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宽容:国家与公民社会良性演进的理性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政治生活中最具根本性意义。中国传统国家与社会合二为一的关系表现出政治的本质特征是政治不宽容。国家与社会的适度分离,遵循政治宽容的原则分别建构自己的内在规则和价值,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由中国进入现代生活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境遇所决定,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需要依靠国家生活的主动“范导”,在宽容的基础上锻造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国家与社会互相承认对方的合法性,互相支持与互相授权,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不再是此消彼长而是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2.
现代公民精神是公民主体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统一。培育现代公民精神能够防范公民无序政治参与和政治不参与的滋生,促进法理型政治统治类型的发展,进而促进理性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行政生态学关注研究对象的环境影响,行政生态视角下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具有里格斯描述的过渡社会的特性。本文从行政生态视角阐述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困境,分析了其困境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改善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4.
5.
孔令启 《广东教育》2008,(11):68-69
知识梳理 1.我国的国家性质 (1)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1950年创刊到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这段时间的《世界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此时期《世界儿童》的使用元素与具体内容,探究《世界儿童》中的公民教育为何会超越民族国家的框架,以及是如何超越民族国家的框架,形成自己特色的.  相似文献   

7.
汤乐 《文教资料》2010,(9):146-148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作者运用学科专业知识、最新课程理念,结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政治生活》第八课第二框进行解释,评析其优缺点,并就完善课程设计和开展教学提出建议,以求共享。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培养公民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通过分析中学《思想政治》教材,我们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中学生进行公民教育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4年),突破"文革"思想的禁锢,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秩序的意义。第二阶段(1985-1994年),我国首次开设"公民"课,深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民主制度、政党制度等思想。第三个阶段(1995年至今),从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明确提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较为全面地说明我国公民和国家的关系。现阶段公民教育在结合中学生的学校生活,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上,以及倡导以契约为基础的人的自由和独立个体的成长等方面,还有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张丽姗 《广东教育》2010,(10):50-52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和人民民主的特点不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0.
"博客"因其独特优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丰富了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博客"运用存在价值认识多但实际运用少、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博客"建设缺陷明显、 "博客"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鼓励师生"博客"、加强"博客"文明教育、实现"博客"与传统教育方式的融合等实现"博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厘清国家、民族、公民三个支点间的逻辑关系来把握爱国主义的内涵显得尤为必要。爱国主义中的国家概念是民族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民族是爱国主义的族群栽体,加强公民教育是现代爱国主义的理性诉求。  相似文献   

12.
公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表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已显示出了其局限性.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转变理念,确立"公民教育"的基本定位,实现向公民教育的转轨,为公民教育服务,以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业培育所需的合格的现代公民.  相似文献   

13.
朱蕾  张攀攀 《文教资料》2011,(33):121-122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面对现代社会的困境和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教育目标、价值取向及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其发展方向就是培养具有独立、自主、民主、平等精神的现代公民,公民教育成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维度看,“公民社会”只是一种处理国家、组织与个人三者关系的机制,一种社会运作体制,一种社会管理(治理)模式,一种社会建设目标。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无论从概念上,或是从价值观上,还是从社会实践上,都不宜把“公民社会”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维度看,“公民社会”只是一种处理国家、组织与个人三者关系的机制,一种社会运作体制,一种社会管理(治理)模式,一种社会建设目标。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是其核心价值观。无论从概念上,或是从价值观上,还是从社会实践上,都不宜把“公民社会”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公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社会的主题词汇,尊重公民、培养公民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理念,"公民性"正是这一理念在道德教育中的体现,并且与当代德育改革提倡的"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方向相符,因而日益成为当代德育发展的一种趋向。  相似文献   

17.
博客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能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网络阵地,作为高校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须高度重视博客教学平台的独特功能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据200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内不少城市同时刮起了一股在青少年中打造“未来精英”之风;与此同时,宁夏的一个“吃苦夏令营”却因报名人数太少而不得不取消。对此,很多人认为这种“精英”之风不可助长,理由是孩子的吃苦精神最重要,应该让他们多去参加“吃苦”夏令营。可是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公民社会是西方经验反复印证了的规避“国家主义”风险的有效公共领域,其卓越的实践功能自然地吸引了以探寻社会良性运行为旨趣的大批中国学者的关注。在认定公民社会是个“好东西”的价值预设与“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理论预设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了对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的诸多研究。但由于在概念理解中隐没了“公民”的存在,在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必需”的问题上遗忘了其对中国公民主体性觉醒的意义所在,致使在解答“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时,只能单纯围绕“自上而下的建构”还是“自下而上的演进”进行学理性的剖析,却无法在具体实践中给以足够有力的指导。究其原因在于研究过程中“行动者”的缺席,即缺乏对“行动者”及其“行动逻辑”的凝视与关切。引入“公民行动者”的分析范畴,就是以对公民社会构成主体“行动”的关切冲破“国家——社会”固化分析框架的藩篱,并以行动后果可能存在的意外性和偶然性修正有关公民社会的乌托邦预设,同时通过对中国人和西方人行动逻辑的比较检视公民社会在中国的适用性及对中国社会的意义,从而对中国公民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做出更具说服力的解答。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的中国定位了新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打造,离不开合格公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管理者与建设者,公民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成效。众所周知,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是大学生得到知识最主要的途径,也是高校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合理运用2018年版新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对大学生公民意识进行嵌入式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