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思想,是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社会每个成员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最高要求,也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以人为本”的人不仅是相对于物和神而言的。而且也相对于人本身。“以人民为本”直接涉及的只是人与人的关系,“人民”是和“国家”、“执政党”、“统治者”相对应的政治范畴,是表征“民”与“官”的关系,不能将“以人为本”理解为就是“以人民为本”。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哲学概念的“以人为本”与政治直接统一并作为执政理念,并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
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人与自然关系意义上的人类为本或人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必然抓住人民为本这一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前提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实践观的统一.十七大报告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论述集中表达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以人民为本,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地位,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入的主体本位,要求"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新的社会秩序."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为本",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应用."以人为本"在学生政治工作中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以学生为本".注重能力培养,注重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尊重人的主体性,注重社会规范与激发创造的双向互动等是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思想是人类精神解放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发展而来的,即"人本主义"取代"神本主义"和"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以人为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学说一脉相承,体现了人类合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三个方面的关系。"以人为本"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有本体论意义,也有价值观导向,应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三个方面展开工作视角,由此导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学术层面着重探讨了“以人为本”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认为“人”包括社会全体成员和人民两层含义;“本”主要是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以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经济和社会建设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主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作为"现实的人"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是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为本,即以"民生"为本.民生是具体的历史的,因而把握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要从一定的历史境遇出发作具体分析.民生的根本是利益,因而以人为本的根本内涵说到底是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就要将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发展、促发展的要求与当下条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质,就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本,以人的个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为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和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精髓."以知识为本"和"以技术为本"的教育,不能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前提,人文教育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支撑,个性发展是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非是与以社会为本相对立的个人本位,以人为本不能陷入人类中心主义,而要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教育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学生与知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育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界定 (一)相对于以民为本而言。黄楠森、何祚庥等人认为以人为本的“人”不仅仅包括人民,而且还包括人民以外意义上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李士坤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主体是人民,在一定意义上,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学中的重要理论,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实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其核心思想是尊重关爱人、理解信任人、完善发展人. 众所周知,学校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教育教学开展的,学校图书馆也不例外.如何充分发挥图书的文化育人功能,培养造就有知识、有道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每一个图书管理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 一、"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特点 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以人为本"管理的特点中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管理是软管理.软管理是相对于硬管理而言的.硬管理是指在一套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然后由管理者去监督执行,保障规章的宽松和谐的气氛,注重灵活的领导方式."以人为本"由于是以"人"为中心,因而必然是软管理.在硬件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图书馆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软件因素的优越.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同时也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高等学校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促进高校改革发展与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确把握其价值的统一性。确立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并重的价值取向;遵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与发展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树立思想政治工作人本价值观,以人为本,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公民:“以人为本”的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人为本"的理论探讨中,关于主体的问题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以人为本"的人应当定位于公民."公民",其外延更为宽广,内涵更加丰富.将"以人为本"的"人"定位于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势所趋.其实践价值是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有利于加强监督、从严治党,防止将"人民利益"虚幻化;也有利于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公民义务的履行,促进其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社会有"保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但传统等级制度下的民本思想实质上是"使民之道".当代中国的以人为本,是以人民为本,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以人为本,必须打碎等级桎梏,解放民本精神,破除官本位意识,实现人的独立平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的基本要求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正当利益.以人为本要注重利益矛盾的解决和转化,协调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以人为本要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利益关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取向。全面、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需要,从以人为本与以物为本的区别、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以人为本与以神为本的区别、以人为本与以己为本的区别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以人为本价值学的主要内容是其价值动力在于发展依靠人民、价值目标在于发展为了人民、价值路径在于解决民生问题等三个方面。结合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探讨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生态保护领域、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法为本,就是依法治理,简称"法治"。以人为本,就是指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以法为本与以人为本在很多情况下,内容上有所交叉,本质相同。以法为本与以人为本作为治国的两种良策,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治国层面上,必须是以法治立国为主,辅之以德治。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要处理好以法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关系。尤其是司法机关,更应该多谈些"以法为本",少谈些"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发展观的否定和反思,是对"民为邦本"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和谐发展"的落实和推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这一根本宗旨,就是要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是要尊重社会的发展规律,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统一发展.分析了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未充分以人为本而致的社会不和谐问题及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