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仲春 《考试》2004,(1):11-12
成语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烦、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它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实际也是对考生文化积累的考查。成语的考查是词语考查的重点,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成语的“上镜率”比较高,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主要题型外(第4题),汉字字音、字形、字义的考查也常常以成语为载体(第1、2、3题)。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仅前三题就出现成语24个,2003年前两题就出现了18个。对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判断,一靠对成语意义的正确理解,二靠对成语语境的确切把握。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认识这一点,是对成语使用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高考成语题的考查主要从成语的“多义性”、“三栖性”、“迥异性”、“适应性”、“特殊性”等五性入手。  相似文献   

2.
火钳刘明、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十动然拒、啊痛悟蜡、喜大普奔、男默女泪……如果你还没看懂这些成语,那你就“奥特曼”了。这些看起来无厘头的成语已经在网络上疯狂流传了好一段时间了。如今,在大学校园里、在繁华的街头也不时会看到写有这些网络成语的横幅和宣传单张。在武汉,有统计数据表明,八成大学生理解这些“网络新成语”的正确含义,四成大学生表示在网络的交流中经常使用。可见,这些无厘头网络成语在年轻人当中特别流行。于是,有的年轻人还建议把这些网络成语收入觋代汉语词典》中去,有的人则担心这会对汉语的纯洁性和规范性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3.
在批改中学生作文时,我们发现,不少中学生的成语使用量微乎其微,使用成语的能力普遍偏低。其主要表现有四:一是整段整篇不使用成语;二是偶尔使用几个连小学生也会使用的常用成语;三是成语使用不当,甚至滥用成语;四是成语运用差强人意,行文板滞,生硬,几乎无文采可言。正因为如此,中学生作文中成语迭出、妙语连珠的句子(语段)也就少得可怜。怎样让学生在写作中习惯于广泛运用生动形象而又言简意赅的成语,让成语成为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笔者认为,这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在为某次高三统考出题时,笔者灵机一动,在“语言运用”…  相似文献   

4.
成语数量庞大,不少同学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仍觉得收效甚微。下面介绍几种正确理解成语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添加成分法 成语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因此,有些成语的意思不易让人明白甚至容易使人误解、误用。在理解这类成语时,我们不妨在它上面添上某些成分。如: 不可理喻—— —“理”和“喻”易误解为“理解”和“明白”,以致把它当作“不可思议”来使用。如果在它上面 添 上 词 语 ,变 为 “不 可(以)理 喻(之)”,那么它的正确含义“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就能很好地记住了。 巧夺天工…  相似文献   

5.
成语题的考查.侧重于让考生辨析使用的正误,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所选成语生僻者少。常见易错者多。综观2007年~2010年的所有高考试题,可以看出,除上海和福建没有单独命制成语题之外。绝大多数试题均有对成语的考查。在题干表述上,多采用“下面各旬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或不恰当)的一项是”。只有少数省份的题干采用了“加点的词语(或熟语)使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的表述,且分值毫无例外均为3分。  相似文献   

6.
1.知识点复习要全面我这里所说的“知识点”指的是语文基础知识所含的各项内容。从1999年的试题来看,命题者不求知识点的覆盖面大,而是有所侧重;今年没考拼音和关联词,不等于明年不考,所以对知识点的复习还是要全面。有几项是几乎每年必考的:字形的辨认、同音异义词辨析、成语的正确使用、句子正误辨别。2.文言翻译要适应新题型对文言翻译的考查,以往都是从文中挑出两句,每句设计四个译文选项,然后要你选出正确的一项。现在是列出四句话的译文,要你选出正确的一项。因为内容多了,容量大了,所以多数考生不习惯,得分较低…  相似文献   

7.
2004年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修订成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这引起了我们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熟语”主要包括成语和俗语(含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广大考生对“正确使用成语”这一原有考点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正确使用熟语”这一新增考点却比较陌生。此套专项训练题主要就是针对这一新增考点设计的,希望能为广大考生提供一点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成语来源久远,含义深刻,同学们觉得难以理解,更难以记忆,虽然下了大量工夫,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学法欠佳。现介绍几种理解成语的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一、添加成分法成语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因此,有些成语的意思不易让人明白,以致让人误解、误用。在理解这类成语时,我们不妨在它上面添上某些成分。如:不可理喻———“理”和“喻”易误解为“理解”和“明白”,以致把它当作“不可思议”来使用。如果在它上面添上词语,变为“不可(以)理喻(之)”,那么它的正确含义“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就很好地…  相似文献   

9.
高考几乎每年都考成语。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把原来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成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但绝大多数试题都是考的成语,今年全国高考共有17套题.就有13套题考了成语。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其考查仍将是今后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卫华 《师道》2005,(5):30-30
“同学们,我看大家都积累了不少成语,因此今天我们的节目就是——我把成语送给你。把成语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选的成语一定要适合他,并且还要让他非常开心地接受你的‘礼物’,快快行动吧!”  相似文献   

11.
作文时正确、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文章显得有文采,于是许多同学在作文时经常使用成语。但如果在作文中用错了成语,就会让你的作文大打折扣。以下对作文中常会用错的成语做一个集中展示,希望同学们在作文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2.
成语大转盘     
人物成语出现人物的成语常在文章中被引用,如“愚公移山”“塞翁失马”等。现在,请你填写下列成语中的人物。()()效颦()()自荐()()逐日()()才尽相似成语运用意思相似的成语,可以让文章更富于变化、更生动。下面有四组意思相似的成语,请将每组里不完整的那个成语填写完整。一盘()()——乌合之众寸步不离——()()相随唇亡齿寒——()()相关画饼充饥——望梅()()相反成语下列各组成语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请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聚精()()——心不在焉百思不解——()()大悟一无所获——()()而归()()不紊——杂乱无章成语谜海用3个字的谜题猜4个…  相似文献   

13.
读书     
不要盲从“开卷有益”的成语,也不要相信“为读书而读书”的迂谈。要使书为你自己用,不要让你自己去做书的奴隶。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和运用成语,是对中学生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成语运用的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为主,要求选出成语运用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如何解答好此类试题?关键在于能否识别“误用”成语。“成语误用”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成语误用例析江苏摇王云鹏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形式简洁意思精辟的固定短语,辨析成语运用正误是中考相对稳定的试题,它尤其考查那些使用频率较高但易出错的成语。成语误用主要有曲解词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前后矛盾、搭配不当等几种形式。一、曲解词义望文生义最易曲解成语,有些成语仅从表面理解往往与本义相差甚远。例1摇等得不耐烦的父亲对儿子说:“看你妈出门还得打扮半天,真是麻烦———让她深居简出还挺不容易。”(2003年北京海淀卷)句中“深居简出”中“简出”被曲解为“简单出门”,而该词的真正意思是“很少出门”。曲解成语的主…  相似文献   

16.
翻阅高考语文教辅类的书,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成语时时在眼前闪现,使人觉得词不达意,很是别扭,这个成语就是‘牛刀小试”。这些教辅用书在每一章节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都要设计一些相关的配套练习题,让考生作实战演练,编者把这个演练环节名之日“牛刀小试”。这是很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7.
高考几乎每年都考成语。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把原来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成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但绝大多数试题都是考的成语,今年全国高考共有17套题,就有13套题考了成语。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其考查仍将是今后的重点之一。成语的复习,一是要注意积累的量,二是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质,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度重视积累首先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尤其是各册教材附录“现代汉语词表”中的成语及课文注释中的成语,要做到读得准确,写得无误,用得自如。其次,用一定的时间对成语作集中复习,强…  相似文献   

18.
不孝的李密     
在批改中学生作文时,我们发现,不少中学生的成语使用量微乎其微,使用成语的能力普遍偏低。其主要表现有四:一是整段整篇不使用成语;二是偶尔使用几个连小学生也会使用的常用成语;三是成语使用不当,甚至滥用成语;四是成语运用差强人意,行文板滞,生硬,几乎无文采可言。正因为如此,中学生作文中成语迭出、妙语连珠的句子(语段)也就少得可怜。怎样让学生在写作中习惯于广泛运用生动形象而又言简意赅的成语,让成语成为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笔者认为.这也是广大语文教师正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不少资料(包括报刊上的文章)都把“察颜观色“当作“察言观色”的误写,甚至教材也如此,高中语文第四册附录《容易用错的成语一览表》就把“察言观色”与“察颜观色”处理为同一成语一“正”一“误”的两种书写形式(238页)。这里我要为“察颜观色”鸣不平——“察颜观色”本也是有书证可考的,并且已经注入成语“词籍”,为何总不能“享受”一般成语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呢?请看《新华成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有关“察颜观色”的解说:  相似文献   

20.
(一)正确使用“弱不禁风”时下,批阅学生作文,聆听首长报告,测览报刊载文,常把成语“弱不禁风”写作“弱不经风”或念作“弱不禁(加)风”,他们还自以为是而不以为非。其实,成语“弱不禁风”之“禁”(Jin),既不可写作“经”字,也不可念作(加)。其中“禁”义为受、担当。此成语用以形容娇弱得连风都经受不起的那种病态。成语源于诗圣杜甫《江雨有怀郑典设》诗句:“弱云狼藉不禁风。”放翁诗人在脸炙人口的《剑南诗稿》中用此成语:“白菌售香初过雨,红蟑蜒弱不禁风。”(菌艺:hdnddn荷花<书>)但愿误用“弱不禁风”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