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精英高校的招生制度十分复杂,与我国招生制度差异甚大。从招生标准上看,非常多元而且有层次之分,从录取方式上看有提前录取与常规录取。提前录取既受到精英高校的青睐,也受到学者的批评。精英高校招生行为受其价值取向的指导,通过多样化的招生评价标准和二元化的录取方式选拔具有学术潜质、领导能力、挑战精神并充分利用资源的申请人,为社会培养精英。美国精英高校的招生是多方主体博弈的过程,在各方激烈的竞争中,有些问题开始出现,例如:教育不公平、招生标准的负面导向作用。这些都促使美国精英高校不断尝试改进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2.
高校招生制度是由其构成要素既作为价值主体存在又作为价值客体存在所构成的价值系统,这个系统中存在着价值冲突、价值异化及价值单极化的可能。以举办高等学校者公平分享高校招生录取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可以建立基于价值共生的高校招生制度,从而为高校招生确立大学的高校招生标准、政府的高校招生标准、公民的高校招生标准及考生的高校招生标准等四类招生标准,为考生自主选择高校录取标准提供充足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公民、大学、考生及政府之间良性互动,有效防范价值冲突、价值异化及价值单极化的发生,解决现行高考制度面临的诸多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科学选才是高校招生录取改革所坚持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如何实现人才选拔机制的优化与科学化,既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又是检验高校招生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高校招生目前所采用的"以分录取"原则,由于其自身的不合理性已被众多人士所批评。如何对这一原则进行改革,完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成为本文所探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公平是高考招生录取的核心价值观,但是中国当前的高考招生录取的制度设计却陷入价值缺失的困境.作为高考招生录取制度设计主导者的政府,应通过制度重构确保高考招生录取过程中教育公平价值的回归.文章将从高考招生录取的价值基点、现实困境、改革策略三个层面阐释高考招生录取的制度重构之路.  相似文献   

5.
追求教育公平是高考招生录取的核心价值。作为高考招生录取制度主导设计者的政府.应通过制度重构确保高考招生录取过程中公平价值的回归。文章从高考招生录取的价值基点、现实困境、改革策略三个层面阐释高考招生录取制度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美国高校招生的公平与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与效率是各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两难选择,对教育公平与效率的不同理解决定了高校招生录取标准采用同一尺度还是多元尺度.美国高校招生制度的发展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导向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体现了公平的价值取向;而高校追求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选拔效率.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发展的经验可以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也随之进行了系列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于高校招生录取的调控方向和方式方法的公平性一直持审慎态度。智能技术加持下的高校招生录取流程有利于形成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新思路,有助于利益相关者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更好地保障高校招生录取的公平性和科学性。针对目前高校招生录取存在招生计划精准分配难、招生标准合理制定难、录取机制灵活调整难、学生评价准确无误难等问题,相关部门可通过建设考生数据库科学制定招生计划、应用智能平台制定可行的招生标准、凭借智能操作系统优化录取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完善学生综合评价,防控高校招生录取的公平性风险,以保障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高效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8.
高校招生录取模式改革中的投档方式和录取标准是高考改革的关键和难题。现有高考招生采用“一档一投”录取模式,存在录取标准过度依赖高考总分、高校缺乏招生自主权、专业调剂或退档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综合评价招生规模小、成本高等问题。福建省艺术类本科批“一档多投”录取模式试点,为现有招生录取模式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据此提出的专业类多元匹配录取模式可能是适应普及化阶段高校招生需要的理论模型,该模式变单一总分标准为多元录取标准、“一档一投”为“一档多投”,有利于促进高校选才。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招生考试改革,重点在于改革价值取向和内容体系。在改革的价值取向上,必须注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树立多元的智力观和人才观,构建多维度的人才评价制度、多元化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在改革高考的内容和体系上,必须探索和建立起一套能够全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新的高考内容和体系。  相似文献   

10.
受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影响,美国高等院校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招生录取政策工具结构,它集中体现在招生录取政策、招生录取标准和招生录取方式三个方面。美国多元化招生录取政策在发展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高等教育参与度,促进了高等教育公平。我国在招生录取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积极引入基于需求的市场性政策工具,规避强制性政策工具风险,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充分释放招生录取制度改革能量。  相似文献   

11.
自主招生制度是大学准入制度的核心之一,在大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受政治体制、法律传统、社会形态的影响,哈佛大学与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制度各有千秋。在招生机制上,哈佛追求学术独立,复旦注重政治功能;在招生标准上,哈佛强调能力,复旦侧重水平;在招生程序上,哈佛崇尚自治,复旦偏重法治;在招生来源上,哈佛取向开放,复旦看重地域;在招生考试上,哈佛主张多元,复旦倾向统一。总体而言,哈佛大学自主招生体现出大学自治的特色,复旦大学自主招生则具有政府主管的倾向。通过对二者的比较,为进一步优化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作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高校招生标准的变迁主要体现在平衡高等教育导向与高中教育导向、兼顾学业因素与非学业因素、兼容统一性因素与特殊性因素三个维度。高校招生标准三个维度的阶段划分在时间上大体一致,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之前为第一阶段,2014年启动新一轮高考改革之后为第三阶段,两个时间节点之间为第二阶段。高校招生标准在三个维度均呈现出从正到反再到合的演变规律,分别经历了高等教育导向、高中教育导向、平衡教育导向三个阶段,学业因素与政治因素博弈、过于依赖学业因素面临严峻挑战、系统整合学业因素与非学业因素三个阶段,统一性因素与特殊性因素“共处”、博弈、兼容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认为追求升学率就是追求教育效率,并以追求效率与追求公平是两难选择为由放弃了教育的公平价值取向。然而,追求升学率只不过是教育效率中物质生产效率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教育效率的全部。造成这种认识偏差是经济学视角下看待效率的结果。退一步讲,就算升学率是教育效率,单纯追求效率的教学既忽视目的合理性审视,又忽略手段合理性。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产性事业,就会追求效率,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福利性事业,就会追求公平,但追求教育效率还是教育公平只是工具主义语境下的两难。在教育本体意义上,教育是一种成人的关心意向,教育的本体功能是关注学生的差异、关心学生的不同需要。在教育本体功能上,教育效率与教育公平具有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从本科招生信息可以发现,一个有效的大学评价,需要引导和激励大学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这些大学评价的目标导向分别是:以学科与专业评价为基础;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业绩评价为立足点;以大学的声誉与制度建设评价为整体指向。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评析美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招生标准的多样化体系,以及选择性招生大学的综合性录取标准和美国高校招收黑人等少数族裔群体的特殊政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10年开始,北京大学等15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开始教育博士专业学位(Ed.D.)试点招生工作.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新型的博士学位.在研究了15个试点高校的招生简章、相关招生政策、文件及结合招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中突出的几个问题:招生指标调控过紧、招生领域如何逐渐开放以及与教育硕士招生领域的衔接、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不明确、入学外语水平考试如何把握、招生宣传的重点、招生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认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需要结合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学校发展来进行.  相似文献   

17.
英国公平入学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教育市场化改革,冲击教育公平,尤其影响学生平等入学,于是政府对教育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制定法律,保证入学公平;设定准则,确保遴选公正;形成机制,构建公正系统;提起申诉,实现公平入学.这些政策举措值得赞赏,也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diversity at universities ha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over the past 150 years, many groups are still under-represented relative to their proportio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itiatives to improve diversity have included the increased use of entry pathways other than direct admission from secondary school. As admissions via these alternative entry routes have increased, concerns have grown that alternative-entry students are not well prepared for university study. Here, we describe the outcomes for students entering university via one alternative entry pathway and compare them with those of students entering from secondary school. We used quantile regression with restricted cubic spline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ary school performance (quantified by the Australian Tertiary Admission Rank; ATAR), pathway of entry to university, and performance during first year university. Entry pathway significantly affects the conditional distribution of first-year mark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is largely confined to students entering university from secondary school (Year 12 entry), rather than from an institution for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TAFE). Concomitantly, for any given ATAR, the risk of failure is higher amongst Year 12 entry students than among TAFE entry students. The results have substantial implications for changes in admission criteria and for the public funding of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19.
教育博士作为一种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研究型的专业人员",专业性体现为实践性。基于实践性的教育博士基本价值定位,教育博士的招生应重视对考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考察,以实践需求为导向,设置实践性课程,教学上注重反思性实践,开展行动研究,把实践、反思与研究结合起来,反思实践、研究实践、为实践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与教育学博士的趋同,保证教育博士的专业性,提升教育博士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 new college admission policy will be implemented in Taiwan in 202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mission criteria and college success. Data was obtained from the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Database; a sample size of 8443 students from 156 universities was used in this study. By using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is study tested a research model that included factors such as motivation,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 high school achievements, and college success. The findings revealed that the General Scholastic Ability Test scores (in Chinese, English, Social Studies) and high school average academic grades a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college success. A student’s motivation to complete a certain major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the quality of student effort and influence college success. 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ome admission criteria and provid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olicy-makers, school administrators, students, and par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