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玉 《教育探索》2006,(9):F0003-F0003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幸福,这一论点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沙洪泽教授的专《教育——为了人的幸福》一书中得到了系统地阐述。这是率先人伦理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多角度对教育这一概念深刻内涵的全新阐释,读来既觉振奋,又颇同感。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归宿是生活,生活的追求是美好与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的思政课,构建灵动、激情、和谐、诗意的幸福课堂是教师的不懈追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立足师生幸福力提升,从生活情境、深度参与、多元评价等维度,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效能感、归属感。  相似文献   

3.
今天的大学生,除了应对找工作的艰难,还有找工作过程中的"茫然"。前者一定程度上是就业大环境使然,而后者则暴露出中国教育中的一个软肋,那就是生涯教育的缺失。被推向市场的毕业生们获得了选择的自由,却缺少了生涯规划的自主,"茫然"背后也给了中国教育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在我们的道德教育中不乏"感恩"的内容."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在以往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和弱化了"感恩教育",使"感恩"没有成为众多青少年自觉自愿的行动.正因如此,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必要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热衷幸福而避谈道德的时代,有必要厘清道德与幸福的关系。幸福与道德有互通的一面,即"幸福的道德性"和"道德的幸福性";幸福与道德也有相异的一面,即幸福比道德"宽广",道德比幸福"坚强"。幸福和道德都与教育相关联,关联的方式也呈现出既相通又相异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为幸福的教育"与"为道德的教育"、"幸福教育"与"道德教育"、"幸福的教育"与"道德的教育"等不同维度的互通与相异上。  相似文献   

6.
幸福和教育是密切关联的,幸福应该是教育的目的,好的教育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幸福。幸福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幸福。幸福教育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知识、幸福技能的传授是必要的;幸福品质、幸福人格的养成是必须的;幸福教育的实践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关涉人生的教育,必然要关注并增进人的幸福。古希腊教育理论从人的完善与德性出发,内在地把教育与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的教育以自由的概念置换善的概念,而消解了教育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性。重构教育与幸福之内在关联性的可能性在于,一方面看到善与幸福的不可分离性,另一方面则要努力实现教育的伦理关怀,使教育获得道德上的完善。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教育的核心目标,也应当是教师职业生活应有的样貌。但当前中国的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的压力比较大。教师的职业幸福是学生幸福的前提条件,是幸福教育的源泉。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融合发展的结果,是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统一的产物。为了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要坚持内部突破与外部推动两条路径的融合,以职业理想为动力,增强自我效能感;以专业成长为阶梯,实现内部突破;以社会支持为保障,感受关怀愉悦感;以组织文化为激励,促进教师职业幸福。  相似文献   

9.
谈论幸福教育,首先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何谓幸福教育?从形上之维来看,幸福教育应该是符合人的自然状态和天性,遵循德性的要求,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教育。二是幸福教育何以可能?从形下之维来看,幸福教育首先要体现为一个师生精神愉悦的过程,其次要有一套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最后要建立一个科学可行的幸福教育指标测量体系。三是我国的幸福教育如何得以实现?幸福教育的实现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制度、教育的方式方法等等,但从我国来看,当下最为关键和根本的在于党的执政理念、领导方式的转变以及国家整体改革的顺利推进和教育治理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傅斯年只活了55岁。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从进入北大读书开始.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学。他先后出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大教授.北大代理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他的教育生涯的顶峰是1949年至1950年任台湾大学校长期间,把一个颇为混乱的大学整顿、引导进入正轨.  相似文献   

11.
教育怎样关涉幸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幸福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价值,幸福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这是毋庸质疑的,关键在于,我们期待教育关涉何种幸福.作为精神成人的活动,个体德性的发展与人格的完满乃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正因为如此,教育乃是经由德性的引导与人格的卓越来通达个体人生的幸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就应该贬抑当下教育过程中的幸福体验,但我们需要警惕在当下教育回归生活的语境中把幸福问题庸俗化,教育不仅需要回到生活,更需要引导生活,超越生活.  相似文献   

12.
温婷 《中国德育》2008,(2):17-19
幸福是个体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所获得的一种体验。人获得幸福体验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幸福教育可视为在知识上科学“求真”、在品德上积极“扬善”,两者完美统一,最终达到“唯美”境界的教育。只有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幸福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功利性与审美性是我国传统教育呈现出的鲜明特点。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教育的功利性并没有因为走进现代而被削弱,而教育的审美功能却日趋黯淡。学生幸福,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功利性与审美性二者关系的调和上,而要实现二者关系的矛盾统一,审美教育是重要手段。审美教育是以教育的审美性为"先天条件",以审美活动为"媒介",以培育"审美的人"为目的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幸福之德育与德育之幸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时期,人们在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丰富的物质与闲暇的同时,幸福感却没有同比例地增长,甚至更多了人生意义的失落,多了病态幸福的危机;德育必须反思自身,在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科学地进行幸福的德育教育,使德育变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幸福观、体验幸福、培养幸福能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关于幸福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是学生学习与学校发展的基础.而今天我们学校把一些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本身变成了目的来追求.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建构"幸福教育"的两个体系是:其一,让教师拥有一种物质、精神和心灵的幸福生活.因为孩子的幸福观、幸福品质和幸福能力主要从教师那里获得.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其二,不仅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童年,还要拥有一个幸福人生.所谓幸福童年,指快乐的校园生活;所谓幸福人生,是为孩子今后人生走向构成完整而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人生基础.幸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在这种体验过程与追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对幸福拥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需要他们具有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儿童的幸福则是快乐的现在与美好未来的结合。教育要促进儿童的幸福,必须处理好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通过儿童的生活和活动把儿童的现在与未来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儿童认识自己未来的意义,引导他们向着未来发展。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对如何处理儿童的现在与未来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我们认识教育促进儿童幸福的条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论生命视角下的幸福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芳 《中国德育》2008,(1):17-20
幸福是人生美好的主题,是人之追求的终极目的。幸福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实现人对幸福的追求并在追求中获得幸福。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之幸福的特殊价值就在于为幸福的实现奠定生命基础。教育应把幸福作为对人生命关怀的终极着眼点。幸福教育要始终立于人的生命基础之上,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在自由而互不妨害的条件下,人们所追求的满意的生活。平等、宽容、自主、自由是民主守护的核心价值,民主为幸福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有助于幸福生活获得的民主社会和民主的生活方式,最终只有通过民主教育才能形成。以培养民主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民主教育有助于幸福的获得,在教育过程中采取对话、协商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幸福教育生活的获得。  相似文献   

19.
“教育-智慧-幸福”构成人类生活的一种基本链条。追求幸福生活需要人的各种智慧,而教育是通过知识促进人智慧发展,提升人智慧力量的活动。但现实的教育并不必然指向智慧、通达幸福,大量背弃智慧和幸福的教育实践活动,阻隔了人们通过教育得享幸福生活的愿望。为此,教育要回归生命智慧,在“转识成智”中收获幸福;提升智慧力量,通达幸福;追求智慧人生,得享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