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年是实行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第一年。从六所部属师大招生情况获悉,免费师范生受到考生、家长的普遍认同和欢迎,报考踊跃,生源质量整体好于往年。2007年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实行提前批次录取,目前已经完成1万多人的招生计划。  相似文献   

2.
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于2007年5月正式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这一制度的实施对于教师教育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为了更有效地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促进教师教育的发展。还应该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健全约束机制,以增加违约成本遏制违约行为;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从情感上留住优质人;加强对服务期限研究,制定细分化的服务时间段,更好发挥服务期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家从2007年秋期开始对部属师范大学的师范学生实行免费,这一政策充分体现了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政策的执行对于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职业具有示范性意义。但是,就师范生的总量和基层就业的分布看,这一政策并没有惠及到真正在基层农村学校安居乐业的主力军——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作者提出了部属师范大学师范学生免费教育的"喜"与"忧"这一命题,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政策效应的"喜"和地方师范院校发展的"忧"。  相似文献   

4.
2007年5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发布实施,确定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十年以上,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这一新举措使我国的师范教育出现了历史性转折,结束了自1997年以来我国大学招生并轨后所有师范生教育都收费的历史,恢复了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实施过的师范生补助教育的政策。这一应时之举,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高度重视,更是一项意  相似文献   

5.
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培养特色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免费师范生的顺利入学,如何将他们培养成优秀教师成为关注的焦点。最近,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公布了培养方案,其基本取向是充分利用各校现有资源为国家培养一批“基础教育高级专门人才”、“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文章分析这些培养方案的共同特点,从中得到启示,以期为今后免费师范生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大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免费师范生政策在为部属师范大学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与部属师范大学自主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培养免费师范生使部属师范大学的办学成本提高,对学校自主发展规划的实现和对就业率及声誉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可以从督促政府及时为学校提供支持,明确部属师范大学服务社会的责任,以及提高免费师范生就业后的经济待遇这几个方面入手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7.
《广西教育》2011,(20):8-8
本刊讯日前,从自治区招生考试院获悉,2011年教育部直属的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等5所师范大学将继续在广西招收247名免费教育师范生。  相似文献   

8.
媒介素养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师范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对信息的把握和处理能力将对他们的成才有巨大影响。通过对部属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掌握他们的媒介素养,以期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各级教育的基础,被视为教育建设的中心环节。让师范生接受免费教育,贯彻了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免费的传统,为师范院校的发展设置了宽阔的舞台。但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既面临有利的环境与契机,更需要我们作深层次的分析。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体现了我国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更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开拓了崭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从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状态、就业地域、就业单位、就业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影响他们就业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政策因素,提出加大对高中毕业生宣传力度、适当调整直属师范大学课程设置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等建议,对做好我国免费师范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2011年,我国首届免费师范生已经顺利毕业。为了充分了解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现状,发现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提供政策建议,我们以某部属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为对象进行调查,试图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当前大学教育的责任在于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何谓创新人才?调查显示,大部分免费师范生都能充分认识到创新人才应当具有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智力和能力、自由发展的个性以及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我国开始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四年以来,该政策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今年7月份,第一届免费师范生即将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进一步推动该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本刊特刊发一组稿件,请试点院校就四年来关于免费师范生培养与就业相关工作经验、面临的问题及今后的政策走向等内容进行了全方位解析,以期为改进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2007年起师范生免费政策实施以来总体落实情况较好,从招生、培养、就业诸方面都在积极探索,同时也存在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认可度不高,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比例非常低等问题。为此建议未来适当扩大政策覆盖面,向有强烈参与意愿的地方师范大学倾斜,并且以中央财政为主大力支持地方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免费教育。另外,在下一步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推进中,要注意明确培养目标,找准切入点加强招生工作的研究与改革,改革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深入开展多元化就业研究,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4.
《青年教师》2007,(8):2-2
记者7月25日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大学首次招收免费师范生工作进展顺利,不仅圆满完成了1万余人的招生计划,而且考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优良。各地普遍反映,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深得民心,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广大考生及家长的普遍欢迎。从今年招生的总体情况看,考生认同度高,报考热情高,生源数量充足。重点线上考生数量大大超出招生计划数。6所部属师范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优质师资匮乏是我国欠发达地区长期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公平发展。云南师范大学针对云南"四位一体"的省情和师范生培养就业机制的实际,自2008年实施了师范生定向就业免费教育的实践探索,为深化新时期省属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的改革,解决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社会需求地方就业,逐步缓解艰苦地区基础教育高水平师资来源不足,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6.
自2007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颁发以来,如何在新的政策背景下重构师范生教学模式,创新培养体制、机制,以及强化实践环节,从而使部属师范大学真正成为优秀教师乃至教育家的摇篮,成为部属师范大学面对的重要课题。本专栏作者所作的相关探索,或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某部属师范大学15个学院的800名免费师范生为样本,就其入学教育情况、学习目标、学习动力、课程满意程度等作了调查与分析,以全面了解与把握免费师范生的学习状况。为更有效地开展免费师范生的教育与教学工作,提高免费师范生的教育质量,培养优秀的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建议:开展互助活动,搭建学习共同体平台;课程结构应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构建完善的监督与考察机制;创设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18.
《招生考试通讯》2009,(12):26-27
2009年全国共招收免费师范生12112人,比2008年实际录取人数增加729人。从近三年免费师范生的招生情况看,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举措对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各地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契机,纷纷出台措施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据了解,目前,北京、上海、湖南、江西等地已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或定向培养农村教师。广东、甘肃、江苏等地对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本科毕业生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分年度返回学费和住宿费。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自2007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颁发以来,如何在新的政策背景下重构师范生教学模式,创新培养体制、机制,以及强化实践环节,从而使部属师范大学真正成为优秀教师乃至教育家的摇篮,成为部属师范大学面对的重要课题。本专栏作者所作的相关探索,或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深入,免费师范生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如何引导免费师范生真正下基层就业,成为目前要解决的头等大事。通过部属与地方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比较分析发现,让免费师范生下基层就业,是一个涉及到从招生到就业的大问题,招生数量与质量的把关、就业协议的落实、就业政策的适时调整以及免费师范生发展渠道的多样性等都对免费师范生下基层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