲切的屠先生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力气之大叫我有点承受不住。他一字一顿地对我说:“努力啊,最后一搏,大家一起努力啊!”  相似文献   

5.
涵子 《新闻世界》2007,(7):39-39
“第一次申奥失利,直接原因是美国捣乱。”原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最近接受采访时一语道破。从北京宣布申办2000年奥运会,到1993年投票的短短两年间,美国几乎没有放过任何可能为中国造成不良国际影响的机会。比如,当时美国众议院通过一个决议,说中国是没有人权的国家,不支持中国举  相似文献   

6.
由于今年申奥表决时间定在7月13日的莫斯科会议,美国将打什么牌值得及早留意其中一个变数是:中国能否抢在5月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这一回,多伦多、大阪成为当年的柏林、曼彻斯特,而巴黎可能是又一个悉尼  相似文献   

7.
8.
精彩陈述 每个申办城市都要在国际奥委会112次全会上作陈述报告。按照规定,每个申办城市陈述一小时,其中讲45分钟,15分钟回答问题。对我们来说,这是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唯一的一次当面听取介绍北京,当面提出问题,犹如面试,既有“答题分”,又有印象分。这是赢得申办、赢得选票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9.
尽管这次我们有成功的把握,但各项工作都必须做两手准备,最费脑筋的是7月13日莫斯科投票后的活动如何安排。不管你有多大的把握,始终存在着两种可能,必须事先做好两种安排。  相似文献   

10.
杨正泉 《中国广播》2007,(12):65-68
在北京申奥过程中,杨正泉同志作为北京申奥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参与了申奥的全过程。他依据对申奥过程的了解和自己的感受,撰写了“北京申奥与对外宣传”一文,对我们搞好内外宣传都有启发作用。本刊将分四期连载这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营造良好申办氛围,接待好评估考察团 2001年2月,国际奥委会组织评估团对申办城市进行考察。迎接评估团的考察是申办中的重要一环,是国际奥委会在阅读申办报告基础上对北京的一次实地了解、实地验证,也是我们对北京的一次现场介绍。评估团的看法如何,是决定北京能不能入选、能不能胜出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2.
相信许多人和我一样,是在北京申奥成功后才从媒体上知道,北京奥申委还曾经为申奥专门创办过两份刊物《北京中奥通讯》和《申奥专刊》。7月26日下午,北京奥申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张明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这两份刊物还仅仅是奥申委宣传部在申奥期间制作的40多种、近800万份印量、以吨计重的宣传材料中的两种。记得北京申奥刚开始时,北京市市长刘淇存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此次申奥最大的困难是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北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式申奥     
《新闻世界》2008,(7):119-119
该书以个人经历为叙述框架,以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为主体,讲述了申奥的紧张时刻和精彩瞬间。让读者如置身其中,亲临倍感刺激的申奥现场。不同于其他申奥类书籍的是,本书关注的是致使申奥成功的细节。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 7月19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何振梁申奥日记》在北京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作者、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两度申奥的非常重要人物之一何振梁先生出席首发式,并为读者签名。在书中,作者首次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原汁原味的北京两次申奥、中华民族圆梦百年奥运的惊心动魄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何振梁被围!刘敬民被围!杨澜被围!北京申奥团主要成员在莫斯科一亮相,便成了记追逐的对象。虽然国际奥委会在投票决定奥运会主办城市前一天为记安排了与各申办团见面的机会,投票结束后又为获胜城市安排了新闻发布会,但两次机会岂能让饥不择食的记满足?各国记使出浑身解数追踪新闻人物和有可能提供新闻线索的官员。有点门道的,或至少已在国际奥委会混了个脸儿熟的记,  相似文献   

17.
18.
北京奥申委组成了四个团赴莫斯科。第一个是奥申委代表团,按国际奥委会规定只有65人组成,其中还包括何振梁等三位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第二个是工作团,约有150  相似文献   

19.
胡敏华 《中国广播》2009,(12):56-57
我在上海电台当体育记者时,经常有机会出国采访国际比赛。2001年,当台领导决定让我去莫斯科采访北京第二次申奥时,我既兴奋又紧张。记得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我的一位同事曾去蒙特卡洛采访。在我们做完投票大直播后的第一时间,我接到了那位同事的电话,他哽咽着告诉我,  相似文献   

20.
7月11日,记者随绿色申奥车队骨干人员飞赴莫斯科,见证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表决盛况。难受:莫斯科三星级酒店不如中国的县级招待所北京时间7月11日晚9点半(莫斯科夏令时7月11日晚5点半),在长途飞行8小时,机场被迫滞留4小时后(我们属于提前入境,因为我们的签证从7月1 2日才生效),满身满心疲惫的我们住进了莫斯科西南郊的旅游大厦,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这是莫斯科的三星级酒店,对莫斯科市民的房价是每天689卢布,对我们这些外国游客的房价是1000卢布。300多块人民币住三星饭店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