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有一些专家从教育体制、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等视域宏观纵论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命题,但"微观"向度和具体针对性尚显不足。本文就如何推动经济学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所应坚持的五项基本原则铺成管见,从新的理论解读层面为更好地推动此项工程助力。  相似文献   

2.
国际化与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化还是本土化,这是一个问题。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不应成其为一个问题。因为,努力寻求二者的有效结合,或说寻找其平衡点才是应然答案。对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尤当如此。事实上,在教育资源引进、模式推广、课程改革、师资培养等方面,应然常常只是一种理想化状态。所谓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指将一个事物转变成超越所有本地局部特征的过程。与本土化相对,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消除或隐去个性要素的过程。如为同时保持教育资源的文化情境特性而又跨越地域文化的异质性,教育信息资源的国际化工作往往采用规避个性或规范标识的方法来超…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国理论经济学需要继承和借鉴科学的历史优秀成果,但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实践是进行创新,理论经济学必须把从实际出发作为理论创新的前提,必须把改革实践当作理论创新的泉源,必须把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作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必须把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作理论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二十一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向是“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高等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当担当什么任务与角色呢?从“国际化”和“本土化”两个角度,对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经济全球化,同时也影响到文化的国际化和教育的国际化。文化教育的国际化不是文化教育的全球一体化,它不同于经济的全球化。文化教育也必然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主要是指文化教育的国际交流与融合。全球化带来了文化教育的融合,同时也带来了冲突和焦虑。冲突表现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不和谐,不能相融合;焦虑表现在对外来文化的浸透,本土文化有被融化、被改变,甚至丧失的危险的忧虑。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要自我创新,把世界教育的优秀成果内化为我国教育传统,实现教育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递演嬗变,指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发展中存在的误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构建新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理念,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寻求切合实际的目标,以创新为主题,确立规范的价值与评估标准,合理定位,在实践中选择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对于ESP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化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ESP国际化发展产生的原因,介绍了ESP全球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对于ESP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SP的国际化发展对我国的ESP本土化的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一 《海外英语》2013,(15):41-44
对于ESP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国际化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ESP国际化发展产生的原因,介绍了ESP全球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对于ESP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ESP的国际化发展对我国的ESP本土化的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际化发展与本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化和本土化,是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战略。研究其发展背景与趋势,分析现状与问题,确立开放合作融通创新的发展理念,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品质的职教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和加快中国模式本土化构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向是"国际化"。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高等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当担当什么任务与角色呢?从"国际化"和"本土化"两个角度,对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13.
法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法制现代化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以来,法律的移植和本土化问题已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关于法律国际化与本土化的争论也愈演愈烈。随着中国与WTO的虎来越近,经贸领域的共同规划和共同观念将是必然,法律文化的民族性和固有性也必然长期存在。所以,研究法律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是国内外所有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应结合经济学教学实际,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同时就经济学教学内容,经济学教材、经济学案例如何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如何做到本土化进行研究,以期能使经济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教育国际化、本土化与学校个性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教育的国际化始于高等教育的国都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学术本质,决定了凡是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校都具有国际性的特征。教育的最初发展是为个人和本土(社区、地方和国家)的发展服务的,国际化是以本土化为基础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内在要求。由现代科学技术主导的知识经济的到来,既推动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又要求学校的个性化,即要求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的寻找和设计面临着两个无法回避的选择:一是对西方法律的接受和移植;二是对中国传统法律的继承和创新。我们必须认识清楚中国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移植与继承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尊敬的各位嘉宾,尊敬的主持人,非常荣幸参加今天的会议,我今天想讲的题目是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改革的丰硕成果,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提供了广袤的土壤和良好的机遇,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学教育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方面要传播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知识,让中国经济学的研究迈入国际化的轨道,另一方面是立足中国的现实,培养把中国的经济实践升华为经济理论的人才,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为此,2005年6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梁晶工作室等八家单位共同发起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在中国经济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时隔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梁晶工作室于2006年3月18日再次组织召开了“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之二,主题为“现代经济学教育:共性传承与个性彰显”。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等多位中外经济学家共聚一堂,着重从现代经济学教育理念出发,以全球视角审视中国的经济学教育,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体系等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要问题。征得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同意,本刊将研讨会有关内容择要整理发表。会议主办方希望通过研讨会的开展和宣传,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早日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法治之路该走向何方,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全球化对中国法治的影响、法治本土化、中国法治的发展之路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实现教育现代化要较多地考虑经济因素,考虑社会现代化和工业发展的要求。但是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它不能仅仅作为实现社会现代化和发展经济的工具,而应该考虑人的发展。一方面注重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要顾及人的素质的提高。随着经济差距的缩小,后者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所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然要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同时也要考虑我国的文化传统,也即面临民族化或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矛盾。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在学习先进国家的基础上,而且要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国际化,但是在学习的同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国家的民族性和国情需要。总之,教育现代化就是古今中外融合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