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这个词这个概念本身表明它是一个哲学问题,某些现代经验主义或以经验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某些学说、理论和观点在趋于极端时就必然产生的问题——这些观点导致作为主体的认识者陷于唯心主义(比较确切的说法应为观念主义)的唯我论困境,当哲学家们同时试图从这种困境中解脱出来时,主体际性就作为一种问题出现了,其关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当代主体教育的价值追求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交往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占有式主体的封闭性而形成主体间性。用交往理论来分析,可以说教育就是一种交往行为或者说教育过程就是一种交往过程。因此主体间性是内含于教育交往行为的。另外,占有式的主体由于缺乏内在的反思向度而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倡导主体间性对现实主体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可以起到变革的作用,从而使主体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再是一种占有式的工具而是人性丰富的主体。因此主体教育应把握当代哲学的变革方向,紧跟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把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价值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哲学作为我国哲学研究的新领域,其意义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价值世界是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世界,对价值的关注也是对主体的关注,而且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转变都是人与人之间价值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研究人主体性对价值哲学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观念已被教师广泛接受。但课堂教学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难度却非常大。因为这关系到当前考试制度的改革和教学条件的完善等。目前的教学现状是,教师正努力在部分教学环节上给予学生主体地位,或在次要科目上实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这种有限的主体性教学,是新课程发展的必经阶段。它将为主体性教学的全面实施,打下基础,积累经验。本期文章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前主体性教学的现状,涉及当下主体性教学的理论背景,介绍了主体性教学的实践偏差和课堂实例。  相似文献   

5.
“主体”这一概念大量存在于哲学和教育学论著中,两个不同领域的“主体”概念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本文对“主体”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内涵从三个方面作了分析。弄清教育学中的“主体”概念,对于确立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主体际性、主体间性作为一种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方式作出了不同解读,具有普遍意义,对大学生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人与人是一种和谐、平等、共在的关系,他们在交往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表现出主体间性;而主体性、主体际性及其关照下的大学生管理却陷入重重困境,因此,走向主体间性是大学生管理模式建构必然的逻辑选择。  相似文献   

7.
褚凤英 《中国德育》2007,(12):53-56
从交往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二者在活动过程中以共同的活动客体为联结纽带,结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交往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际关系生成的内在根源,交往范畴是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事物只有存在于一个关系或多于两方的总和形式中才具有了哲学范畴的合理存在性。主体际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及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等要素是可以契合的,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际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际模式具有主体间的共同性、共通性和共融性及教育主体对教育环体和教育媒介的渗透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成人高等教育主体际人本管理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建立各主体互动关系为基础,以管理资料为共同客体,以全面提高组织效率,促进组织效益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际成人高等教育人本管理模式具有主体性、全体性、民主互动性、双向互惠性等特点,其实践有利于促进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郑引 《文教资料》2009,(6):181-182
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属性,是不同主体间在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关性和内在统一性.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体性"共生共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主体间性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探讨主体间性视野下师生自我价值的新建构及其彰显.  相似文献   

11.
传统认识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认识论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如何重新理解教育?如何重新界定师生关系?如何实现教育方式的理性转变?本文认为,从主体性教育向主体间性教育的转向是解决当前教育所面临危机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2.
传统教育理论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上,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认识论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而主体间性从"主体-主体"的模式出发,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实现了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从而使主体间性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的转向.  相似文献   

13.
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对世界的过度占有和工具理性的泛滥使人的主体性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为了实现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平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教育也受此影响,在教育目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手段各方面都发生了变革。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视野下的课堂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理论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真理论,是哲学学理的逻辑必然,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和谐相处、智慧生成的终极理念,是现实和未来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一书为我们探索翻译美学,开启崭新的理论维度。本文力图超越旧有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方法,在“主体间性”的视域重新审视文学翻译活动。本文首先质疑传统翻译原则的合法性基础,其次深入剖析文学翻译活动主体间性的哲学基础,即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进而提出文学翻译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蕴涵着德育师生关系的三个基本价值维度:主体间性蕴涵着平等沟通,有利于生成具有正确理念的德育师生关系路径;主体间性蕴涵着理解尊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德育师生关系评估范式;主体间性蕴涵着交互发展,有利于实现本真的德育师生关系的意义互构。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理论受到西方和东方许多学者的关注,当今社会,与主体间性理论相关的教育研究理论也不断出现.从17世纪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到18世纪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再到19世纪和20世纪出现的胡塞尔的“交互主体理论”、马丁布伯的“我-它”关系理论,以及哈贝马斯提出的主体间相互“理解”和“共识”理论,这些西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理论为21世纪我国新一代学者深入研究主体间性理论,丰富主体间性的内涵、特征、作用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主体间性的研究是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通过对主体间和主体间性的讨论,揭示了主体性教育中教育活动实质是人和人的交往实践活动,同时指出教育活动中主体间性的特点及其与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哲学经历了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在这一范式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确立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克服由于自身主客二分带来的弊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主体间性理论的指导下和时代发展的推动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超越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向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论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之关系问题,是价值论研究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厘清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出发,扼要地探讨了价值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多样化与一元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