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以下简称第五章)中,以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为对象,详细地考察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为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打下了基础.但是,人们在对作为第五章研究对象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理解上,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有些同志认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其中劳动过程是生产力,价值增殖过程是生产关系."(华东师范大学《<资本论>第一卷难题解答》第124页)持这一观点的还有愈明仁同志的《<资本论>  相似文献   

2.
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指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分裂出它的对立面,变成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在自已的著作中,特别是早期著作中,使用过异化概念。马克思使用异化概念是用来描写和揭露私有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对抗性社会关系的。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财富却为资本家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财富的占有以至劳动本身都“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讲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是从四方面表述的:第一,工人跟自己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工人生产越多,工人本身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越失去控制自己产品的力量;劳动产品反过来成了工人贫困的异己力量。第二,之所以会产生劳动者与产品的异化关系,在于生产过程本身包含了这种异化的关系。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参加生产是被迫的,这种劳动本身对工人说来,也成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第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直接等于维持生存的手段,就把工人降为一般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是在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自我异化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人的本质异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法权化了的世界,正是由异化劳动所引起的社会关系的总体异化.它表现为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同时,又表现为那些体现着所谓"正义"的《林木法》《谷物法》《工厂法》等法律条文,都不过是工业资产阶级、贵族和不法商人为了攫取一切可能利益的庇护伞.于是,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劳动异化,决定了在市民社会的日常交往活动中出现的交往异化,而这一切又都是由商品和货币这些异化存在物决定的.因而,从"异化劳动"到"交往异化"的转变,实际上,正是马克思从带有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并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劳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鉴于逻辑结构以及考察对象的局限性,使得对于"人与人相异化"这一规定的分析陷入逻辑矛盾中,因此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悲惨境遇而导致的前三种异化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转向市民社会,不再从孤立抽象的人的角度研究异化理论,而从多元主体逻辑框架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作为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用交往异化理论从主客体二元逻辑结构分析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领域,而从更广阔的现实生活领域进行分析,丰富了异化理论的内涵。同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结论与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交相呼应,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前三卷以及《资本论》手稿中,多处论述了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问题。尤其是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在深刻剖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的基础上,首次以社会生产关系为标准,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作了区分,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实质,并对未来社会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作了阐述,从而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对当今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划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并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着力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异化和劳动异化现象 ,在此基础上指出人处于一种异化的存在状态 ,进而洞察了人的本质。但马克思的论述并没有涉及前资本主义时期。从异化和劳动异化的角度审视 ,前资本主义时期各社会的人的存在亦是一种异化 ,人的产生过程就是一个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劳动观中蕴含着精深的休闲观点,他在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的批判中彰显了休闲的重要性。资本家对工人劳动的剥削就是对工人休闲的剥夺,工人无闲与资本家有闲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只有在彻底扬弃了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够实现普遍有闲。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始于思辨哲学,在理论萌芽时期就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核心概念;确立于历史唯物主义,《提纲》和《形态》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确立的标志,也是在这个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客观历史规律成为马克思分析和论证异化理论的概念体系和理论工具,并得出生产关系是导致人异化的历史根源。直至转入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研究后,马克思才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相对于古代共同体为人的解放与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的全面异化,而导致这一切的便是掩盖在物质外壳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占有关系。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不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以客观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背景;同时,它还以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因此,要扬弃资本、扬弃资本的私人占有,实现资本的社会占有,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使巨大丰富的物质条件真正成为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的现实条件,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个重要补充。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的剥削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作为前提的。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使之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开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资本主义的生产中,资本家使劳动日延长到再生产劳动力价值(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从而无偿地占有了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但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因为在工资上的表现是:好像工人的全部劳动都是有酬的,好像资本家没有剥削工人。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揭明了这种假像,并进一步证实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提出从异化劳动得出私有财产这一结论的含义、原因和意义。一些人对于这一结论感到迷惑不解。异化劳动是马克思为解剖资本主义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重要范畴。私有财产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考察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就是从劳动的本质来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及其将被扬弃。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采用了“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方法,即从后头开始思考。由于某些人对方法问题缺乏理解,造成有意无意地曲解马克思的结论。异化劳动范畴,后来为剩余价值学说所代替。  相似文献   

11.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作为资本的货币转换而来的对象化劳动“消失”的物质对象——原料和工具都不会自己跳起来活动,更不可能塑形和构序对象以创造新的用在性,所以,在劳动过程的视角上,只有非对象化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然而,工人自己的劳动活动的“生产性”本身畸变为奴役工人的“异己性权力”,这就是劳动的自我异化。资本家获得超出他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他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这种无偿占有的本质,是资本家用工人过去的对象化劳动(工资)换取了一个可以利用劳动工具塑形和构序劳动对象的活劳动,这种在生产过程中已经属于资本的劳动能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使商品获得使用价值的同时,既补偿了工资,也保存了原料和工具中已有的价值(异化的劳动),并且还额外创造出一个资本家投入生产过程时全部已有价值总和的余额(Δ),这就是由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劳动异化这一章中详细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现象的表现、实质以及如何消除这一现象的方式.创立自己的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本文着重从异化理论的历史演变来考察马克思异化理论中蕴涵着唯物史观的一些萌芽。  相似文献   

13.
一、《讲话》阐明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讲话》指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 ,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这就强调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阐明了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意义和指导作用。1 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根本命题。在价值范畴上 ,商品仅仅被看作是劳动的凝结 ,即生产商品人类活动的凝结。因此 ,这个范畴使研究商品经济中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成为可能。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物质财富的生产过程有三要素 …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中,首先从简单劳动过程的分析开始,然后说明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或目的,即无限追求剩余价值。马克思说:“在这里,运动只是从质的方面来考  相似文献   

15.
辩证法认为事物本质自身的矛盾引起事物的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抓住了资本本质自身的矛盾来剖析资本主义的历史.从《资本论》的逻辑视域来看,金融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金融资本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资本动员,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社会化的基础上,金融资本又通过定价权、证...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尚未提出生产关系概念,但已在其核心思想异化劳动理论中蕴含了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本质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神圣家族》延续并深化了《手稿》中的生产关系思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并科学揭示其本质内涵。在工业资本主义向数字资本主义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劳动模式、劳动过程和劳动关系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数字劳动异化的根源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对数字技术的私自占有和运用,使剥削愈发隐蔽和深入,突出表现在劳动时间被无限制延长、劳动空间被全方位监控、劳动主体遭受多重剥削、劳动关系呈现弱联系性4个维度。要实现对数字劳动异化的超越,就必须构建以劳动主体为中心的数字生产关系,打造数据和数字平台共建共治共享生态,完善劳动保护的相关法律规范体系,以实现劳动自主意识的增强和劳动情感需求的回归,重塑劳动主体地位,维护劳动力市场的公正有序,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工人阶级健康问题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无产阶级革命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切入点.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肆意侵蚀和吞噬工人生命和健康,迫使工人生命和健康状况长期处于极度恶化状态.在资本家工厂里,工人普遍患上一种或几种疾病,工人患病人数、患病率和患病死亡率不断上升.想尽一切办法和使用一切手段实现资本增值是资本家的唯一使命.无限占有工人剩余劳动,迫使工人从事过度劳动和有害劳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工人生命和健康不断被侵蚀和吞噬的过程,牺牲工人生命和健康换来资本增值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奥秘.只有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消灭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工人阶级才能从根本上获得健康人权,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形成人人健康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工人阶级健康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鲜明标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道义制高点,明确指示了健康中国建设和行动的推进方向,科学预示了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之道,正确提示了非公企业健康权问题的分析立场.  相似文献   

19.
<正> 我们认真攻读马克思的原著,并进行相应的学术研究。我们看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首先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存在的社会条件:“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由于这种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存在的基础,马克思认为,要搞清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劳动、资本、地产、垄断、竞争、货币等范畴及范畴间的本质联系,必须从异化劳动范畴出发。异化劳动范畴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其它一切范畴的一般的、潜在的本质规定,而其它一切范畴则只是异化劳动的特定的、展开了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怎样理解“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关系”————丁戈高一《思想政治》上册在阐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一框中有这样的结论:“资本家和劳动力所有者之间产生雇佣关系……它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关系。”于是,学生提出:“马克思早就预见社会主义没有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