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由于人们常常把信仰等同于宗教,信仰问题长期成为理论研究和宣传的一个空白。“法轮功”事件把科学与信仰问题重新提到了人们的面前。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信仰意识的状况,对加强党的信仰建设问题进行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一定的影响,庙宇为人们的信仰是提供一个立足之地。南宁五通庙虽是个小庙,但是它浓缩了老南宁人的信仰,水神、佛、文武财神、送子神等信仰都能从庙里的神像了解到。这说明民间的信仰是多元融合的,信仰是有一定的现实功利的。这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施、社会结构的改变、人们的信仰心理的改变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社会哲学的角度,通过对信仰在人类精神发展中所处地位与作用的考察,阐释了信仰在人类精神中所居的家园位置,以期唤醒人们对信仰研究的重视,并为重建信仰找到几条可行之途径。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的形成与法律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法律成本的降低在某种程度上对法律信仰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而法律信仰的形成有利于降低法律成本.法律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人们对法律信仰中所蕴涵的法的公平正义和利益保障精神的感知,使得人们对法律由信任到信赖,乃至信仰;法律信仰的形成降低了立法成本、司法成本、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等,最终使得法律成本的降低,有益于法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起与壮大一定程度上是靠人们对"上帝教"的信仰,但是,太平天国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对这一信仰与理想的放弃。由于其虚幻的信仰,无法实现所谓的"天国"理想。重新审视这一信仰与理想的悲剧有助于我们确立更科学远大的信仰,指导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期,需要人们承受种种不适应。它在瓦解人们原有各种价值观、伦理观与社会观的同时,并没有及时整合出新的信仰、价值观与伦理道德等社会底线共识。信仰是人类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作为文化的灵魂,信仰决定着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并构成该时代文化成就的本质特征,对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在以共同信仰为指导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个人信仰,进行共同信仰与个人信仰的完美整合。  相似文献   

7.
一、加强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信仰是做为社会主体的人们在心灵意识上信奉和仰慕并长期坚持且加以捍卫的根本信念。科学的信仰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国家的灵魂,是支撑人的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科学的信仰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信仰是对灵魂的关爱,它是促使人们不断改造精神世界,在思想上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动力源泉,是激发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支柱。没有信仰的人的灵魂是迷失的灵魂,没有信仰的民族是灵魂迷失的民族。让每个人都有信仰是开发人生潜能的心理基础,人有了信仰,  相似文献   

8.
信仰缺失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何为信仰 所谓信仰常常与宗教联系到一起,以为本文主要是探讨宗教与道德教育的某些关联。其实不然,我所指的信仰是广义的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具有长远的、终极的意义或价值的向往、追求,甚至身体力行的一种信念,表现在社会中主要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状况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9.
信仰本身是有价值的,也是值得尊敬的。没有人天生就有信仰,或轻易地确立起坚定的信仰。人们需要信仰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安定与坚强,现实生活中这种需求是迫切的,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信仰显得更加重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正确的信仰的难度越来越大。到底什么是信仰?我们应该信仰什么?如何解决信仰中存在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本刊编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建军教授。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信仰面临严重危机。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的笃信与敬仰,是实现道德自律的内在机制。道德信仰的实质是人们对人性和生活的一种价值承诺。通过价值承诺,人获得了内在的尊严与价值,生活获得了自身的意义。道德信仰危机导致人们对道德的否定和摒弃。传统道德的合法性危机、道德需求的萎缩、社会支撑系统的脆弱等严重损害了人们的道德信仰。要重建道德信仰,就个人而言,必须养心立德,提高道德能力;就社会而言,必须弘扬传统美德,强化道德的社会支撑,维护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1.
徐贲 《学习之友》2013,(11):14-14
今天,绝大多数人不再盲目地接受来自传统或宗教、政治教义的信仰,而是用理性来思考和判断信仰的内容和合理性。 在西方,人们一般是在宗教信仰的意义上说“信仰”,而在中国,人们大多数是在伦理和道德的意义上说“信仰”。这两个意义上的信仰虽然不同,但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2.
信仰是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领域,信仰建设在人们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下十分重要。信仰的概念、历史和现实三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澄清。在马克思历史观的视野里,信仰是属于上层建筑的存在,虽然信仰一旦生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归根到底来说信仰的生成与演进是受经济基础决定与制约的,随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而改...  相似文献   

13.
中国鸟信仰的形成、发展与衍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寻中国鸟信仰的生成,是对中国化原点探索的又一次尝试。中国远古江南先民的稻作生产方式导致了人们对鸟的崇信,鸟信仰衍变构成的中华化丰富发达的鸟信仰系统,几乎渗透到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对信仰的追求面临异常复杂的情况。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科学的信仰,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只有正确把握科学信仰中理性与非理性的辨证关系,才能在社会实践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使人们确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15.
信仰是人们对社会和人生终极价值目标的追求,是现实精神生活的依托,是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信仰问题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本文从大学生的信仰迷失问题开始研究,通过分析信仰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对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提出了具体路径。以期帮助他们塑造新时期的价值观念,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法律信仰的形成需要一系列的基础性观念为前提,这些观念主要有:对法律的信仰就是对人民意志的信仰、对真理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也是对人们所珍视的平等、自由、人权、民主、正义等价值的信仰;法律信仰为公民监督国家权力,捍卫自身权利提供精神动力,也为公民个人享有幸福生活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 ,法的本质并不是像人们过去所理解的是立足于对社会的现实关系的维护 ,而是立足于对人们的社会关系及相应的社会秩序的“应当”的牵导与维系。就是说 ,法的本质不是“现实态”,而是“理想态”。法据此与信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信仰与法都是社会控制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信仰是立法的精神基点 ;信仰是遵法的精神底蕴。信仰支撑着法 ,法实现着信仰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是我国历史变革的重大转折点,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我国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和整体体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剧烈的社会变迁对我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逐渐变得多元化,其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也与日俱增。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变得越来越陌生,有些人甚至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有怀疑态度。当前中国正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有不同程度的怀疑态度。因此,我国应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信仰,作为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而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大学生正处在科学信仰的形成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真分析他们的信仰状况,制定出明确的信仰教育对策,以其引导大学生逐步自觉地树立起科学的信仰。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即关于法律的信仰或法律领域中的信仰,指人们对某种在其看来具有普遍价值的法律观念抱有深刻信任的情感状态。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灵魂,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内在动力。我国法治建设的困境首先表现为法律信仰缺失。法律自身的公平正义、自由人权、效率利益和保障救济特性是它成其为信仰对象的基础,法律信仰的形成需要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