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战后农业发展趋势的基本特点二次大战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其形势日显严峻。这突出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增长赶不上消费增长战后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始终超过人口的增长速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1974—1984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总生产年平均增长2.5%,其中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3.3%,均高于同期2.1%的人口增长速度。人均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长1.2%。但是,生产的增长落后于消费的增长。在此期间,粮食增产速度不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信息》2003,(1):42-42
据最新的温室试验显示:水稻由于转入了两个在微生物和昆虫体内合成的基因后其抗旱和抗逆性得以增强。如果这些品种能顺利通过田间试验的话,它们将大幅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和经济收入。 对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责难之一是:生物技术主要是为有钱的农业企业谋利益。为了反对这种责难,工业界已研究成功了含维生素A的“金色稻米”。由于普通大米几乎完全不含维生素A,“金色稻米”对解除发展中国家儿童大量存在的夜盲症及发育不良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人口、国民经济、农业经济、生产技术及政策角度分析了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典型国家化肥消费和这些因素的关系。从化肥消费强度和消费系数角度深入分析了各个国家发展的特点。结果表明世界主要国家化肥消费都随人口增长速率的增加而增长,反映出人民基本粮食和营养需求对化肥需求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化肥应用领域已经扩展到化工、渔业、林业、牧业等多个领域,我国传统农田使用比例已下降到85%。各个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化肥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巨大,发达国家已走上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每万元农业GDP的化肥消费已降至lt纯养分,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度仍高于2t纯养分,且磷肥和钾肥的需求还在增长。从弹性系数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化肥需求仍呈等比例增长关系,说明农业经济对化肥过度依赖,其原因是技术发展较慢,单位养分的生产力水平和整个国家的养分再利用水平太低。但从欧美的经验来看,中国提高技术水平、转变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很大,而且在不长的时期内完全有可能实现,但取决于政策因素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长期遗留着封建社会那种自给自足与半自给自足的简单交换关系,农民的生产劳动提供给社会的剩余产品非常有限,商品性生产十分薄弱。这种自给与半自给经济基础导致了中国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比城市来得缓慢。在中国这样一个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大国,  相似文献   

5.
我国贫困山区粮食生产不足,农民生产开发行为的基本模式是争取粮食自给。除劳动外,这些山区资源投入水平很低,因而边际报酬高。利用生产函数可以准确揭示山区资源与产品的开发潜力与经济效益。山区生产优势是林特产品。然而只有首先做到粮食自给,才能有效开发林特产。贫困山区的农业开发策略是提高粮食单产,退耕还林。本文提出妥善安排长周期林业生产与短周期农业生产的3项经济准则。利用系统动力学协调包括数百函数与变量的开发目标、资源与产品的关系。使制订的开发方案有较大的实施成功率。并据此提出适应贫困山区开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有权威预测,世界农业设备需求的年增长率至2016年预计将达6.7%,销售额将增至1735亿美元。该增长将主要得益于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巴函和印度)销售额增长的推动。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经济成功的基本经验,也必将是中国赖以崛起的终极方式和根本选择,它也是一个以全球为范围的趋势。在历史上,城市化是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的自然结果,与它们的工业化进程紧密相连;现在,墨西哥、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迅猛,城市化率分别达到80%、82%和30%。  相似文献   

8.
汪蕙 《华夏星火》2021,(1):24-29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十七连丰",全国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完全自给.但从中长期看,粮食供求仍将处于一种紧平衡态势,14亿人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要更好发挥科技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必须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9.
<正>墨西哥从1960年推广布劳格的矮秆小麦,短短3年间达到了种植面积的35%,总产接近200万吨,比1944年提高5倍,开始部分出口。1966年,印度实施绿色革命发展战略,从墨西哥引进高产小麦品种,同时增加了化肥、灌溉、农机等投入。到1980年,印度粮食总产量增加2倍,由粮食进口国变为出口国。绿色革命的成就是史无前例的,在推广绿色革命的11个国家中,水稻单产20世纪80年代末比70年代初提高了63%。在某些国家推广后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辅助农药和农业机械,从而解决了19个发展中国家粮食自给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从一个粮食不能自给的农业落后国,变成现在"欧洲的厨房",靠的是国家制定的正确的农业发展战略,靠的是高科技的支撑,靠的是集约化的农业组织模式。以色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模式可以给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与印度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十分类似,虽然总体水平印度要落后于现在的中国水平,但某些方面印度却走在前列,很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如IT业,制药工业等。印度某些行业从一开始便是有序化发展,而中国某些企业却陷入了无序化的竞争中。无论从环境、资源的角度,还是从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对吸引外资的影响看,中国都面临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和印度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肥料技术、灌溉技术、机械化耕作技术促进了农业的不断发展,满足了急剧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而现在,有些人认为农业技术的下一个突破点将来自数字世界. “我们正处于下一代农业革新浪潮的技术风口,我们称之为数字农业.”气候公司(The Climate Corporation)的总裁Mike Stern说,“在过去的五至七年中,农业正在经历真正的数字化,就像我们的社会所经历的那样.”  相似文献   

13.
袁野 《华夏星火》2010,(3):73-74
印度现有人口11.48亿,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其耕地面积为1.2亿公顷,约占其国土总面积的45%,居亚洲之首。近50年来,由于印度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印度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粮食供应基本实现自给。印度农业生产发展措施和经验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4.
据重庆市农业委员会介绍,"十二五"时期,重庆市的粮食、生猪、蔬菜等基础产业稳定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年均增长10%;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32.9%. 在刚刚过去的第一季度,重庆市农业延续"十二五"期间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5.66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农业增加值147.98亿元,增长3.9%.  相似文献   

15.
《华夏星火》2011,(12):42-43
中国农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转型,这次转型是历史性的中国现在就进入了产业链发展的阶段,尽管现在还处在发展的初期,但是它将成为一个主流。对此判断是,我们国家的农业正在加快朝向生产的专业化迈进”  相似文献   

16.
日本受资源禀赋限制,依靠本国资源实现国内粮食自给不现实,部分品种供给不得不依赖进口.日本在实际操作中,采取的对策是“有保有放”,对于本国主要生产的、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核心的大米,要求确保自给,并采取各种手段限制大米进口,对其他粮农产品则基本放开进口.日本政府通过与粮食出口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稳定粮食进口,采取官民一体的海外投资模式实施海外农业战略,鼓励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渗入主要产粮国和全球主要粮食贸易网络,保证其粮食的稳定供给.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个真正的世界性计划. 野生植物数量最多的国家是巴西、中国和印度,而野生植物最集中的国家则是阿塞拜疆、葡萄牙和希腊.在世界人口增长超过90亿的情况下,这种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交叉育种项目可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8.
近日,“米荒”正在危及全球粮食供应,世界范围内出现粮食紧张局势。中国、埃及、越南和印度,这4个大米出口量共占全球1/3的国家,今年以来已通过关税等手段收紧了大米出口。4月1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世界粮食供应危机已达警戒水平,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更早就发出警告:世界上有33个国家可能因国际食品和能源价格的高涨而面临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19.
农业和粮食在最近的50年中,全球人口增长了 132%,而产粮土地面积的增长只有19%。到2050年,世界上人口增长最快的大国——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和伊朗的人均种粮面积将缩小到不足1950年时的1/4。未来的农民不但种植粮食而且种植疫苗。“分子农业”将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培育出能产生疫苗、化学药品和生物降解塑料的植物。来自  相似文献   

20.
引言在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与高技术开发的规模与进程,取决于国家的投资能力和社会认识水平。前者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后者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短期内在这两方面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是不现实的。然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愈来愈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开发了。例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在中国,已经把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开发认为是发展国家科学事业的基础和“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以中国而言,经费的投入和科学家的投入在这两个领域都形成了一定规模。目前的情况是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已占本国科研投入的7%,高技术开发投入占13.11%,两者合计已占本国科研投入总数的20%以上。在人员投入上更是一个相当数量的中国科技精英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